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集团是怎么被内斗给搞垮的?

史说新读 2024-01-11 12:00:55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一个大集团,出现一些派系,几乎是必然的。

有时候,驾驭不当,派系斗争是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

袁绍集团,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一对派系矛盾,随着袁绍入主冀州而产生

191年,袁绍成功逼迫韩馥让出冀州,由此入主冀州!

随着袁绍入主冀州,很快,第一对对立的派系产生了。

袁绍出身汝南袁氏,早年一直在黄河以南混,因此,跟随其一同“外来”的人,如淳于琼、许攸、逢纪等,皆是南阳、汝南、颍川一带人士。

这些人,加上原先就随韩馥来到冀州的荀谌、辛评、郭图等“老乡”,一起形成了一个派系,由于颍川人居多,因此,也被称为“颍川派”。

此外,冀州本地人士,如田丰、沮授、审配等河北本地人士,被称为“冀州派”。

与今天不同,古代时,由于交通、文化传播、气候等原因,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人民性格普遍差异比较大,因此,“同乡”关系常常成为一个派系形成的天然元素。

何况,此时,在利益诉求上,冀州本地人与外来者之间,也各不相同,这就更容易引发两派之间的冲突了!

此时,为了巩固在冀州的统治,袁绍以田丰为别驾,审配为治中,在地位上重用冀州本地人士,以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以许攸、逢纪、荀谌这些“颍川系”为谋士。

当然,一开始,由于袁绍在冀州立足未稳,而公孙瓒的威胁极大,形势危急,蛋糕都不一定保得到,自然大家不会关心怎么分蛋糕,彼此之间矛盾尚不激烈。

而随着袁绍在冀州站稳脚跟,彼此之间的斗争复杂了起来。

统一河北后,第二对派系矛盾登场

然而,或许袁绍还嫌不够热闹,又亲手添加一对新的派系矛盾。

袁绍有三子:袁谭、袁熙、袁尚。

原本,长子袁谭,是应该立为继承人的。

然而,袁绍偏爱第三子袁尚,有意废长立幼,以袁尚为继承人。

袁绍为了让袁尚做继承人,花了不少心思,比如让袁谭过继给了亡兄袁基,这在事实上使袁谭在宗法关系上失去了继承人资格;同时又将袁谭、袁熙、高干分配到外地各镇一方,让袁尚一直留在自己的身边···

种种迹象都表明,袁绍确实是有意让袁尚做继承人,并且已经在想办法铺路了。

但是,袁绍却迟迟没有正式宣布袁尚为继承人。

而长子袁谭,才能出众,交际甚广,又据有青州,一直有很强大的影响力。

如此,审配、逢纪支持袁尚;郭图、辛评等人支持袁谭;而沮授等人,在这个问题上又没有明确立场,如此,各分为三派!

如此,原本因为地域划分的派系,又因为支持的继承人不同,又分为三派,其中派系关系更加混乱了!

比如,原属于颍川派的逢纪,因与袁谭不和,而与原属冀州派的审配结成一派,与郭图、辛评等“老乡”为敌。

此外,由于袁绍让袁谭、袁熙、外甥高干皆各领一州,因此,实际上,袁熙、高干虽然没有参与夺位之争,但却事实上也有自己的小派系···

乱成一锅粥!

前期的两次争议:不可过度解读

有许多专家、朋友认为:袁绍集团的内斗,贯穿始终,袁绍所有的错误决定都是受到内斗的影响。

尤其是:在是否迎汉帝的问题,以及征曹操是“缓进”还是“速进”的问题上。

这些朋友认为,在是否迎汉帝的问题上,冀州派沮授、田丰皆主张迎汉帝至邺,以提高冀州派的政治地位;而“颍川派”极力反对,是担心冀州派因此获利坐大。

他们还认为:曹操是“缓进”还是“急进”的问题上,田丰、沮授等冀州本地派主张“缓进”,是试图避免大战对其经济利益的消耗;而郭图、淳于琼等“颍川派”主张“急进”,是为了既消耗冀州本地派的经济,又利于尽快回到自己的家乡老巢。

个人以为:这些看法都是过度解读了。

首先,在是否迎天子的问题上。

天子是否来邺,对袁绍集团内部的实力对比并不会有任何实质影响。

董卓劫天子到长安,曹操迎天子都许昌,这给董卓集团、曹操集团的内部权力格局带来实质变化了吗?当然没有!那袁绍迎天子到邺,自然也不会有实质影响。

而且,颍川派的郭图,原本就是主张要迎天子都邺的,只是因为袁绍反对,后来才反对迎天子。

其实,迎天子以后,是能够借天子壮大自己,还是会自束手脚,你我不清楚,田丰沮授也不一定清楚,但是,“年少入朝”的袁绍是门清的!

所以,在是否迎天子的问题上,袁绍不至于受到别人太大影响,自己早有定见!

