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章帝将东汉推向鼎盛,但其纵容外戚干政为亡国埋下祸根

史海撷英 2025-04-09 11:42:21

都说“明君难做,千古留名不易”,确实如此,汉章帝刘炟(56年——88年4月9日)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又爱又恨的皇帝!生于建武中元元年(56年)的他,年少登基,温文尔雅,用儒家之术治国,却也因过分宽容,给国家未来埋下了隐患。他一手平定西域烽烟,一手推动文化盛世,在不经意间,为王朝的衰落埋下了种子。他一手将他所统治的时期打造成了东汉帝国最为繁荣的盛世,他生性宽厚,在位期间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大大提高了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深受人们爱戴;但又因为他过于宽容,导致法度松弛,外戚专权,宦官乱政,为东汉帝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埋下了灭亡的祸根。究竟是什么让他既能成就辉煌,又能留下遗憾?难道说,仁慈与智慧真能这般矛盾共存吗?

刘炟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个儿子,本来与皇位无缘,但所谓“母凭子贵,子凭母贵”,虽然他的生母贾贵人并不受宠,但他却有一个深受汉明帝宠爱的“后妈”——明德皇后马氏!

马氏德行美好,品行高洁,深得刘庄的欢心,虽然她终身无子,但却改变不了独得帝王恩宠的事实,刘庄就将她同父异母的姐姐所生的皇子让她来抚养,正是日后的汉章帝刘炟。

而马氏也对刘炟视如己出,两人母慈子孝,从未有过半分矛盾,于是在永平三年(60年),年仅四岁的刘炟就被立为皇太子。

幼年时的刘炟极为聪慧,年少宽容,又喜儒学,他曾令诸儒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还令班固等据以作《白虎通》,又诏曹褒定《汉礼》一百五十篇,而且他还是一个著名书法家,草书被誉为“章草”,深得汉明帝器重。

刘炟

永平十八年八月初六日(75年9月5日),汉明帝刘庄驾崩,十九岁的刘炟继位,是为汉章帝。继位后,他尊嫡母马氏为皇太后,大赦天下。

虽然汉章帝登临帝位的过程显得顺风顺水,但是老天却也没有对他太过垂怜,而是给了他诸多磨难,从他刚成为皇帝开始东汉帝国便天灾人祸不断。

刘炟继位仅仅三个月,边关就再起纷乱,西域焉耆、龟兹、车师等国在北匈奴的授意下,不断袭扰东汉帝国的军政驻地,两者之间展开了一场对西域的争夺战,汉章帝调集征西将军耿秉驻扎酒泉,以防备北匈奴。“十一月戊戌,蜀郡太守第五伦为司空。诏征西将军耿秉屯酒泉。遣酒泉太守段彭救戊己校尉耿恭。”

而在边关形势吃紧的同时,东汉帝国国内又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兖州、豫州、徐州三地甚至连京师洛阳都天降大旱,双重打击下导致三地饥民遍地,赤地千里。为政宽和的汉章帝不忍见自己的子民受此大难,于是紧急调集国库粮食赈济灾民,还下令免除三地的佃租和赋税,减轻百姓压力,“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又召集大臣一同商讨解决办法。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主流看法中,水旱荒年乃是代表了阴阳失调,而之所以会阴阳失调,都是因为政事的原因,于是一些大臣开始各抒己见,有的说是汉明帝时期的楚王刘英谋反一事牵连了太多无辜的人,请求汉章帝免除无辜之人的刑罚,还有的说朝廷有些刑罚太过严苛,请求宽缓刑罚,以安百姓。

