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1年,宋仁宗赵祯问包拯:
“咱大宋现在有多少人啊?”
包拯回家认真做了一番功课,才兴奋地来汇报,唾沫星子都喷赵祯脸上了:
“截止统计到1048年时,咱们一共有10904434户!”
接着,又得意洋洋地补充道:
“拯以谓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汉,未有若今之盛者。”
仁宗盛治,人口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指标。
还有一个指标,就是人才井喷。
宋仁宗时期的人才,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基本上都能被任用,鲜有怀才不遇的。
所以,后世读到这段宋史时,往往会生出一个念头:
上有仁君,下有大把的贤才,为啥赵祯不借此良机,让北宋真正强大起来呢?
尤其是1043年,开北宋“士大夫矫厉尚风节”之风、天下人的楷模范仲淹入主宰执,北宋品德最好的一对君臣携手推行“庆历新政”,更是让天下人期盼不已。
然而,新政仅维持了一年多就黯然下线。
范仲淹激流勇退,北宋也失去了一次最好的振兴机会。

一、国本与“三冗”
1033年,23岁的赵祯开始亲政。
此时的北宋,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宋初,为加强和巩固皇权,不断将官员的职权进行分化,再加上恩荫制和推广科举,导致朝廷编制越来越多。
同时,为防止地方拥兵自重,废止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原先的府兵,就是耕战结合,好处是省钱,坏处是士兵不愿离开土地,容易造成地方势大。
现在成募兵了,当兵成了职业,不管有无战事,工资照拿。好处是受朝廷掌控,可以随意调度,坏处是太烧钱了,而且容易懈怠。
旱涝保收的官、兵多了,费用自然就多了。
这时的北宋之所以没出什么大事,一是宋太祖以下的几位皇帝还算不错,攒了些家底;二是没啥战争;三是没出现什么出类拔萃的奸臣。
但赵祯清楚,自己口袋里是真没钱啊,光工资这一项,七八成的财政收入就没了。
而动三冗问题,势必要动国本。
那有没有既能巩固皇权,又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呢?
无解。
如果必须有,那只有一个最接近答案的,就是范仲淹。

二、庆历新政
范仲淹是一百年也未必能出一个的大才,在文化、律己和议政三方面,都是顶级水准。
更难得的是,他文武双全,经略西北时,西夏不敢来犯。史载: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1043年6月,赵祯拜54岁的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开始推行新政。
赵祯改革,主要原因是:
1、连吃了西夏三记重拳,急于转移矛盾,平息民愤。
2、自己干了10年,三冗不但没缓解,反而淹到脖子了。
3、范仲淹是天下人所望,工作能力极强。

那范仲淹干得如何呢?
可以说是雷厉风行,立竿见影。
范仲淹与富弼等人献上十条建议: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
条条都是针对三冗,而且都有落实。
拿裁减人员为例。
范仲淹对各级官员考核极为严格,凡是不合格的,直接在花名册上一笔勾销,然后从下级官员中提拔合格的人上来,毫不手软。
连最支持他的同事富弼都看得有些过意不去了,说:
“你这一笔下去,可就让一家子人都哭啊。”
范仲淹却说:
“我宁可让一家人哭,也绝不让天下百姓哭!”
然而,仅一年多后,赵祯就把改革派们通通送出朝堂了。

三、激流勇退
1044年6月,范仲淹激流勇退,请求宣抚陕西,离开朝堂。
8月,富弼自请宣抚河北。
1045年1月,杜衍罢相,知兖州。
3月,韩琦罢枢密副使,知扬州。
至此,宰相班子中,支持新政的全部离开朝堂,庆历新政草草收场。
赵祯为啥突然换了一副嘴脸?
1、反对的人太多
一看范仲淹的十条改革建议,就可以预见,肯定会有人强烈反对。
问题在于,在反对者当中,也有大把品学兼优的人才。
这让喜开言路的赵祯总是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而范仲淹又恰好是出了名的耿直,不会团结可以团结的反对者,一旦碰上弄权高手就完了。

2、诬为朋党
果然,范仲淹碰上了弄权高手枢密使夏竦。
夏竦知道,直接挑范仲淹的毛病太难,就拐了好几道弯,陷害“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说他在范仲淹一票人上任时歌功颂德,有朋党之嫌。
赵祯虽然没处理石介,但从此对改革派心有芥蒂。
而范仲淹又是那种不愿自辩的高人。
3、庆历和议
1044年,西夏与北宋达成和议,西北恢复平定。
战事解决了,三冗问题的水位也从脖子降到胸口了,赵祯再看改革,感觉也不是那么迫切了。

4、不决
最关键的,还是赵祯本人。
赵祯生活勤俭,待人宽仁,文章开头说包拯的唾沫星子都喷他脸上了,那是真事儿。
但他有一个致命缺点:不决。
赵祯确实能听得进别人的话,但却下不了决断。
比如范仲淹改革这事,支持、反对的双方,基本都是忠臣和人才(夏竦有争议),赵祯耐心听双方说,却就是不给意见。
结果,正好范仲淹等人主动提出离开,那赵祯也就两眼一闭,随便吧。

范仲淹在推行新政时,曾向赵祯提出扩大相权。
如果赵祯同意,让近乎完美的范仲淹做一个有实权的宰相,不仅威胁不到皇权,还是那种历史条件下,三冗问题的最优解。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赵祯五个哥哥全部早夭,老赵家这基因真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