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谈(约前169—前110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为汉初五大夫,建元、元封年间任太史令、太史公。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父司马喜,子司马迁。
中文名:司马谈
国籍:西汉
民族:汉族
籍贯: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169年(汉文帝十一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
职业:官员、史学家
出生地:不详
官职:五大夫、太史令、太史公
注:摘选百度百科。
从“百度百科”可以看出,司马谈生年不清楚。所以都是大约出生日期。假定他比司马迁约大20至30岁(司马迁公元前145 年出生。详细见我分享的司马迁文章)
司马谈的学问据司马迁说,司马谈的学问有三方面。
其一。“学天官于唐都”。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天文学家。观测日月星辰。汉代学者以为天上的日月星辰和地上的王朝一样。也有群臣尊卑、大小官职之分,所以称天文星象为天官。
2.其二。受杨何传播《易经》的影响。测阴阳吉凶。也好像是有目的地准备作为一个史官。也许做了史官之后,才有机会学习。
3.其三“习道论于黄子”, 主张“清净无为” —即对人民缓和压迫、减轻剥削, 根本的原因,在于消除人民的“乱动”思想 以坐稳天下,巩固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黄生的思想是文 景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即统治的思想。
史官之职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死后太子继位,也就是汉武帝刘彻。汉王朝进去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生产事业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它必然结束“无为”政治,改变为以 “仁义”为缘饰的“多欲”政治。在思想方面从窦太后死后(公元前一三五年,建元六年),儒家思想代替了黄老思想,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即统治的思想。司马谈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前135年),果然学有所用,开始作了史官即太史令,通称太史公。 “公”是当时习用的称呼不一定是尊称。史官是汉武帝新设的一个官,职掌天时星历, “近乎卜祝之间”,在汉武帝看起来,不过是倡优一流,世俗也很轻视。史官从来还职掌记录,搜罗并保存典籍文献,这是史官的传统。司马谈自觉地继承了这一传统。
司马谈作太史令后,精神上感受到压抑和苦闷,这恐怕不仅由于他的职位的卑微,更重要的还由于他的政治思想和当时的统治思想存在着分歧。
司马谈并不是一个庸俗的官僚,他对他的卑微的史官职守却抱有崇高的理想。司马谈在 “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便利条件之下,他不止抱有论著历史的理想和计划,而且在长期的三十年的史官职守之内,他可能已开始了部分的撰述工作。 可惜今天在《史记》一百三十篇内,究竟哪几篇是司马谈的手笔,我们实在很难辨别出来“。我们只能这样说,司马谈对历史论著是抱有宏愿的,而且在搜罗记录和保存历史资料等等方面,也尽了一生的努力,他给伟大的《史记》的创作,确乎作了某些不可磨灭的基础工作。
司马谈之死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汉武帝东巡,在泰山上下举行了祭礼天地的典礼,这就是所谓“封禅”。司马谈当时留在洛阳,未能从行,他抑郁愤恨而死。司马谈论著历史的理想和计划,终于遗留给伟大的司马迁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