刘炟

宽厚的汉章帝自然都同意了这些大臣的意见,再次大赦天下,并宽缓了刑罚,例如官员贪污理应革职查办,并三代之内禁止为官,汉章帝废除了禁锢三代的制度,只追究其一人;百姓有谋逆大罪理应株连九族,汉章帝废除了亲属皆受牵连的禁令等五十多条酷刑。“春,正月,诏兖、豫、徐三州禀赡饥民。上问司徒鲍昱:‘何以消复旱灾?’对曰:‘陛下始践天位,虽有失得,未能致异。臣前为汝南太守,典治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夫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宜一切还诸徙家。蠲除禁锢,使死生获所,则和气可致。’帝纳其言。”“丙寅,诏:‘二千石勉劝农桑。罪非殊死,须秋案验。有司明慎选举,进柔良,退贪猾,顺时令,理冤狱。’是时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尚书沛国陈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曰:‘臣闻先王之政,赏不僭,刑不滥。与其不得已,宁僭无滥。往者断狱严明,所以威惩奸慝;奸慝既平,必宜济之以宽。陛下即位,率由此义,数诏群僚,弘崇晏晏,而有司未悉奉承,犹尚深刻。断狱者急于篣格酷烈之痛,执宪者烦于诋欺放滥之文,或因公行私,逞纵威福。夫为政犹张琴瑟,大弦急者小弦绝。陛下宜隆先王之道,荡涤烦苛之法,轻薄棰楚以济群生,全广至德以奉天心。’帝深纳宠言,每事务于宽厚。”

就这样,汉章帝一边赈灾,一边施政,国内形势有所改善。不久后,酒泉太守段彭讨伐车师,“酒泉太守段彭讨击车师,大破之。”大破北匈奴,边关形势也大为缓和。

但汉章帝却一刻也不得闲,这边形势刚刚好转,帝国之内不安分的势力却趁机反叛。建初元年(76年)二月,武陵澧中蛮人叛变,武陵郡派兵镇压,才将此事平息,九月,云南地区永昌哀牢蛮夷又叛变,派出永昌、越巂、益州三郡之兵讨伐才平定,不巧的是同年山阳、东平又发生了地震,接踵而至的事故让汉章帝自责不已,下罪己诏以自省,“己巳,诏曰:‘朕以无德,奉承大业,夙夜栗栗,不敢荒宁。而灾异仍见,与政相应。朕既不明,涉道日寡;又选举乖实,俗吏伤人,官职耗乱,刑罚不中,可不忧与!昔仲弓季氏之家臣,子游武城之小宰,孔子犹诲以贤才,问以得人。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亩,不系阀阅。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这对一位帝王来说,难能可贵。十一月,阜陵王刘延谋反,但内心宽厚又心力憔悴的汉章帝没有深究,只是将其阜陵王贬为阜陵侯。

建初二年(77年),烧当地区羌人反叛东汉朝廷,一举打败汉章帝派去平叛的军队,进军至汉阳,汉章帝再派车骑将军马防讨伐,“六月,烧当羌叛,金城太守郝崇讨之,败绩,羌遂寇汉阳。秋八月,遣行车骑将军马防讨平之。”至次年四月终于大破烧当羌人,平定叛乱。

建初三年(78年)三月,汉章帝立贵人窦氏为皇后。大加赐爵、赏赐民众粮食。“三月癸巳,立贵人窦氏为皇后。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民无名数及流民欲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从此窦氏冠宠后宫,但由于汉章帝过度宽和,对窦家外戚不加节制,导致窦氏家族坐大,窦皇后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窦家专政擅权,为帝国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埋下了灭亡的祸根。

建初四年(79年),由于窦皇后膝下无子,汉章帝册立宋贵人所生皇子刘庆为皇太子,再次大加赏赐臣民,并且封赏赐爵贵族和官员,“夏四月戊子,立皇子庆为皇太子。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民无名数及流人欲自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由于汉章帝的赏赐往往超出规定的限额,造成了国家财政的紧张,而这些负担最终还是转嫁到人民头上,由百姓来买单。

汉章帝初登大宝,便以“政宽行书”闻名,废除酷刑,减轻刑罚,百姓得以喘息,社会和谐了不少。这番景象,就像春风拂过荒原,万物复苏。可好心未必办好事,对官员过于宽容,甚至废除严格的惩贪制度,让贪腐之风悄然兴起,外戚和宦官势力趁机膨胀,为后来的动荡埋下了伏笔。百姓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好政策变成了甜蜜的负担,这难道不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现实演绎吗?

