滚滚东流的乌江,其源头除了来自威宁县盐仓镇的“南源”石缸洞以外,还有来自赫章县辅处乡乌江北源六冲河的发源地——兴旺龙井。这两个汩汩冒水的源头活水,汇聚成了黔西北各族群众的“母亲河”。
在赫章县辅处乡的兴旺村的兴旺龙井,记者一睹了她婉丽的姿容:山泉奔涌处,是一座不大不小的山,山上长满了柞子树、杉树,郁郁葱葱。从山脚流淌出来的这股清冽泉水,被围成了一口方形的井塘,哺育着兴旺村和隔壁营塘村的各族群众,因此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兴旺龙井”。如今,当地政府在兴旺龙井边修建了一块石碑,并于其上镌刻“乌江源”三个金色大字,十分醒目。 前些年,辅处乡政府用水泥和石头砌了一个引水渠,将井水引入河道,使沿河两岸满目葱翠,生机勃勃。为保护好水源,乡、村两级严格落实河长制,定期开展水源和河道巡查工作。兴旺村“两委”多次召开村民大会、院坝会等,征求大家意见,制定《村规民约》,其中明确规定:村民不能在辖区河道两旁发展养殖,每家每户都必须管理好自己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 辅处乡党委委员、副乡长马文俊带着记者踏访乌江北源的源头时,恰巧碰见群众拿着垃圾袋,耐心捡拾兴旺龙井排水渠边的枯枝、杂草,集中扔进路旁的垃圾箱。马文俊笑呵呵地说:“保护水源,已经成了兴旺村村民们的共识。”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兴旺村名为“兴旺”,但却经历了无数代贫穷的日子。 “我们这里山高坡陡、土地瘦,以前一年忙到头,到头来只够温饱。冬天收完庄稼,大家闲来无事就爱喝酒。”聊起往事,家住兴旺龙井边的73岁老人文静碧打开了话匣子,“有些人家,把种地得来的一点收入都拿来换酒喝了。” 为改变这一窘境,当地政府煞费苦心谋求发展,让“闲人”忙起来。经历了脱贫攻坚征程后,兴旺村慢慢焕发出新的生机,辅处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盘活当地资源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并立足于地处乌江源头的实际,坚持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相统一,坚决杜绝高污染企业。最终,邀请到来自湖南、江苏的客商到村里考察。经过认真比对和测算,客商与村“两委”决定:以“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形式,开办菌菇生产厂和木材加工厂,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产业“硬支撑”。 在兴旺村的贵州征丰食用菌有限公司菌菇种植基地里,一排排大棚在阳光下整齐排列。公司负责人杨国分说:“基地目前主要种植平菇,日常有40多名附近村民在此务工,多的时候有80余人,工人每天的工资有100元左右。能够在家门口就业,他们特别高兴。” 与菌菇基地不同,贵州翰达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内则是机器轰隆隆作响,一派繁忙景象。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块块被切割好的木料,经工人打磨、拼接、压实后,就变成可以出售的精致板材,整齐地堆放在库存区,等着被运往广州、福建等地供应大牌家具商家。 贵州翰达木业有限公司的老板魏丽梅是江苏人,她对来辅处发展充满信心。“经过考察,我们发现这里的木材品质好,在乡政府帮助下,我们动员群众利用房前屋后、河流沿岸等地,种植1000多亩的杉木、香柏木、攀枝木(杨树)等‘速生林’,既可以帮助当地改善生态环境,也辐射带动当地300余户、1000余人就业增收。” 手里有活干,心中有盼头。现在,在辅处乡下辖的9个村57个村民组,凡是上了4户人家的地方,当地政府都帮他们修通了通组路、串户路。因此,不管是政府安排什么工作,老百姓都乐呵呵地予以大力支持。每逢春节前夕,还有群众提上腊肉或粮食酒,送给公司的老板们品尝。 对此,马文俊尤为感慨:“现在乡里有了产业,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收入来源,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自然而然就培育起来了。” 在辅处乡政府的办公室里,一张产业发展地图铺展开来,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示着帮助群众增收的“宝贝”—— 依托林地资源丰富、荒山草坡多、牧草资源丰富等自然资源条件,全乡大力发展肉牛养殖、蜜蜂养殖、黑山羊养殖等优势特色养殖产业;因地制宜种植马铃薯1.97万亩(其中:早熟马铃薯1000亩);依托全乡现有的664个农业大棚,凭借贵州征丰食用菌有限公司发展平菇300万余棒…… 思路一变天地宽。如今,辅处乡的群众已彻底改变“等靠要”的想法,在政府帮助下,主动投工投劳修建家门口的出行路,一条条通村通组水泥路宛若一条洁白的飘带,串联起全乡的特色产业,串联起乡亲们的幸福愿景,顺着穿乡而过的六冲河,缓缓地奔向远方,奔向未来。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杨小旗 刘 燎 彭 博
编辑:徐冰洁 编审:谭 虎 总监制:史 锋
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