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一段“花8000元吃大象粪便”的视频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震撼人们最基础的味觉认知。
视频中,女子在栩栩如生的“雨林温室”里,手捧一颗经过特殊处理的大象粪便甜品,用蜂蜜雪葩酱轻抹表面,配合特制香水,一边品尝一边惊叹“仿佛回到原始丛林”。
这家名为“云境·野宴”的餐厅,被冠以“返祖式饮食”的调侃,也引发一场围绕高端餐饮定价合理性、艺术与猎奇边界、以及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全民讨论。
在许多人的想象里,高端餐厅往往要么处于市中心奢华地段,要么坐落于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
但“云境·野宴”选择了上海一处市中心高楼的天台,将云南雨林生态“搬”进了都市丛林。
餐厅创始人李墨是云南籍设计师,曾在上海世博会云南馆项目中提出“自然沉浸式体验”的概念;法籍主厨Pierre则深受分子料理影响,合作时便将“丛林风”与“分子料理”融为一体。
李墨习惯在媒体前自称“自然主义者”,他坚信“把真正的原始放在西装革履的城市人面前,会带来一场心灵的冲击”。
对外宣称,该餐厅的目标客群收入水平高达年收入200万元以上,且以“追求稀缺体验、注重社交身份象征”的外籍人士与本土新贵为主。
餐厅环境耗资巨大,内部种植了大量真苔藓与热带植物,甚至使用人工降雨与活体昆虫来打造“完整的雨林生态”。
“越是稀缺,越要包装成神秘”,这是他们独特的营销策略:不公开完整菜单,每日供应仅10个餐位,并要求顾客提前3个月以上预约。
每场用餐都有“生态讲解员”随席介绍,从一片叶子的生长,到一只昆虫的生命周期,都被“升华”为与自然对话的仪式。
这种“沉浸式猎奇”迅速在高端圈子里发酵,一传十、十传百,“8000元吃大象粪”的戏剧性话题,瞬间冲击大众眼球。
而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多聚焦在“合法性”与“安全性”上。
据李墨回应,大象粪便由云南某野生动物园统一提供,经过高温灭菌、精细研磨和气味处理后,做成“可食用载体”,走了必要的《食品安全法》非传统食材报备流程。
但也有专家质疑其纤维粗糙度以及长期毒理影响尚未有充分评估,尤其是当它作为甜品基底与蜂蜜、香水调配时,是否还要承担额外未知的健康风险。
对于这些质疑,目前官方并无明确表态。
“云境·野宴”绝非孤例,上海每年新开出的“概念餐厅”层出不穷:从裸眼3D投影打造的海底世界,到结合戏剧演绎的全景舞台餐厅……各种猎奇形式纷纷涌现。
数据显示,2025年上海人均消费超过500元的餐厅数量多达1754家,在全国首屈一指。
而客单价超2000元的“概念餐厅”年增速更是高达37%。
据红餐网调研,78%的高端消费者认为“社交属性”大于“饱腹需求”,选择一间有话题度、高人气加持的餐厅,往往能彰显自己的身份与品位。
对比欧美和日本等地也能发现类似趋势。
西班牙的Sublimotion人均消费高达1.2万元,主打全息投影的科幻沉浸;上海本土的Ultraviolet人均2500元,以交互式气味、声音和影像打造超时空幻想。
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弱化食物本身,强调环境与氛围的戏剧性”。
如此一来,餐厅更像是一座“文化装置”或艺术展,靠“独一无二”的Sell Point(卖点)吸引好奇与金钱投入。
而在“云境·野宴”的案例里,食材本身似乎更接近“道具”,用来形成话题爆点,让大众产生“突破底线”的震撼感。
事实上,不少业内人士透露,这类“艺术餐饮”最大成本并非食材,而是场景维护与人力投入。
以“云境·野宴”为例,每个月的生态养护费高达50万元,此外,每场餐叙都配置三名服务员和一名生态学家对接讲解,人工成本厚重。
反观食材占比,据说不足15%。
在高昂的“环境布景”包装下,一顿原本成本并不高的餐,就能支撑起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人均消费。
高净值客群并非只是为“口腹之欲”买单,而是为“故事、圈层与人脉”买单。
舆论风暴:当“自然主义”遭遇文化误读与伦理挑战“8000元吃粪”之所以引发全民关注,一方面是其颠覆了常规认知,另一方面则触动了社会对“消费与人性”的讨论。
支持艺术餐饮的人常将其比作“日本茶道的侘寂美学”——不在于茶水本身美味与否,而是通过繁琐仪式将内心归于宁静。
但更多人对这种体验持强烈质疑:大象粪便符号能否被包装成“自然圣物”?如此高昂的定价背后,是否存在对大众认知的收割?