其次,在对曹操是“速进”还是“缓进”的问题上。

这是一个纯粹的军事问题,并没有牵涉到太多。

确实,组织大战,需要大量征发,会暂时影响本地势力的经济,但是,与后来蜀汉北伐、东吴北伐以弱伐强,本就希望不大的作战不同,袁绍征曹操,是以强打弱,是有条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

这个情况下,冀州派出钱出人,并不是消耗,而是“投资”。

所以,“缓进”还是“速进”的关键,还是基于对“速胜”是否能取胜的判断上。

同为冀州本地派,在当地族大地众的审配,也主张“速进”,就是明证。

所以,在迎汉帝、南征方略上,派系分歧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

只是说,田丰、审配,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且因为性格直而持续劝谏、坚决反对而以,这里更多是个人的能力、性格问题,而不是派系问题!

毕竟:袁绍亲自坐镇邺的时候,还是能够搞定形势的,派系之间关系再敌对,也不至于坏事。

派系之间的敌对坏事,往往出现在“领导不在场”的关键时刻。

官渡之战期间的内斗:直接毁掉了整场战役

官渡之战,就真是被派系内斗给毁掉的!

1、开局就内斗,将最有谋略的沮授排除出军事指挥系统。

原本,袁绍进军之初,沮授监统全军的指挥权。

但是,因为沮授一直主张“缓进”,反复不休,令袁绍厌烦。

此时,颍川派郭图等人趁机进谗:沮授监护内外,威震三军,个人势力发展起来以后,无法控制!如今统兵在外,不应该参与核心机要!于是,袁绍削弱沮授兵权,让其与郭图、淳于琼各统一军;后来,因为沮授在进军问题上又与袁绍长期有不同意见,最后,袁绍干脆吧沮授统的一军也交给了郭图。

如此,在田丰被监禁的情况下,袁绍军最杰出的谋略者沮授,又被排除出了指挥系统!

袁绍军的指挥系统由此指挥能力变弱自然不在话下,而临阵调整,给袁军的战斗力也带来了相当影响。

2、“冀州派”审配收监许攸家人,引发许攸叛变。

此后,袁绍军与曹操军在官渡相持。

由于曹操军经济基础薄弱,军粮不足,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耗下去,袁军依然稳操胜券。

然而,这个时候,留镇后方的冀州派审配,将许攸犯法的家人收监了!

由此,本就因袁绍不听己策而郁闷的许攸,心不自安,干脆投了曹操。

随即,许攸根据自己掌握的情报,献出了致命的计策:袭乌巢!

许攸家人犯法,理应收拾!

然而,在这样决定性战役的决定性时刻,审配收监许攸家人,确实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3、“颍川派”郭图的谗言,使“冀州派”张郃、高览降曹。

曹操袭乌巢,袁绍军对救乌巢还是趁机攻官渡产生争论。

最后,袁绍决定派一部骑兵救乌巢,张郃、高览攻打官渡大营。

然而,乌巢没有救成,张郃、高览也没有打下官渡。

这个时候,虽然官渡之战胜负已分,但是,袁绍仍有机会组织全军撤退,保存实力。

但是,这个关头,“颍川派”郭图又进谗:张郃、高览是故意不卖力,现在输了还很高兴呢!

张郃等人听了又气愤又害怕,只好烧了攻城器械,直接投降曹操!

生力军阵前投敌,完全打乱了袁绍军的序列,袁绍军陷入混乱。

曹操袭乌巢得手,又收张郃等人,判断袁绍军必然混乱,遂发起全面反攻!

袁绍军军心混乱、士无斗志,全线溃败!

最后,袁绍只带了800名骑兵仓皇渡过黄河,逃走了!

如此,官渡之战,袁绍大败!

袁绍对派系关系处理不当,导致官渡战败

后来,咱们评价官渡之战,更多是谈论彼此的战略得失。

其实,以袁绍的绝对优势,“急进”也好,“缓进”也罢;无论是否另派精兵绕过官渡袭许昌,袁绍都有足够的把握压垮曹操,取得胜利。

真正使袁绍惨败的,不是他那些战略抉择,而是长期存在的,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内斗派系斗争!

早在官渡开战前,荀彧就看出了袁绍集团内部矛盾的决定性影响。

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三国志.荀彧传》

由此可见,荀彧早已经敏锐洞察到:袁绍在内部派系问题上处理不当,这将给自己带来灾难性后果!

官渡之战最艰难的时候,曹操快支撑不住,想要退到许昌,荀彧鼓励其坚持时说到“情见事竭,必将有变”!看来,荀彧认为,袁绍集团的内部问题,必然能给曹操创造出取胜机会吧!

