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晚这个中国最大综艺舞台上,从不缺少光鲜亮丽的表演者,也从不缺少临场传来的“坏消息”。今年(2025年),岳云鹏就在录制“天津相声春晚”的当天,收到了央视春晚的紧急通知:节目内容需要大幅度调整!
这种打乱节奏的状况,别说是演员,听着都让人捏一把汗。这么大的变动,会不会让岳云鹏的央视春晚节目也跟着泡汤?他又是怎么应对的?最重要的是,德云社这一年在全国春晚上的全面发力能否一直受欢迎?
岳云鹏接到这一消息时,正在天津录制地区春晚。换了是普通人,这大概就是“心态崩了”的时刻,但他表现得出奇平静。“节目需要调整?没关系的,看最后改成什么样;如果不能上,也认了。”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态度,藏着的是他对舞台的敬重,也藏着一名资深演员该有的职业素养。
随后,他赶往央视1月5日的首次彩排。面对镜头,岳云鹏用一如既往的轻松玩笑带过了压力:“这不就像赶大集嘛,熙熙攘攘大家图个热闹!”短短一句话,把原本严肃的彩排氛围点透了。这种“豁达”,并不能完全掩盖每天切换春晚舞台的忙碌,但他的轻松心态却赢得了不少观众的赞赏。
不过,一位常年频繁闪现在春晚舞台上的明星,难免也会迎来“审美疲劳”的质疑。有人直言:“春晚怎么总是岳云鹏?看多了新鲜感都没了!”
可换个角度看,他那份没有任何“翻车”记录的公众形象,以及乐观真诚的舞台风格,依旧让数以万计的观众喜欢——这大概也算他能屡次登春晚的筹码吧。
今年天津相声春晚的主题是“京津冀一体化”,听起来很官方,但郭德纲硬是玩出了彩儿。他不光拉上了北京的于谦和河北的孔云龙一同站台,连节目的内容也围绕着三地特色来了个花样结合。细腻的地域幽默搭配当下的“大融合”故事,放到相声作品里,竟碰撞出了新鲜感。
这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创新,背后也有对文化传承的深思。郭德纲是天津出身,他深知相声的传统“根”在哪,却也明白,想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在新时代继续开花结果,那就得与观众当下的生活贴合起来。于是,“三地一体”这种关键词成了今年春晚节目的亮点——不仅让观众笑了,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着一种文化认同感。
有观众评价:“现在相声不仅有笑点,也开始内涵了!”从郭德纲这种策划来看,艺术确实能与时代产生深度对话。
除了郭德纲,以天津为主场的孟鹤堂和周九良也没闲着。今年,他们的节目主题是“初三的故事”。听起来普通,其实亮点就在连续性上。这是他们构建的一个“日历相声”——前两年的节目分别是初一和初二的主题,现在顺延到了大年初三。孟鹤堂甚至笑言:“想干到腊月二十九,到时候应该能写本‘新年回忆录’了。”
这种“系列剧”式的创作模式,对相声舞台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尝试,不仅让观众有种熟悉感,也扩充了相声的叙事空间。普通相声往往是“一锤子买卖”,一场讲一个,讲完就散,而这种带有延续性的作品则试图和观众建立更深的联系。
更巧妙的是,“日历相声”还能随时加入一些新的热点——内容新鲜了,自然就有意思多了。
这种“小创新”,让相声节目有了更多打开方式,也为观众增添了坐下来静心听一段的动力。
不只天津相声春晚,德云社还在全国多台春晚的舞台上开了花。从栾云平到孟鹤堂,从烧饼到曹鹤阳,今年几乎每场与相声相关的春晚节目,都离不开德云社的影子。这个“德云大家庭”,俨然以接力赛的方式承包了春晚的相声部分。
新生代演员的崛起,也是德云社的一张王牌。他们不仅延续了相声的核心技艺,还融入了年轻观众的视角,制造出不少新的笑点和热梗。比如曹鹤阳的吐槽风格,孟鹤堂的细腻表演,烧饼的接地气内容,都在观众群体中积累了自己的口碑。
但不得不提的是,大量德云社演员霸屏春晚,也让一部分观众提出了不同声音:“相声是不是成德云社内部表演了?其他演员机会呢?”虽然这其中有些刻薄,但也反映了相声界需要更多声音、多样表达的现实需求。
话说回来,一碗好汤喝久了,鲜美里也可能泛起些别的味道。岳云鹏频繁登上春晚,郭德纲和德云社包揽多场相声节目,久而久之,是否也会形成观众的“审美疲劳”?有人觉得,每年春晚样式也不是特别新,“相声场上就得看那几个老面孔,有些乏了。”但也有人支持,认为“谁的舞台功底到位、能扛得起春晚这个大活儿,就该是谁的机会。”
其实,像郭德纲的“京津冀一体化”和孟鹤堂的“日历相声”,就是一种优秀的应对方式,既不生硬重复化,也融入了时代背景。关键是,每一年的相声表演能否在传统与创新间做好平衡?这既需要团队付出脑力,也考验演员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岳云鹏的从容,郭德纲的创新,德云社的全面发力,与观众的呼声甚至质疑,正在共同推动相声的传承与变革——就像一场漫长的拉锯战,每个人都在寻找最好的切入点。
在春晚的舞台上,“热爱”是底气,“创新”是动力;只有两者平衡得当,相声才有了走得更远的可能。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早该别去了,唯一一点就是脸皮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