尤其是云南网友的强烈反弹。
他们表示,云南美食传统丰富,从汽锅鸡、过桥米线到野生菌火锅……为何被对外呈现的,却是极具争议乃至“噱头化”的**“粪便甜品”?
这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地域与文化认同的错位与冲突。
质疑者认为,商家在意图“猎奇”的同时,也可能无意中“妖魔化”了地方饮食文化,让公众误以为云南的标志美食竟是“粪便”。
如此一来,不仅对游客形成误导,也让本地人产生逆反情绪。
与此同时,食品安全与道德边界的问题再度被推上台面。
湖南省湘菜促进会负责人王赞公开表示:“创新固然重要,但要尊重文化与生理常识的边界,如果一个概念过度曲解了原地域传统,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食品安全专家刘鹏则从安全角度提出警示:虽然商家声称进行高温灭菌,但对大象粪便这种非传统食材的安全评估还不够全面,建议在菜单与宣传上明确标注风险,而不该一味通过“神秘感”来吸引消费。
面对争议,2025年上海市监局已启动对“概念餐饮”合规性的摸底调查,包括单价超1000元/道的菜品,必须公示成本构成与食材来源。
此举意在防范过度包装和虚假宣传,让消费者更直观了解自己为哪部分价值买单。
数个消费者权益组织也呼吁,加强对“体验溢价”可能带来的不合理定价进行监管,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权益的受损。
要理解“云境·野宴”的爆火,还需把眼光放到消费主义与符号消费的整体环境之中。
根据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观点,当消费不再是单纯满足需求,而是通过消费符号获得社会地位时,一件再怪异的商品,都可能因“独特性+圈层背书”而备受追捧。
尤其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朋友圈打卡”“小红书种草”成了新的流量入口,只要话题足够炸裂,就能在极短时间内收割关注与金钱。
对年轻世代而言,这种现象则更具两面性。
某调研显示,超六成的95后觉得“高价艺术餐饮像是一场智商税”,但依然有将近四成表示,若经济条件允许,为社交平台博关注,愿意前去“打卡一次”。
一位接受采访的Z世代消费者坦言:“其实我也觉得大象粪便听起来很吓人,但发到朋友圈肯定能大爆,下次聚会就有很多话题可聊。”
在这种矛盾心态下,商家抓住了年轻人“敢尝鲜、又想炫耀”的特质,将价格与话题相挂钩,制造出一种“越贵越有逼格”的社会氛围。
对此,心理专家指出,年轻世代常以“独特体验”来对抗物质过剩带来的审美疲劳,但如果忽视基本的伦理与价值底线,过度将“荒诞”当成吸睛手段,其背后的社会影响值得深思。
餐饮,应当是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连接,而非聚焦在一堆包装巧妙的噱头上。
只有在口味与文化的内核层面真正打动人心,才能持久地吸引忠实顾客,而不是靠“刷屏式猎奇”迅速爆红、又迅速凋谢。
结语:在商业狂想与人文底线之间当蜂蜜与香水碰上“大象粪便”,当液氮树叶与竹虫成了社交网络里的爆款,或许我们更需要一次“回到现实的冷静思考”:餐饮的创意与艺术本就无可厚非,但其核心依旧要服务于健康与尊严。
正如法国美食家Brillat-Savarin曾言:“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说出你是谁。”
如今,这句话更多变成了“告诉我你吃的方式,我就能估算你的身价”。
在不断创新、前仆后继的餐饮狂潮中,我们唯有坚持安全准则、尊重文化多样性,才不至于让所谓的“自然盛宴”沦为一场靠猎奇与噱头支撑的闹剧。
消费可以是艺术,也可以是享受,但更应回归美食与人文的真诚与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