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真的是机器人产业化的最佳形态吗?

慧颜苏苏 2025-04-23 14:47:21

在当下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上,对机器人形态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机器人本身工程化和商业化价值的考虑。

就在昨天,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开跑,来自初创公司和高校研发团队的21个机器人参赛团队,第一次与人类选手在21公里的赛道上同场竞技。

于是我们在直播中能看到机器人运动员各种出洋相:有的跑两步摔一次,有的需要工作人员手推着跑完;有的跑一小会儿就要换电池;还有的跑着跑着头就掉了。

虽然大家平常经常拿“机器人取代人”来说事,但是看着机器人真跟人类选手站在同一起跑线,大家心态好像挺放松,跟我们当年围观李世石对战Alphago的忐忑心情完全不一样。这自然是因为人形机器人还处于很早期的阶段,见惯了新技术早期稚嫩模样的我们,对新技术的局限性有了无限的包容心。

更重要的是我们笃定这场半马中,应该不会有哪个人形机器人会跑得比人类运动员更快。最起码在现阶段以及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论起双足站立和快速移动的能力,机器人可能都远逊于人。

这不是对机器人产业缺乏信心,而是人形机器人或许本来就是机器人形态中最不具备效率的一种。

机器人产业——我更愿意称其为广义的“机器自动化”产业,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精密的产业。这个产业发展多年,其实有了不少很不错的成果。比如我们能在展会上看到的各类机械臂机械手,有的能在零部件生产中能够自动检出次品,有的能给人做咖啡煎鸡蛋。再比如很多履带式机器人在园区如履平地,早已嵌入工厂的生产流程。

或者更贴近生活一点,我们平常家用的扫拖一体机,它都可以自己洗拖布了,怎么不算是机器人的一种呢?

之所以大家觉得机器人产业发展很慢,还是因为大家对机器人这个概念想象过于复杂,非得是双足移动,有胳膊有腿的人形机器人,才配被叫做是机器人吗?能给我们叠衣服搬东西的机械臂就不是机器人吗?

人类能够用双足站立行走和奔跑,需要全身神经系统的传导、几百块肌肉和骨骼的协同配合,这里面但凡哪块骨头短个几毫米,平衡和移动能力都会大打折扣。人类到底进化了多少年才进化到直立行走,现在考古学界都没有一个很确定的答案。

机器人有必要像人类一样,为了双足移动而历经“技术进化”这一漫长的过程吗?

单就技术路线而言,双足移动可能是成本最高、技术上最难,也是能效最低的方案。单就空间移动的话,履带式或者轮式机器人,可能移动起来速度更快,还更好实现。或者像日本的川崎机器人一样,干脆四足着地,像“机器马”一样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奔跑。

也不是说机器人对人形“具身智能”的追求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业界都知道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是最难的,在这个课题上有所突破,对整个产业自然会有重大的意义。

但是最起码在当下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上,对机器人形态的关注,远远大于机器人本身工程化和商业化价值的考虑。而对机器人形态过于关注,比如盲目追求机器人外形必须像人,会增加机器人的研发难度和制造成本,进而延缓机器人商业化进程。

说浅一点,这跟人形机器人看起来更加直观、更加炫酷有一定关系。往深了说,这是不是因为各个投资机构和政府主导的一些产业基金更加倾向于人形机器人?将机器人限定在人形,会更加容易得到投资和产业扶持呢?

就拿昨天半马跑道上洋相百出的这些人形机器人来讲,这些机器人除了能双足移动,有谁关心过它们被制造出来是为了在什么场景下,起到什么实际效用的吗?

以及那个跑着跑着头就掉了的机器人,头都掉了还能继续跑,这是不是意味着机器人根本就没必要有个头呢?

人形机器人确实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家就非得一窝蜂去做人形机器人。ChatGPT和DeepSeek先后让AI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是因为他们是兼顾了商业化和成本能效的最佳方案,那么自然,让机器人产业迎来“IPhone时刻”的那款机器人,应该是在压缩成本的基础上,真正能够商业化落地的产品。

这样的机器人,并不一定是人形机器人。

0 阅读:0

慧颜苏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