1、让审配、逢纪留镇后方。

审配,来自“冀州派”;逢纪,来自“颍川派”。

或许,袁绍留二人一起坐镇后方,有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意思。

然而,袁绍没有注意到两个问题。

(1)、审配、逢纪,都属于支持袁谭的一派!逢纪虽然是“颍川派”,但是,与同属“颍川派”的其他人士并不完全站在一条战线上!

(2)、审配在冀州族大根深,影响力在逢纪之上,占据主导地位;而逢纪为人“果而自用”,并不会坚决维护“颍川派”派系利益,反而会因自身利益而支持审配的做法。

如此,关键时刻收监许攸家人的事情,也就不可避免了!

只能说:荀彧的洞察力,绝了!

2、对派系斗争的影响估计不足,导致连续犯错。

限制沮授,预防其军权过大,或许是可以的,甚至是应该的。

但是,在郭图等人的影响下,彻底剥夺其军权,最终将最优秀的智者驱逐出指挥中心,则是袁绍虑事不周了。

而审配收监许攸家人,虽然是“反腐”,但是,关键时刻,大战关头,袁绍本是有权力进行干预的,即便不进行干预,也应该预计到许攸可能生变而进行控制。

至于最后张郃、高览攻官渡大营不胜,完全是不足为奇的情况,毕竟,袁绍自己攻官渡大营也攻了数月也没有结果,张郃、高览片刻间不能取胜很奇怪吗?

然而,在郭图献谗的情况下,袁绍虽没有表态,但也没有安抚张郃、高览,这就是其对后果估计不足了!

总之,派系内斗,哪里都有,不足为奇,但袁绍在战役状态下,没有能力进行有效驾驭,导致了最终的惨败!

袁绍去世后的内斗:直接毁掉了袁氏集团

官渡之战后,内斗仍在继续。

回军中,袁绍想起不听田丰之言的事情,有启用田丰之意。

然而,“颍川派”郭图再献谗言:田丰听说您战败,高兴得手舞足蹈呢!

随即,田丰被杀。

田丰、沮授,两位“冀州派”人物,两位袁绍手下最杰出的智者,就此都没了!

袁绍回到邺后,自我感觉派系斗争似乎有所缓解。

比如,他发现,冀州派审配和颍川派逢纪关系就明显缓解了。

看来,袁绍似乎始终没有注意到:到地域派系之外,因为他的二子之争又形成了新的派系呀!

更严重的是,袁绍虽然明显在培养袁尚为继承人,但是,并没有提前明确指定袁尚为继承人,相反,他让两位儿子一位外甥各自坐镇一方,还表示是视察各自的才能。

因此,袁绍死后,审配、逢纪拥护袁尚;郭图、辛评拥护袁谭,分为两派,彼此争斗。

正如荀攸所分析的,如果袁绍两个儿子和睦,“则天下之难未息矣”,但二子不和,那就是“此时不可失矣”了!

剩下的事情,不必多说了!

二袁相互内斗,内斗得严重的时候,甚至发生袁谭与曹操暂时合作这样的事情来!

袁氏不亡,哪里有可能呢?

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

如果说官渡之战失利期间的内斗,不可避免,主要是袁绍驾驭不当的话,那么,二子相争的内斗,原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长子袁谭被过继给袁基以后,从宗法上说,袁谭本就完全失去了继承权!

这种情况下,袁绍既有意以袁尚为接班人,完全可以提前宣布。

然而,袁绍一直不“明示”,这就么一直不清不楚。

不仅如此,袁绍还将几个儿子和外甥,任命为一州之主。

当时,沮授劝阻得很有道理。

授谏辞曰:"世称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义。"绍曰:"孤欲令四儿各据一州,以观其能。"授出曰:"祸其始此乎!"——《三国志.袁绍传》引《九州春秋》

沮授的意思是:你要立谁都可以,你自己按照贤德也好,抓阄也好,都可以。但是,你不早早明确定下,反而这样让大家各据一州,这是要出大乱子的!

然而,袁绍不听。

如此,诸子都有了一争的机会,最后酿成二子相争的悲剧!

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三国志.郭嘉传》

袁绍“四世三公”,自己又效仿周公下士之道,因此,身边能够聚集起庞大的人才队伍来。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必然会生出各种各样的派系来,很正常。

如果统御得当,这些不仅未必会出乱子,反而可能成为良性竞争的机会。

然而,袁绍“未知用人之机”,因此,无法驾驭这样的内部竞争,最后演变成了灾难性后果。

如果您是领导,可以吸取袁绍的教训。

如果您是上班族,可以学习郭嘉的经验,慎重观察,实在遇到袁绍这样的领导,不如像郭嘉一样“遂去之”。

祝君胜利!

0 阅读:38
评论列表
  • 2024-01-12 23:21

    内斗不要紧,袁绍压的住,官渡失败也无所谓,袁绍家大业大也没伤筋动骨,主要是袁绍挂了,袁绍一挂没人压制了兄弟内讧这才把袁家搞没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