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经济指标中,GDP(地区生产总值)是一系列经济活动转化出的宏观经济成果,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体量。
在山东省,聊城市的经济体量是什么“段位”?
提及这个问题,“全省下游”、“并不理想”、“人均指标低”都是常见的回答。
以今年上半年的GDP情况为例,聊城市1521.48亿元的体量只能位列全省第14位,仅高于日照、枣庄。 再结合常住人口数量来看,25967万元的人均GDP已经成为全省末位。
对于这种表现,不少网友觉得很不满意的同时也非常希望聊城能够实现进位,毕竟聊城585.93万的常住人口虽然算不上人口大市但也能位列省内中游,怎么就拿不出位列全省中游的经济体量呢?
在主观意愿上,聊城的经济体量能跻身全省中游固然是好事,但从现阶段的客观情况来看,聊城市着实面临着不小的难度。
经济体量跻身全省中游,聊城市有多难?
一、县域经济仍是短板
对地级市而言,市区、中心城区并不能等同于整个地级市,县域成员同样是不可忽略的组成。
相比于市区、中心城区可以综合发展的客观情况而言,县域成员因其身份限制很难做到全面发展,所以能在经济领域拿出可观成绩就是最大的加分项。
而对于聊城来讲,县域经济各自的体量相对较低是至今面临的“难题”之一,县域成员较多但发展起步晚,尽管整体已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在全省500亿元以上体量的县域成员中至今没有来自聊城的身影。
二、聊城并不是山东省的政策高地
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因素有多个,区位、交通、自然资源、政策等皆在其中。但在这些因素中,要论谁的推动作用最大,那么“政策”是毫无异议的答案。
为什么大多数省份的省会城市的发展势头明显加速?因为“强省会”政策功不可没。
为什么山东省会对口帮扶重庆?是单纯的献爱心吗?必然不是,同样是来自更上级的政策性安排。
在山东,聊城是政策高地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济青双核发展,以及强省会战略决定了两市在省内的地位。再结合全国范围内的政策资源、人口乃至人才加速流向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等“高配”城市的现状来看,山东省重点打造济南、青岛的模式更不会轻易改变。
若聊城要实现跻身中游,来自政策上的支持不可或缺,政策有了,各种资金、产业、用地指标才有机会进入聊城。
三、聊城周边没有大型城市群可以对接发展
可能有网友说没有政策加持固然很难,但如果聊城相邻的地区中有大城市可以带动其经济也行,与济南相邻不就是很大的优势吗?
济南大城市的身份毋庸置疑,但济南自身的产业格局更偏向“三产型”城市,服务业体量庞大,但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又非常依托城市能级、人口、中高端人才基数、市场主体等方面,自然不容易下沉到经济体量不太大的普通地级市。
相比之下,工业则更容易实现产业转移与外溢。
假设聊城相邻的地区中有类似于广深佛、苏锡常、杭嘉甬这样的大城市或城市群自然是个好的机遇。毕竟这类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规模都很庞大,尤其是工业资源溢出能力强。
在这种优势下,聊城完全可以在产业上对接相邻区域发展,大力发展相关的配套产业。例如该区域的优势产业中有汽车整车制造,那么聊城可以发展汽车零部件;对方的主导产业中有生物医药,则聊城可以发展医药化工等上游材料,以此实现融入对方产业链,形成深度合作。
而山东省层面上也可以充分利用聊城独特的区位优势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产业用地指标。
但现实情况是与聊城直接相邻的地区中并无可以在工业领域对接发展的大城市或城市群,自身产业打造除了培育本土企业和优势产业外,仍需远赴长三角核心区、胶东半岛、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做重点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