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朱元璋杀宰相胡惟庸,明朝从此再无宰相。
1402年,明成祖朱棣设内阁。
此后100多年,内阁逐渐恢复实权。
至1538年嘉靖时,56岁的夏言为内阁首辅,亲裁军国大事,次辅和其他群辅都成了他的部下。
他因而成为第一位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的首辅。

一、扶摇直上
夏言虽然35岁才入仕,而且只是个跑腿送文件的,但成长速度一点也不慢。
1522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即位后锐意进取,整顿弊政,开创了史称“嘉靖新政”的良好局面。
明朝监察官主要包括监察御史和六部的给事中,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明朝一代敢说话的大臣,基本都做过御史或者给事中。
时为兵科给事中的夏言也是如此。
他秉承旨意裁汰官员,清查庄田,耿直进言,着实收获了一波好名声。
1530年,因支持嘉靖分祭天地,10月被封为侍读学士兼吏科都给事中,成为嘉靖的近臣之一,次年9月升任礼部尚书。史载:
去谏官未浃岁拜六卿,前此未有也。
意思是,不到一年,就从都给事中(谏官)直升为六部尚书之一的,仅此一例。
此时的夏言,一能揣度圣意,二能团结同事,三者形象人品俱佳,四来才华横溢,写奏章立等可取,上青词每合帝心,因而迅速成为嘉靖跟前的大红人。
随着1534年方献夫、1535年张璁等内阁大员相继退休,主要政敌礼部尚书霍韬又不受皇帝待见,1536年,夏言入内阁,参与机要。
1538年,首辅李时病逝,夏言入替。
嘉靖此时与夏言的君臣关系,可谓蜜里调油,专门赐给他一枚银章,成为夏言上奏书的专属标签。
1539年,春风得意的夏言甚至给自己加了个上柱国的封号:
明世人臣无加上柱国者,言所自拟也。
本来内阁群辅讨论事情都是商量着来,到了夏言这里成了一言堂,其他人没有敢反驳的。
夏言成为实际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后来的权相严嵩、张居正等人,都是照着夏言的模子出来的。

二、三次被嘉靖劝退
但好景不长,嘉靖开始作了。
嘉靖爱听小报告,多疑善变,自以为是,同时,在惩罚大臣时却非常果断,没有谁是绝对安全的。
这种性格可太吓人啦。
大臣们不得不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猜测皇帝的心思,另一方面为了争宠、自保,又不得不相互攻击。
夏言也不例外,被嘉靖劝退过三回。
1、第一次是1539年5月,夏言伴驾时迟到了。
喜怒无常的嘉靖勃然大怒,直接跟夏言说,你退休吧,把我赐给你的手书和银章交回来!
还好没过多久,嘉靖气消了,又把手书和银章还给了夏言。

2、第二次1540年8月,夏言的奏书里有错别字。
嘉靖又气疯啦,让夏言退休。
夏言赶紧把肚子里的才华尽情发挥一番,写了14篇有关边防的论文,又写了一大堆嘉靖最喜欢的青词,再加上一通磕头、谢恩,这才让老板气顺了。

3、第三次是1542年6月,事儿也不算大。
其一,嘉靖帝怀疑夏言和宦官勾结。
内阁与皇帝之间的书信沟通,正常情况下都是由宦官负责传递,所以内阁勾结宦官其实不是新鲜事儿。
其二,这一年,嘉靖帝已经开始冒出不上班的苗头了,而他旷工时,夏言也不来内阁,在家里办公。
夏言是内阁实际的决策者,在哪上班都不耽误。
其三,嘉靖让大臣们用香叶巾束发,皮绵做鞋,夏言认为不符合礼制,没有照做。
于是,嘉靖一肚子的气终于再次爆发,让夏言革职闲住,晾在一边闲着。
一闲就是三年,就是在这个空窗期,后来的大奸相严嵩进了内阁。
严嵩是靠巴结老乡夏言上位的,比夏言还大两岁。
夏言第三次被劝退,背后就有这位老乡告黑状的功劳。
也正是在夏言赋闲后三个月,发生了“壬寅宫变”,直接让嘉靖有了心理阴影,更加崇信道教修仙,此后25年鲜有上朝。

三、因河套之议被冤杀
1545年9月,嘉靖为制衡严嵩,重新召回夏言。
夏言一回内阁,就老实不客气地往当中一坐,严嵩也不敢吭声。
满朝大臣都非常高兴,说终于有能治严嵩的了。
但夏言能扬不能抑的专权狂性再度发作,虽然比严嵩要正直多了,但说一不二的风格也经常会有失公允,所以很快,大臣们也开始害怕他了。
嘉靖常年不露面,严嵩悄悄退到角落中,恶狠狠地看着复出的夏言再次唾沫横飞、趾高气扬着。
在当世三大权力主角的表演中,明朝就这样静静地刷剧情。

昏昏欲睡中,冲突终于来了。
1546年12月至1548年1月,陕西总督曾铣四次上疏收复被蒙古骑兵驻牧的河套地区,史称“河套之议”。
第一主角夏言慷慨陈词,全力支持。
第二主角严嵩却继续沉默,等待导演的指令。
果然,导演嘉靖在反复犹豫中,最后以开支太大、不必轻启战事为由,给事情定了调,不能收复河套。
这下子好办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严嵩。
很快,名将曾铣、内阁夏言就被定性为“守边将领与内阁相互勾结”。
这是死罪。
1548年4月,曾铣被斩。
夏言使出浑身解数,自救失败,11月被斩。
明朝进入严嵩专权时期。

明末学者黄道周说:
自古宰相,生值明时,无大故而伏斧鑕者,唯汉刘屈氂及先朝夏言耳。
这是说,历史上因为小事而被斩首的宰相,只有汉武帝时的刘屈氂,以及嘉靖时的夏言。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严嵩最后也被整死了,嘉靖时的内阁,就是流水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