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英职场即将停服,外企不香了?

北青放牛班 2023-05-24 21:11:15

近日,领英发布公告,宣布中国的本土化求职平台“领英职场”将于2023年8月9日起正式停止服务,中国团队的规模也将缩减。作为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曾以高端招聘和人才“国际范儿”见长,外企用户则为其主要用户群体。

从入场到落幕,领英停服的背后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缩影,似乎也隐含着一代代人职场选择的差异。2023年,一项调研数据显示:今年的毕业生中,选择外企的仅有12.8%。曾众星捧月的外企,如今在应届毕业生中的“热度”远不如民企和国企。

“为什么外企不香了?”为此,我们试图通过采访了解年轻人职场选择流变和背后的原因。

01 薪酬不再优越,

他们决定去大厂

90后的K曾就职于领英中国,彼时刚从国外留学归国的他成为领英的校招生,在这里度过了短暂但充实的时光。

几年后,他做了个重要决定,和自己的leader一起去大厂工作。“当时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还没到红海阶段,我作为一个外企校招生,想涨工资,不如直接选择跳到大厂。”K说。

K的职场选择也是近年来职场年轻人选择的缩影。在很多职场分析看来,薪酬水平是近几年来本土企业和外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造成了很多人感官中的“外企不香了”——当本土企业开出绩效、股票、期权等条件,百万+级别的工资总包,年轻人离财务自由更近了。“今天,互联网公司虽然卷,但是毫无疑问,还是给员工带来了更高的财富和可能性。这也是我们这代人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K说。

《摩登新人类》截图

“ 领英 ” 英文名为 LinkedIn,2002年成立,于 2011 年 5 月 20 日在美上市。成为分享和学习职场和商场经验的平台。很多领英资深用户表示,领英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国际化的职业机会和视野,甚至很容易通过它找到远程、居家工作的机会。

2014年,领英宣布进入中国。彼时,众多知名外企在领英职场发布高级别的职位,其中金融行业就有如摩根士丹利、高盛、花旗集团等全球知名投行的高薪职位。领英进入中国时,正是中国互联网企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但它从入场到落幕,背后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缩影,也隐含着一代职场人的职业选择。

20年前,当80后进入职场时,很多毕业生把外企作为进入职场的首选,高薪、晋升空间、国际化的职场环境让外企具有金色光环。而今天,当00后进入职场,外企光环不再,年轻人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考量。

从拉勾招聘2023一季度《中国数字科技人才流动报告》来看,薪资福利是影响人才求职流动的主要原因。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其联合创始人、CMO鲍艾乐告诉北青报记者,六成受访的数字科技人才因对现公司的薪资福利不满意,而选择另谋出路。“我们和用友联合调研的2023应届生校园招聘总结报告数据也显示,86%的应届生将薪酬福利作为选择offer的最关注因素。”

“毕业后想选择哪种类型的工作”调查结果截图

几年前,小赵在一家知名的外企硬件公司遭遇裁员,跳槽到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对他来说,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从每天8小时拉长到12个小时,但即便如此,他也不再想要回去了。在他眼里, “说到底,外企还是舒适圈,但一直待下去是不可能的,毕竟民企的涨薪幅度和外企不是一个级别。”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李育辉教授专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李育辉教授看来,相比过去,外企的薪酬优势正在减弱。“过去外企吸引人,因为管理理念先进,薪酬福利比较好,吸引人才,今天,中国一些不错的民营企业给出的薪资水平已经超出了很多外企。”

在李育辉的记忆中,2000年左右,入职民营企业每月大概1000元左右的工资,而外企开出每个月4000-5000元,是特别让人羡慕的薪酬水平,“现在过了20多年,如果在外企拿一份3万元的月工资,虽然也是增长,但是涨幅比不上民营企业的薪酬增幅——现在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高新科技岗位的工资水平可能轻松达到年薪百万,这让民营企业对年轻人尤其是优秀人才有了相当大的吸引力。”

近年来,外企在中国区裁员的消息不断,亚马逊、Google、迪士尼、微软在中国区的业务调整、员工收缩,外企整体就业环境并不乐观。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招聘的见证者之一,鲍艾乐认为,“近10年来,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尤其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中国诞生了众多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像字节跳动、小米、美团、快手、滴滴等,这些企业的诞生同步也抢走了人才的优选权。这些民营企业无论是从薪资待遇、自由度、个人发展空间来说,与外企相比不相上下。

网络截图

02 上升空间受阻,

年轻人渴望“快”晋

80后的刘老师还记得,在自己毕业的2000年,外企是很多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记得我表姐入职外企之后,特别骄傲。”但随着深入职场,很多人发现,晋升受阻,是很多外企人面临的困境之一。

“我们和一位38岁才从外企离职的高管访谈时,他说外企的整体环境非常按部就班,但他很想在事业上再冲一下,就跳槽进入了一家民营企业。”李育辉说,此前她带着课题组在访谈知名外资企业的员工时,很多人都提到了职业发展瓶颈的问题,“今天年轻人在毕业时,更青睐民营企业,是因为自身成就动机很高、渴望更快的成功路径,而外企内部的职业成长体系比较成熟,晋升周期相对较长,成长路径和发展速度都相对按部就班。”

在本土职场社交软件的“互联网or外企”选择题中,有人回复说,“看你图什么,年轻人要挣钱,要锻炼,那就去大厂。三十岁以后要稳定,要生活,要照顾家,那就去外企。”当外企成为“稳”的代名词,职场的上升空间有限也成为外企光环不再的原因之一。

《新职员诞生记:好人》截图

网友@谜鹭在深圳工作了10年,曾在世界五百强外企工作过3年,互联网大厂工作过5年,也参与过小型公司的初创建设。“我第一份外企工作的待遇在当时看来起点就不低,当然同时要承受涨薪非常慢且晋升通道狭窄的现实。”