说到汉章帝,不得不提他对文化交流的贡献。西域多国的平定,不仅巩固了边疆,更让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儒家经典在白虎观会议上得到统一诠释,不仅强化了皇权,也让儒家思想深深烙印在华夏大地。而那些远道而来的异域文化,如金毛雄狮的传入,意外催生了舞狮这一民俗,至今仍是中国节庆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初,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贡奉珍宝、符拔、师子,因求汉公主。超拒还其使,由是怨恨。”汉章帝简直就是文化的织锦者,将中华文明与世界紧紧相连。

经济是国之根本,汉章帝继续推行盐铁官营和平准军输,初衷是好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稳定市场。这一政策在汉武帝时曾显赫一时,但在他手中,却因执行不力和腐败丛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辉。“建初六年,代邓彪为大司农。是时肃宗议复盐铁官,众谏以为不可。诏数切责,至被奏劾,众执之不移。帝不从。”“是时谷贵,县官经用不足,朝廷忧之。尚书张林上言:‘谷所以贵,由钱贱故也。可尽封钱,一取布帛为租,以通天下之用。又盐,食之急者,虽贵,人不得不须,官可自鬻。又宜因交阯、益州上计吏往来,市珍宝,收采其利,武帝时所谓均输者也。’于是诏诸尚书通议。晖奏据林言不可施行,事遂寝。后陈事者复重述林前议,以为于国诚便,帝然之,有诏施行。晖复独奏曰:‘王制,天子不言有无,诸侯不言多少,禄食之家不与百姓争利。今均输之法与贾贩无异,盐利归官,则下人穷怨,布帛为租,则吏多奸盗,诚非明主所当宜行。’帝卒以林等言为然,得晖重议,因发怒,切责诸尚书。晖等皆自系狱。三日,诏敕出之。曰:‘国家乐闻驳议,黄发无愆,诏书过耳,何故自系?’晖因称病笃,不肯复署议。尚书令以下惶怖,谓晖曰:‘今临得谴让,奈何称病,其祸不细!’晖曰:‘行年八十,蒙恩得在机密,当以死报。若心知不可而顺旨雷同,负臣子之义。今耳目无所闻见,伏待死命。’遂闭口不复言。诸尚书不知所为,乃共劾奏晖。帝意解,寝其事。”朝廷垄断盐铁,虽保障了财政,却也限制了民间经济的活力,导致市场活力不足,民众生活并未因此显著改善。好比一盘棋局,妙手偶得,却也难免有失算之处。

面对北匈奴的挑衅,汉章帝展现了他的果敢与智谋。耿恭孤城抗敌的故事,至今仍让人心潮澎湃。他不仅派兵救援,成功解围,还传递了一个信号——大汉帝国的边疆不容侵犯。“初,关宠上书求救,时肃宗新即位,乃诏公卿会议。司空第五伦以为不宜救。司徒鲍昱议曰:‘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又二部兵人裁各数十,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尽力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帝然之。乃遣征西将军耿秉屯酒泉,行太守事;遣秦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合七千余人,建初元年正月,会柳中击车师,攻交河城,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生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虏惊走,车师复降。会关宠已殁,蒙等闻之,便欲引兵还。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余,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没,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郑众为恭已下洗沭易衣冠。上疏曰:‘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及恭至洛阳,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于是拜为骑都尉,以恭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余九人皆补羽林。”这场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民族精神的彰显。耿恭和他的士兵们,用血肉之躯,为后世书写了一曲忠诚与勇敢的赞歌。

吕雉

刘邦驾崩后,汉惠帝刘盈性格软弱,吕雉就趁机夺了权,搞了个吕家外戚集团。吕雉一崩逝,周勃、陈平等开国大将和刘家的诸侯王就联手起兵,打垮了吕家外戚集团,然后立了刘邦的另一个儿子刘恒做皇帝,这就是汉文帝。从那以后,汉朝就落下个心病,每个皇太后都想学吕雉那一套,搞家族势力。

西汉时,除了吕家人,还有窦家、王家等外戚也插手朝政。西汉最后就是被王家外戚,就是皇太后王政君和她侄子王莽给搅黄的。因此,东汉一开始,刘秀就得着手解决外戚的问题。刘秀有两个皇后,郭皇后和阴皇后。郭皇后生的刘强是刘秀的第一个太子。阴皇后就是汉明帝刘庄的妈,大名鼎鼎的阴丽华。这两位皇后和她们的儿子代表的是东汉初年的两大功臣势力,一个是中原的功臣集团,一个是河北的功臣集团,他们都是帮刘秀打下东汉江山的大功臣。到了刘秀晚年,这两大集团开始争权,最后郭皇后被废,刘强的太子位也让了出来。

