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界面新闻报道,前不久,也门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宣称,为报复美军对也门的空袭,胡塞武装向红海北部的美国“杜鲁门”号航母发动了大规模袭击,18枚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无人机如雨点般砸向这艘美军巨舰。消息一经传出,瞬间惊讶全球,而五角大楼却罕见地选择了沉默,中东局势的火药桶,似乎已被彻底引爆。
事情的起因,要从近期美国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说起。3月15日凌晨,美国海军“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逼近红海沿岸,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动了代号为“红海闪电”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这也是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对胡塞武装发起的最大规模袭击。此次行动中,美军F - 18战机对也门萨那附近的导弹仓库、荷台达港的雷达站等6个地下导弹工厂、17个无人机控制中心和9个指挥枢纽实施了精准打击,旨在摧毁胡塞武装封锁红海的能力。
特朗普(资料图)
然而,胡塞武装并未被美军的强大攻势所吓倒,迅速展开了强有力的反击。3月16日深夜,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宣布,对“杜鲁门”号航母发动袭击。尽管美军宣称成功拦截了11架无人机,且导弹未接近目标,但胡塞武装坚称袭击迫使美军战机放弃了空袭计划。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胡塞武装又发动了两次袭击,采用“导弹 + 无人机”的饱和攻击战术,让这场不对称冲突不断升温。
一直以来,胡塞武装都被外界视为一支装备简陋的地方武装力量。但此次他们的表现,却让全世界刮目相看。胡塞武装充分利用红海岸线长达300公里的地理优势,实现了“10分钟快递式打击”,其发射的导弹成本仅5万美元一枚,而美军一枚“标准 - 3”拦截弹造价却高达1200万美元,胡塞武装用低成本的攻击,逼得美军耗费巨资进行拦截,这场经济消耗战,胡塞武装似乎占据了上风。此外,胡塞武装还巧妙运用无人机蜂群战术,大量消耗美军的防御资源,同时通过舆论战,将自己塑造成“抗美英雄”形象,把美军的每一次空袭转化为国际社会的同情筹码。
面对胡塞武装的连环袭击,美军却显得有些束手无策,罕见地采取了保守策略。“杜鲁门”号航母编队始终游弋在胡塞导弹射程边缘,约600公里以外的区域,依靠舰载机、“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和近防炮构建的三层防御体系勉强维持防线。但这种“龟缩战术”并非万无一失,即便美军防御系统的拦截率高达99%,只要有一枚导弹突破防线,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更何况胡塞武装控制着全球航运咽喉曼德海峡,每年有多达4.8万艘商船经此通行,一旦美军全面开战,航道封锁将导致国际油价飙升,全球供应链也会陷入瘫痪。
特朗普(资料图)
胡塞武装之所以有底气与美军对抗,背后少不了伊朗的支持。联合国报告显示,胡塞武装的兵力中,得到了伊朗提供的“法塔赫”导弹技术与无人机生产线。此外,哈马斯下属卡桑旅的3万兵力也宣布与胡塞武装联手,将巴以问题与红海危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使得美国在“保以色列”与“避战收缩”之间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伊朗革命卫队指挥官更是放话,若美国继续挑衅,将遭到毁灭性回击;而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则强硬表态,打击将持续至红海恢复安全。两大阵营的代理人冲突,让中东局势愈发紧张,仿佛置身于悬崖边缘。
目前,美国面临着重重困境。军事上,胡塞武装的持续攻击让美军航母疲于应对;经济上,高昂的拦截成本和冲突开支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债务危机;政治上,国内鹰派势力不断施压,中东盟友的信心也开始动摇。尽管美国紧急增派“卡尔·文森”号航母,并延长“杜鲁门”号的部署时间,但胡塞武装毫不畏惧,宣称见一艘美军航母就打一艘,甚至还测试了射程达2150公里的“巴勒斯坦 - 2”高超音速导弹,威胁范围覆盖以色列全境。
特朗普(资料图)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各方保持克制,但在当前紧张局势下,这一呼吁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若胡塞武装获得更先进的反舰武器,或者伊朗直接介入冲突,红海地区极有可能上演“航母沉没”的重大事件;而美军若扩大空袭规模,又可能重蹈伊拉克冲突“越反越恐”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