@谜鹭说,因为外企的工作内容很细化,流程规范也近乎死板,这些就决定了你的工作重复性极高且几乎没有可深耕及自行决策的领域。谈到这些年的工作和职业变换,她觉得促使自己转向互联网企业的最大原因是科技企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03 岗位减少,

外企可做的业务缩水

Rose是英国留学归国的HR,曾经在外企负责招聘工作的她,如今转到一家小而美的影视制作担任HR。她切身感受到这几年外企和民企招聘规模上的差别。“从招聘的角度,2017年前投递给外企的简历很多,入职门槛也高,通常校招需要名校背景,有留学经历;社招也是偏爱有外企工作经验的候选人。”

“2017年我换到私企后,也有感觉到人才在向优秀的民企、私企流动,最近几年,我明显感觉到,更多优秀人才进入了视野。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在某生活方式平台上,有很多分享外企福利好、环境好、不加班等吸引人才的引流帖,抛开英语培训的广告外,确实有些就是帮外企招人的软文,曾经的外企岗位靠抢,哪里需要发广告软文吸引人投递呀。”Rose感慨地说。

据Rose的观察和分析,人才流向变化的原因之一,是外企岗位在减少。“底层原因是环境在变化,市场也不再有进口品牌一定好于国产品牌的认知。成本增加、效益下降的外企肯定会削减国内的企业规模和员工福利,岗位的吸引力自然就减少了。”

“岗位招聘少,所以门槛就高。“K说,真正厉害的人,如果有本事进入外企,肯定能在互联网拿到更高的薪酬。现在的求职者很现实,尽管我们讲互联网很卷,但不管是刚毕业的学生,还是有野心的年轻人,互联网都能给到更多机会和拥有财富的可能性,所以大家会加入进去。”

《新职员诞生记:好人》截图

也有员工会用“保守”来形容外企在业务上的创新力。“领英职场停服是个挺理性的商业决策。”在K看来,领英关闭社交功能后,产品竞争力下降,业务被限制在找工作一个赛道上,“找工作的App才几个, DAU(日活跃用户数量)才多少,这个市场太小了。”谈及领英关停,K也提到了本土互联网的业务扩展空间,“前几年国内比较热的行业,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确实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对年轻人来说可做的业务多,可发展的空间也更广阔。”

本土企业迅猛发展,也使得年轻人对求职岗位的偏好发生转变——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热潮,带动应届毕业生的从业偏向。

鲍艾乐表示,2023年一季度应届毕业生更偏好技术类岗位,26.1%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求职技术岗位。应届毕业生变得更偏爱数字科技服务行业及人工智能等风口行业。

网络截图

04 “好工作”不再局限,

就业变得灵活

最近十年,李育辉一直为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近期她明显感觉到年轻学生身处内卷的压力中。“就业的压力会由外向内逐层传递到大一学生这里,越来越多同学会选择考编考公这样更有安全感的选项,除此之外,在职业选择上,也呈现出多极化的现象,除了希望求稳定或者求发展之外,更加灵活自由的就业方式也成为一些同学青睐的选项。”李育辉说。

前几天,李育辉访谈了刚过完30岁生日的职场人王树,“作为一名90后,他的职业路径也很有代表性:原本在外企干得好好的,但觉得工作按部就班,很渴望挑战,渴望在职场弯道超车,于是跳槽到一家头部民营企业,快节奏、高压力、高回报,收获和成长也是成倍增加。但是工作了一年多,他决定再次跳出来。”

谈及跳槽的原因时,王树说逐渐找到了匹配自己的工作方式,他既不想回到节奏较慢的外企,也不想再卷到高增长的民企了:“想做一个相对自由、有弹性的工作,希望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工作节奏。”现在王树加入一家工作室,通过项目制获得报酬。

像王树一样身在外企却决定开启灵活就业的人不在少数。此前,媒体就报道过28岁从外企辞职的阿楚,到云南翻咖啡豆的故事。“外面都在讲外企好,福利好、待遇好,又很躺平,30岁之前就有年薪百万的,但真正进去了,却和听说的不一样。适不适合只有自己知道。”

后来,阿楚决定做点体力活:到云南普洱的咖啡庄园里晒豆子、翻豆子;在三亚的咖啡饮品店做吧台小妹。对她来说,放弃的那些并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我获得的反而更多。”

调研结果截图

在李育辉看来,王树和阿楚的个案很具有代表性,“年轻人择业的个性差异化变大,如果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很多年轻人会综合考虑兴趣、能力、待遇等条件,最终选择一个与自己最匹配的工作。”

“对企业而言,如果无法识别员工的真实需求,那么福利、制度、晋升、稳定的就业环境等这些看似有吸引力的选项,都无法成为核心要素留住那些想正视自己的年轻人。“李育辉观察到,在今天的就业市场上,定义“好工作”很难再有统一标准,这是今天年轻人职业选择最大的变化,“以前大家对什么是‘好工作’比较容易达成共识:高薪、稳定、有光环。但今天即便是因为外部经济环境波动而选择稳定工作的年轻人,依然有属于自己对‘好工作’的标准。”

“过往对于好工作的标准,大部分人都用‘钱多、事少、离家近’来简单概括。但是今天很不一样了。”鲍艾乐也认为,除了薪酬福利是所有求职者的心之所向,Z世代求职者,他们还更看重行业发展以及工作内容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

(文中 K、Rose、王树、阿楚均为化名)

(图片为网络截图、受访者供图)

撰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统筹/林艳 张彬

1 阅读:100

北青放牛班

简介:以青年视角报道热点新闻,关注青年、研究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