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8月,一个婴儿在江苏南京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呱呱坠地,谁都没想到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共和国的将军。
他从小聪明伶俐,在学校读书期间成绩优秀,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15岁时,他考入了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这是当地的一所重点中学。
1960年,西军电在全国各地进行秘密特招。这时,尚在读高二的他突然被教导主任叫到了会议室。刚进门,就听到教导主任对他说:“你将要被保送到一所军事院校读书了,回家问一问你爸妈的意见。”
不久后,他便来到了西军电。这位被保送的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少将的李金复。
李金复怀着忐忑的心情北上,一进入西安,映入眼帘的便是显得有些破旧的低矮房屋,一行人见状,不禁有些失望。但离校区越来越近时,面前的景象跟之前所见已经完全不同,高大的楼房,灯火通明。大家看着,想到自己以后就要在这里生活、学习,心中突然感到有些自豪。
大学生活给李金复留下最深印象的要数刚开学时的入伍训练了。大家穿着统一的衣服,唱着整齐的军歌,这段经历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组织纪律性。起初,为了追求好成绩,全班同学主动来到班级上晚自习,就连广场上放电影也没有人去看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恰逢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家粮食短缺,就连中南海里的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都带头节衣缩食。学校的生活条件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食堂的饭不够学生吃,就用大锅煮稀饭,一群人围着盛稀饭,身上难免溅到饭粒。一到周末,大家就忙着洗衣服,这在当时也是一道充满特色的“风景线”。
除了在学校读书外,他们还经常被安排去面粉厂帮忙背面粉,到田地里扛白菜。
1962年,由于学校园区变动,李金复和同学们迁至重庆林园。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他和广大同学的命运一样,与国家政策的变化息息相关。因种种原因,他在大学一待就是八年。
毕业后,李金复被分配到国防科工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司令部航测处,与他一同去的共有七十多人。刚启程时,大家都充满了对未来工作的期待,但到达兰州后,还需要再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最后再乘坐六个小时的部队专线火车才能够到达基地。路途的辗转和颠簸,让大家已经没有了最初的热情。
这里环境十分艰苦,加之对未来充满迷茫,许多通讯兵选择转业到地方工作。但李金复却坚持留了下来,他更是直言:
“时间只是长短问题,科工委以后还需要这批人来进行导弹的发射、测试技术工作。”
1970年,李金复被调至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李金复在这里忙得脚不沾地,安装雷达、组织设备、调试工作等,来回忙碌。李金复也在这一时期凭借自己的工作一步步得到提拔。
1978年,李金复负责组建甘肃银川机动雷达测量站。并在之后出任站长。
1983年,这一年李金复在工作上遇到了意外。测量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因为将烟头丢在纸篓中引发了火灾,导致设备遭到损坏,他也因此被降职处理。
这次意外并没有打倒李金复,他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一年后,李金复便官复原职。
除了忙着完成工作任务,李金复还在国防科技大学继续深造,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我国卫星、导弹发射任务中多次立下功劳,获得上级肯定。1993年7月,李金复被授予少将军衔。
原本以为他未来将继续在这一领域大放异彩时,李金复却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被授予少将仅仅4个月左右,他便决定转业,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潮中。
当时,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国家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了经济建设领域。面对这一伟大的历史机遇,李金复进入了中信公司工作,担任中信上海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中信公司是在邓小平的支持和倡导下,由荣毅仁创办的国际化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公司业务涉及金融、投资、房地产开发等多个领域。
在这之前,李金复并没有什么经济领域工作的经验,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如此,他还是以极大的信心和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