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五虎上将,因为《三国志》中蜀汉有“关张马黄赵传”,再经《三国演义》加工,而家喻户晓。
而同样被并列立传的曹魏的“张乐于张徐传”,是直到现代,才被人杜撰出一个“五子良将”的组合。
其实,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的本事,一点不比五虎上将弱。
只是因为没有演义的再次加工,才显得稍逊一筹罢了。
而这五人中,又以乐进的存在感最低。
大家知道他在舞台上,却不知究竟有啥台词,如同隐身一般。
乐进不仅在小说中从未当过主角,就是在史书中的记载,也如白水煮蛋一样,没滋没味儿。
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乐进绝对是一员超级猛将。
一、乐进为啥低调?
原因很简单:史料不足,你让我们咋捧啊?
对于乐进,陈寿直接说:
“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
意思是他的戏份实在是太少了。
三国志中,张辽约1800字,徐晃约1500字,于禁、张郃都约1400字。
乐进呢?
陈寿只勉强凑了大约600字!
他所有的胜仗,既没有细节描写,又大多是跟随作战。
就连曹操夸他的词儿,都不是专属的,而是带着张辽、于禁等人的集体式通报表扬。
在史书中(抛开演义不谈),如果不是看了张辽的传记,那场著名的逍遥津大战,都不知道乐进也有份儿!
二、简约而不简单
虽然在史书中占的篇幅很可怜,但乐进却是个“简约而不简单”的猛将。
1、高频率出现的字眼
在如流水账一般的乐进传纪中,有三个词频频出现:“破之”,“大破之”,“先登”。
换成大白话就是:
乐进打仗,经常击败对手,经常大败对手,经常第一个登上城楼。
2、曹操在官渡的最后决战时,亲率5000精兵奇袭乌巢。
从史书中看,大将中就带了乐进一个去(其他名将在史书中都无记录,不过许褚应该是寸步不离曹操的)。
我能不能理解成,在输了就彻底完蛋的这一战中,曹操最终选择了“包赢”的乐进随行?
3、陈寿惜字如金
陈寿单独描写乐进的细节,只有一小句:
“容貌短小,以胆烈从太祖,为帐下吏。”
意思是,乐进虽然长得矮小,却是因为胆大勇猛而被曹操重用的。
而对五子良将的总结更是直接证明,在五子良将中,乐进的个人标签就是勇猛: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陈寿说,曹操建功立业时,手下大将以五子最为优秀。
其中,张辽、徐晃优秀得非常详尽了,不用多说。
于禁的最大优点是稳重,张郃是灵活机变,乐进呢?
骁果!
就是凶悍勇猛!
三、刘备的一句话
公元212年,曹操征讨孙权,孙权向刘备求救。
刘备此时正在益州琢磨着怎么干掉刘璋呢,于是请求刘璋也出兵相助孙权:
“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於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
刘备有自己的小九九:如果刘璋出兵,自己正好趁虚图谋益州。
而刘备在劝说刘璋时,讲完战略层面后,又单独提了“乐进”的名字,这是为啥呢?
第一,自然是因为当时乐进确实是曹操留守襄阳的主将。
第二,不就是暗指乐进是有可能打败关羽,并进而威胁到西川刘璋的吗?
为了增加信服度,刘备单独点名,却无意间吹捧了乐进的作战能力!
不过,刘璋不仅没上当,反而增加了戒心,二刘就是在此时变成了仇人。
四、乐进确实打败过关羽,还不止一次
212年时,乐进确实与关羽在荆州的青泥对峙,而且还打赢了:
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县山谷蛮夷诣进降。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施阳长梁大,皆大破之。
从这一战的寥寥数笔可以大概率推测出,乐进不仅直接打败了关羽,而且还顺势打了一连串的胜仗。
对关羽、苏非的战果是“走之”,就是赶跑了敌人;
而对关羽手下的其他人杜普、梁大,战果则是“大破之”。
而且,在看另一位曹魏大将文聘的材料时,还有一句短描述:
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
从时间上看,乐进正好是在青泥打退关羽后,又和文聘合作,再次在寻口击败了关羽(或者是击退,不然文聘不能升官)。
无论史书还是小说,对212年乐进与关羽的数度交手都没做详细记载。
曹操在三个月后,就在孙权的稳健防守下被迫退兵了,第二战场上的乐进虽然击退关羽,但无关大局。
从刘备这边也能看出,关羽的损失有限。因为213年时,刘备就把同样镇守荆州的张飞、赵云、诸葛亮都调到西川来打刘璋了。
218年,乐进悄悄地去世了,就如同189年悄悄地跟随了曹操。
243年,曹芳将乐进的灵位搬进了曹操的庙庭。
关羽与乐进交手后,之后整整六年,都没再打过曹魏的主意。
当他选择再次进攻襄阳时,刚好乐进去世不久,难不成是巧合?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在演义中,乐进还是第一个跟随曹操的大将。
曹操的第一波马仔依序为: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