汉明帝刘庄当了皇帝后,对那些外戚和功臣贵族插手国家大事很不高兴,就开始收拾他们。在刘庄当政那会儿,外戚、宗室王爷还有开国功臣的家族,都被他整治了一番,这些家族被赶出了朝廷,没法再碰国家大权。就连他亲妈阴丽华娘家,刘庄也没手下留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刘庄在位结束,那些宗室王爷和外戚贵族都没机会掌权,东汉的国家实力也越来越强,达到了顶峰。后来刘庄驾崩了,刘炟继位,就是汉章帝。刘炟刚即位时,后宫由马太后说了算,马太后也接着刘庄那一套,继续打压外戚和宗室,那些贵族还是没能掌权。

马太后崩逝之后,刘炟改变了老爸刘庄时候不让外戚掌权的规定,开始让外戚贵族在朝廷里当大官,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马太后的两个兄弟,马防和马廖。马防是伏波将军马援的二儿子,他本来只是个黄门郎,但刘炟让他当上了中郎将。马廖是马防的哥哥,他原先是虎贲中郎将,后来被提为卫尉,成了九卿里的大官。他们还有个弟弟叫马光,一开始和马防一样,是黄门郎,后来先升到越骑校尉,再升到执金吾。最后,马光不仅被封为许侯,还接替了卫尉的位子,也成了九卿里的大官。刘炟对马家的重用算是给东汉外戚掌权开了个头,后来他对窦家更是纵容得不得了。

马家因为是马援的后代,在马援和马太后活着的时候,对马家子孙要求都挺严的,所以马家掌权后没乱来,也没出现外戚乱政的情况。但刘炟把开国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娶来做皇后之后,东汉的外戚乱政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窦氏做了皇后,窦家在朝廷里的势力就越来越大,她的哥哥窦宪做了侍中和虎贲中郎将,弟弟窦笃做了黄门侍郎,还有权审查尚书的奏事。刘炟太宠窦氏了,窦家的子孙就越发骄横,连亲王、公主,还有阴家、马家这些外戚都怕他们。“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肃宗驾出过园,指以向宪,宪阴喝不得对。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过,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而诏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皱腐鼠耳。’宪大震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还主。虽不绳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

刘炟

有了西汉的教训,刘秀和刘庄父子俩都很小心,选朝廷大官时生怕外戚势力太大。刘炟对祖辈和父辈的担忧不是不清楚,也知道西汉的教训,但他还是给外戚贵族松了绑,让外戚有机会插手朝政,这让很多人都想不通。不过,结合那时候的情况,刘炟不顾父辈的想法,让外戚掌权,其实也是没办法,他为了稳住自己的皇位才这么做的。

刘炟当上皇帝的时候才十九岁,政治经验不足,最关键的是他还没有自己的得力助手团队。刘庄做皇帝时,为了防止贵族和大臣拉帮结派,对朝廷里的大官们管得很严,所以朝廷风气很好,但也因此刘炟没法建立起自己的助手团队。刘炟接手东汉这个大国后,得有自己的助手团队,于是他用了两个办法来找人。一方面,他重用儒家的大臣,从朝廷里挑那些信奉儒家的人;另一方面,他通过马太后的关系,在外戚贵族里找可靠的帮手。他这么做也是没办法,因为从他登基开始,东汉就灾祸不断,诸事不顺。

刘炟当上皇帝后,东汉就老是闹天灾,这些天灾把国家折腾得够呛,还让不少少数民族部落瞅准机会想造反,北方的匈奴也趁机捣乱。刘炟本来打算靠刘庄留下的那些大臣来解决问题,可没想到困难重重。那些老臣根本不理会刘炟的要求,反而说天灾人祸是因为刘庄管得太严导致的,他们让刘炟换个宽松点的政策,改改刘庄那时候的规矩。这些老臣还拐弯抹角地提到刘庄处理楚王刘英案子的事,想让刘炟再审审这个案子,给平个反。

