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考研,朋友圈在旅游,“预制朋友圈”在考场应该如何分析?

妍芳新传 2024-10-10 21:40:42

(图源:微博截图)

“我知道有预制菜,但怎么朋友圈也有预制的!”

“朋友圈现在都可以预制了,那什么是真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对 “预制” 这个词变得很敏感。随着预制菜逐渐进入大众的生活,“预制” 的概念也随之火了起来。在这个国庆假期,大家开始在发一种很新的 “预制朋友圈”。

人在图书馆里备考,打开朋友圈,发现坐在自己身边的考研搭子竟然出去玩了。私聊一问,才知道,全是人设,是他三个月前拍的照片。这不仅是一个有趣的社交新趋势,对于新传考研er来说,也是一个蕴含丰富理论和思考的热点话题哦~

(图源:微博截图)

01

“预制朋友圈”?是什么?

“预制朋友圈”指的是人们在发布朋友圈内容时,并非完全基于当下真实、即时的经历和感受,而是通过提前准备好的图片、文案,甚至借助一些模板或套路来打造看似精彩的朋友圈动态。例如,旅游照片可能是之前某次旅行拍摄但在当下特定情境下发布,并配上精心雕琢的文案,以营造出一种正在享受美好旅程的氛围。“预制朋友圈”在本质上依然是“旧事新说”,即用户提前编辑好图文内容,以便在特定时刻或情境中发布。正如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所说:“在数字的世界里,人们展示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诠释。”

(图源:微博截图) (图源:微博截图)

02

个体通过虚拟符号展示身份成为常态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认为,消费不仅仅是对物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费,更是对物品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和象征价值的消费。在“预制朋友圈”中,旅游这一行为及其相关的图片、文案等都成为了一种符号。人们开始利用预先设计好的内容模板或风格化的生活场景来精心策划自己的在线形象。这些预制内容往往与特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或社会潮流紧密相连,如精致露营、健康饮食、高端旅行等,从而成为个体向外界传达自我身份的一种符号。

他们不仅是在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是在展示其消费能力和消费选择,这些选择往往被视为个人品味、社会地位和生活态度的体现。人们通过在朋友圈展示这种符号,试图在社交群体中获得一种身份认同和地位提升。正如法国哲学学者鲍德里亚所阐述的“拟像世界”的特征,人们逐渐丧失了对真实世界的兴趣,反而沉迷于由“拟像”所构建的幻象之中。

(图源:微博截图)

03

“预制朋友圈”构建了一个虚假的前台人设

社会学家戈夫曼在其拟剧理论中提出了“前台”与“后台”的概念。他认为,人际交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场戏剧表演,前台是观众可以看到的、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的表演区域,用于展示特定的角色和行为;而后台则是观众止步、闲人莫入的地方,用于准备前台的表演,以及展示那些不被观众所见的行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通过发布内容来构建自己的前台人设,而后台则包括他们的真实生活、情感状态以及未展示给公众的部分。“预制朋友圈”中的照片和文字往往经过精心挑选和编辑,呈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而用户的真实生活可能并不如前台所展示的那样完美无瑕,甚至可能存在许多不为人知的困难和挑战。

正如《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曾描写的,“我们都多多少少地知道,人们不可能像他们在Facebook上表现的那样成功、富有、有吸引力、有智慧,还轻松愉快。然而,我们都无法避免将我们的内心生活与我们的朋友们精心挑选的生活做比较。美国人花在洗碗上的时间,大约是他们花在打高尔夫上的六倍。但是,报称自己在打高尔夫球的推文数目大约是称自己在洗碗的两倍。”

(图源:微博截图)

04

人设虚拟与现实的分裂可能带来“表演压力”

“镜中我” 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他认为人的自我认知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的,他想象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像从镜子中看到自己一样,这面 “镜子” 就是社会中的他人。

这种自我认知包括三个主要元素: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对这一形象评价的想象、以及基于这些想象而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

朋友圈作为人们重要的社交场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 “镜中我” 理论中的 “社会镜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形象和生活状态可能与他们内心所期望的理想形象存在差距。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真正频繁地去旅游或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但又渴望在朋友圈中展现出这样的形象,以满足自己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和他人对自己的认知期待。“预制朋友圈”就成为了他们调节这种差距的一种手段。

然而,这种通过预制来塑造虚假形象的行为往往会让他们陷入一种矛盾和压力之中。一方面,他们知道自己所展示的并非完全真实的自己,担心被他人识破后会影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为了维持这种理想的虚拟形象,他们需要不断地进行 “表演”,即持续发布类似的预制内容,这使得他们在自我认知和现实行为之间不断挣扎,产生了强烈的 “表演压力”。

(图源:微博@表情包)

05

结语

法国知名学者居伊·德波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中阐述了一个观点: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物质生产的主导地位已经逐渐被虚幻的景观生产所取代。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社交规则和社交礼仪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朋友圈是一个典型的媒介交往场景,“预制朋友圈”现象是社交媒体时代个体心理诉求与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它既反映了人们对于“理想自我”的刻画和追求,也带来了虚假表现的压力和对真实交流的忽视。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接触传媒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其特定的需求。在社交领域,这种需求具体表现为“社交货币”的获取——即通过社交行为收获他人的认可与肯定,如点赞、评论等,从而满足个体的社交心理需求。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尔提出“人性游乐场”概念认为,在“互联网中,人们真实、复杂的一面被缩小了,完美、精致的一面则被放大了。在分享的过程中,人们满足了自己被重视、被认可、被崇拜的需要,甚至还会渐渐对自己产生一种自带光环的幻觉”。面对“预制朋友圈”这一现象,我们应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心理动力与社会机制,倡导真诚、健康的社交文化。未来的社交媒体应在鼓励个性表达与维护真实社交之间找到平衡,引导大家理性看待虚拟与现实,珍视真实的人际互动。

(图源:微博截图)

参考文献:

【1】《“预制朋友圈”火了,一种新的社交策略?》孙小婷 光明日报

【2】《社交焦虑愈演愈烈?从“精装朋友圈”到“预制朋友圈”,看青年群体在虚拟社交时代的社交需求与困境|案例精选》新媒体重点实验室 NewMediaLabSCUT

【3】《“预制朋友圈”不应成为自我欺骗的工具》吴嘉钰 红辣椒评论

【4】李洁,郑玉馨. 场景斥力:朋友圈用户从活跃转向潜水的机理研究 [J].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24, 77 (01): 24-39. DOI:10.14086/j.cnki.xwycbpl.2024.01.003.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