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位于广西兴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之称。
始建于秦代,是秦文化历史遗存的瑰宝。
它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公元前221年,屠睢率领50万大军南征百越,然而在湘桂边境,遭遇百越的顽强抵抗,久攻3年而不下。秦地距百越路途遥远,军队的粮草转运极为困难,这是致命的,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解决这一难题,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在广西兴安境内修建灵渠,连通长江、珠江水系,打通南北水上通道,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灵渠是为了战争而兴建的人工运河。
这次重游桂林,灵渠必须安排。
来到灵渠景区广场,大门口铸有两座金戈铁马的秦兵士像,与景区内灵动的碧水和绿意盎然的树木形成强烈的对比。
美龄桥,这座位于灵渠四贤祠旁的古雅灵动的石拱桥,是灵渠众多桥梁中最具贵气的一座桥。
1941年,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到灵渠,当时这里是一座简易木板桥,宋美龄建议要建一座石拱桥,她没实现的愿望却在当今实现了。
四贤祠,位于南渠北岸,是座庭院式的建筑,为了纪念对灵渠兴建作出贡献的四位先贤。
秦监御史禄。公元前219年奉命修建灵渠,历时5年,至公元前214年凿成,解决了秦军的后备军需之忧,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扩大秦帝国版图,就此奠定了中华版图的基础。
汉伏波将军马援。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叛乱,伏波将军马援南征讨伐,继续疏浚灵渠。
唐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李渤。唐宝历元年(825年),渠道崩坏,舟不能行,李渤疏通渠道,加固堤坝,建铧嘴,拦河坝即大、小天平,使河水分流进入南、北渠道。建陡门,具有船闸作用,以利通航。
唐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鱼孟威。唐咸通九年(868年)陡防尽坏,渠道淤浅,水道不通。鱼孟威用石块砌堤岸40里,用大坚木做成木桩植立为陡门,陡门增至18座,能通巨舟。
四贤祠院内还有“古树吞碑”的奇观,吸引众多游人围观。原来是一棵大重阳古树,正横吞乾隆年间石碑一块,神奇的大自然。
不远处,有块清乾隆年间“湘漓分派”的石碑,石碑的“人”字形裂痕,与灵渠的核心工程大小天平与铧嘴构成的“人”字形,极为相似,连裂痕两端长短比例都一样,让人惊叹不己。
沿着南渠继续行走,建于清代的距今200年的状元桥,因桥栏的两侧汉白玉上雕刻有鹿回头(寓禄回头)、丹凤朝阳、鲤鱼跳龙门等图案,桥面有祥云,寓平步青云。我们也随众游客平平稳稳地走过这座状元桥。
“天下第一陡”,却让人无不赞叹古人的智慧。
陡门多设置于河渠落差较大处,其作用类似于现代的船闸。在枯水期,陡门可以关闭以蓄水提高水位;在丰水期,陡门则可以打开以泄洪。通过陡门的调控,灵渠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水位,确保船只的顺利通行,所以陡门有“世界船闸之父”的美誉。
据记载,灵渠共有36座陡门,其中南渠32座,北渠5座。
由于现在是枯水季,站在广场上远眺灵渠的核心工程,铧嘴与大天平、小天平衔接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历历在目。
怎样实现湘江与漓江相通,修建一道“前锐后钝”的分水堤,即“铧嘴”(因其形似犁铧而得名)。“铧嘴”后接两条堤:北堤稍长,称“大天平”;南堤稍短,称“小天平”,三者组建成人字形分水堤。
“铧嘴”前端伸入湘江,将湘江水流一分为二。三分南流,被“小天平”导入南渠;七分北流,被“大天平”导入北渠。
南渠向西汇入漓江,北渠向北重回湘江。
渠道一南一北共37公里,这就是灵渠的全部,也是灵渠最简单直白的工作原理,由衷的敬佩古代匠人的智慧。
2018年,灵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