楚王刘英的事情是刘庄钦定的反叛大案,这案子影响范围特别广,一直到刘庄驾崩都没能彻底解决,害得不少人进了牢房,甚至有的被流放或杀头。说实话,刘庄处理这事儿确实过头了,他还趁机打击了不少有反叛苗头的刘氏王爷,特别是那些私下串通的宗室亲王。大臣们让刘炟别再追查这个案子了,其实就是想给刘氏王爷们松松绑。刘庄故意把案子闹大,就是想压制刘氏王爷,加强中央的权力,减少他们对朝廷的威胁。老臣们突然提这种要求,其实很犯忌讳,但他们仗着刘炟刚即位,根基不稳,有点逼宫的意味。刘炟为了赶紧解决国家里里外外的灾难,只能先向那些老臣低头,好快点稳住乱糟糟的局面。但他心里明白,这些朝臣已经跟刘氏的王侯们勾结上了,以后肯定会威胁到他的皇位,他得早做准备。于是,他打着尊重儒家的旗号,从大臣里挑了些人才出来,这样既能让大臣们高兴,又能慢慢拆散他们的团伙。他还从外戚里提拔了不少人,让他们当大官,目的是要分走老臣们的权力。因为他是马太后养大的,所以最信任的就是马家这些亲戚。再说,马援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忠心得很,所以刘炟最先想到的就是提拔马家的几个舅舅,好帮自己减轻点负担。

想要组建自己的团队,得找些靠得住的人。刘炟在皇子里面不算出身好的,他不是刘庄的大儿子,而是第五个,妈妈是贾贵人。好在马太后收养了他,这才有了当太子的机会。由于刘庄不喜欢外戚干政,马家在朝廷里没什么势力,帮不上刘炟建立团队。所以刘炟当了皇帝后才开始着手组建团队,这时候已经比那些早就掌握大权的大臣慢了半拍。再加上那会儿又是旱灾又是水灾,还有少数民族闹事,刘炟忙得不可开交,急需人才来收拾烂摊子,于是马家的几个舅舅就被紧急派上用场了。同时,为了平息朝廷里的矛盾,刘炟也对大臣们妥协了,表现出宽容仁慈的一面。

由于马家势力大,刘炟慢慢掌控了朝廷,把老臣和刘家的诸侯王都压了下去,这才让自己的皇位坐稳了。马太后一崩逝,刘炟不光继续重用马家的人,还提拔了皇后家的窦氏,这样一来,外戚插手朝政的情况就慢慢出现了。因为刘炟是靠外戚稳住国家的,所以他特别信任外戚,结果外戚的权力就变得越来越大。在刘炟当皇帝的时候,东汉朝廷里,外戚、大臣和刘家的诸侯王三方互相制衡,国家因此能稳稳当当地快速发展,迎来了明章之治的繁荣时期。不过,外戚插手朝政也有很大的风险,要是外戚的权力没了约束,东汉可能会像西汉那样,因为外戚独揽大权而乱套。

刘炟对这事心里跟明镜似的,所以他虽然靠外戚来管住朝廷里的大臣,让皇权更集中,但他也一直防着窦家势力太大。到了后来,他还想了些法子来削弱窦宪他们兄弟的权力。可惜刘炟命不长,章和二年二月三十日(88年4月9日)就驾崩了,才三十三岁,留下的儿子刘肇还太小,根本管不了事,这就给了窦家机会。窦太后一看新皇帝上台,立马就把大权抓到了自己手里,学着汉朝的吕雉太后,也开始自己管朝廷。从这时候起,东汉就是窦家说了算了。有了窦太后这个例子,后来的邓太后、阎太后、梁太后也都跟着学,东汉的外戚专权就越来越厉害了,最后还成了国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章帝虽然生性过于宽厚,但他体贴百姓,与民生息,宽缓酷刑,轻徭薄赋,最终创造出一大盛世,但不加节制的宽和造成法度松弛、外戚专政、宦官专权,为帝国埋下了巨大的祸根,最终导致了帝国的灭亡,真不知道该怎样评价这位盛世之君。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