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欧阳修都要虚心请教的史学大牛,墓志铭里却放了份检查

南松聊过去历史 2025-03-21 15:22:33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昌盛的时期之一,可谓群星璀璨,人才如井喷般不断涌现。

史学方面,有司马光、欧阳修两位。

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新五代史》都入列二十四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更是被称为后世必读之书。

但就是这样两位博古通今的史学大咖,遇到难题时,还经常要向另外一个人请教。张耒(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说:

“当时司马君实、欧阳文忠号通史学,贯穿古今,亦自以不及而取正焉。”

这个人就是刘恕,字道原,名气不大,却是位个性极其鲜明的史学奇才。

一、第一助手

1066年,司马光开始编写《资治通鉴》,宋英宗让他自己挑人组建班子。司马光说:

“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唯刘恕耳。”

就这样,34岁的刘恕成了司马光的第一助手。

那刘恕起到什么作用呢?

一句话,最难的活都是他的。

1、全书的框架、体例、基本逻辑和定义,全部出自司马光与刘恕之手。

2、史料收集和考证。

《资治通鉴》之所以能为后世奉为史学两大经典(另一为《史记》),刘恕功不可没。史载:

其学自书契以来,以至于今,国家治乱,君臣世系,广至于郡国山川之名物,详至于岁月日时之后先,问焉必知,考焉必信,有疑焉必决,其言滔滔汨汨,如道其里闾族党之事也。

这是说,关于历史,刘恕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像聊家常一般滔滔不绝,无所不知,令人信服,所有疑问全都能解决!

3、全书最难的部分都交给了刘恕。

《资治通鉴》所涉及的乱世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四段最难、最复杂的内容,司马光全都交给刘恕来打理。

刘恕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写书,自己还写了一本非常冷门的上古史书《通鉴外纪》(记载商朝以前的历史)。

如果不是1076年因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刘恕的史学成就远不止此。

二、众星捧月

刘恕的才能不仅限于史学,执政能力也很强,史载:

调钜鹿主簿、和川令,发强擿伏,一时能吏自以为不及。

说刘恕担任钜鹿主簿、和川县令时,专门收拾坏蛋,当时很多“能吏”都自叹不如。

同时期很多的当朝宰相(也是文化名流),都齐刷刷地欣赏刘恕。

1、晏殊自己小时候就是个神童,却辩论不过刘恕,还经常去听刘恕讲课。

2、欧阳修、司马光不用说了,写史书离不开刘恕这个活字典。

3、陈升之(与韩琦、王珪、欧阳修“四相簪花”的那位),专门请刘恕到府上讲解《春秋》。

4、王安石变法时,特别邀请刘恕加入他的决策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

这样一群高官名流都来捧的刘恕,其实是他们的晚辈。

最年轻的王安石,也比刘恕大了11岁,晏殊更是比刘恕足足大了41岁!

三、脾气太臭

刘恕文化高,正直刚硬,绝不沾别人丝毫便宜。

但是,他脾气太臭了,发火时不管不顾的,事后又后悔不已,但就是改不掉。

有一次,跟他一起写《资治通鉴》的同事刘攽闲聊天,问刘恕:

“那天下着暴雨,你去州西干哈了?”

刘恕说:

“丁君家中无人过往,很冷清,我是去看看他。”

刘攽笑着说:

“丁君刚升了官,你是求他办事吧。”

刘恕一听,像被踩了尾巴,一蹦三尺高,指着刘攽的鼻子破口大骂:

“我@#¥%&......!”

刘攽哭丧着脸说:

“俺就是和你开个玩笑,发这么大火干哈?”

周围的人也都是一脸懵逼,不知这火是咋烧起来的。

原来,刘恕那天还真是有求于丁君,一向自持方正的他,被刘攽无意戳中了软肋。

又有一次,王安石邀请刘恕加入自己的变法团队,刘恕不但拒绝,还当着众人的面骂王安石:

你做宰相,却天天琢磨着如何营利,去你的吧!

王安石也是个硬愣的性子,恼羞之下,把刘恕的好友拉黑了!

刘恕也知道这样不好,于是写了份检查:

“非惟二十失,又有十八蔽”。

意思是,自己不仅做过20件错事,还有18项缺点,并一一列出清单。

1078年,刘恕去世。

8年后,《资治通鉴》书成,司马光上书宋哲宗(太皇太后高滔滔临朝),追赏刘恕的贡献。

1093年,刘恕之子刘羲仲请黄庭坚写了《刘道原墓志铭》。

这份墓志铭中,黄庭坚把刘恕的检查书一字不差地搬过来,叹服道:

“观其言、自攻其短,不舍秋毫,可谓君子之学矣。”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诸将,能为后世所知,大半要感谢刘恕。

0 阅读:1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