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经过几年时间的酝酿,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授衔仪式在北京中南海隆重举行,共有55位将军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在这55位上将中,有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将军乌兰夫。他虽然没有参加过红军,也不是八路军中的一员,更不是师级以上的干部,但毛主席却坚持要授予他上将军衔。这是为什么呢?
这主要是因为他在民族革命和民族团结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无人能比。
乌兰夫出生在1906年,正是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他从小便立志救国救民。1923年,乌兰夫进入北京蒙藏学校学习。这里成为了他参加革命的起点。
在校期间,乌兰夫结识了李大钊、赵世炎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在李大钊的指示和帮助下,乌兰夫创办了《蒙古农民》这一刊物。尽管只办了四期,但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925年,乌兰夫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不久后前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这一时期,乌兰夫几乎将自己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除了读书学习外,他还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还担任了学校排球队的队长,在每次比赛中几乎都能率队取胜。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全校师生聚集在大礼堂,上台发表痛斥蒋介石的讲话。乌兰夫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登台讲话,但他的讲话鼓舞了台下众人。
1929年,乌兰夫奉命回国,并在绥远地区开展地下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培养民族干部的重任。
1933年,在日本人的挑唆和支持下,蒙古族上层企图“自治”,乌兰夫随即发动武装暴动,严厉打击了日军想要分裂中国的阴谋。乌兰夫的这一行动受到了中央高度重视。
在这里,乌兰夫以蒙古族村镇为基点,建立起了错综复杂的革命网络,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组织群众斗争。在他的宣传和教育下,蒙古族人民开始起来斗争、争取民族解放。
1938年,乌兰夫奉命前往延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毛主席亲自接待并向他布置了工作。
回去后,根据毛主席指示,乌兰夫开始组建武装力量,成为了“内蒙古民族中最大的抗日队伍”。
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扶植下的伪政府解散,虽然“德王”下台了,但他的追随者还没有放弃,甚至重新“拉起了大旗”,企图分裂中国。
中共中央随即派乌兰夫前往解决。考虑到他的安全问题,中共中央原本是打算派军队随他一起去的。然而,乌兰夫却拒绝了,他表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做思想工作。虽然单枪匹马有危险,但更能显示我们的诚意。”
就这样,乌兰夫只带了几个人便出发了。
最后,这个所谓“临时政府”没多久便消失了,乌兰夫功不可没。
新中国成立后,乌兰夫奉命主政内蒙古,之后,无论是土改运动,还是镇反运动,乌兰夫坚决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不仅解决了民族革命的遗留问题,而且还清除了封建残余势力。
过去,由于这片土地上蒙汉杂居,两个民族牧民和农民之间经常因为土地问题产生矛盾,甚至是冲突。然而,乌兰夫在土地革命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具体的方针政策,有效保障了农牧民之间的利益。这一做法极大缓解了农牧民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空前团结。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内粮食供应严重不足。浙江、上海等南方省市一些孤儿院里多达三千多名孤儿面临着没有粮食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周总理和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请求乌兰夫帮忙。乌兰夫当即从内蒙古调派了几千罐奶粉送去。
后来,为了更好地安置这些孤儿,乌兰夫主动提出将孩子们送来内蒙古,由牧民抚养。
周总理听后当即表示同意。
除了帮忙安置这些孤儿,乌兰夫还率领内蒙古人民上缴了7亿公斤粮食,不仅超额完成任务,还多上缴粮食,为国家排忧解难。周总理不禁感慨“真是雪中送炭”。
参考资料:环球人物2017年14期、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8期、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9期、黑龙江史志2014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