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司马昭借功预登位司马炎蹊径成大业

正史趣闻说 2023-09-29 20:56:05
1、平钟会丘建立功 三造亭邓艾冤死钟会若要谋反,手握重兵并驻扎在成都的邓艾自然是最大障碍,但却并不是唯一的障碍,比如还有监军卫瓘。 此前卫瓘也看不惯邓艾拿下成都后的所作所为,钟会联和众将诬陷邓艾的举报信上也有卫瓘的名字,但卫瓘却是司马家族的死忠,很难追随钟会谋反。而且作为监军,卫瓘也掌握着一支千余人的军队,多少也能给钟会制造点麻烦。 于是钟会想出一计,命卫瓘带着自己人马前往成都缉拿邓艾父子。 此计可谓一石二鸟。如果成功,卫瓘就替钟会清除了邓艾这个最大的绊脚石,反之,如果邓艾抗旨不遵,甚至杀了卫瓘,则不但顺便除掉卫瓘,同时加重邓艾罪责,邓艾想再翻身已无可能。 卫瓘不敢抗命,只能硬着头皮前往成都。 卫瓘很清楚如果操作不当引起哗变,自己这千把人还不够邓艾塞牙缝的,必须得想个万全之策。 卫瓘特意选择在天黑之后进入成都,然后派人给邓艾的部将挨个发通知:“我今奉诏收拿邓艾,其余人等一概不予追究。如果诸位能赶在天明之前到我这报到,原先所有赏赐全部保留,如果胆敢不来,一律诛灭三族”。 通知发出后,到了公鸡第一遍打鸣,也就是半夜三更天还未亮时,便有很多将领三三两两陆续来到卫瓘处报道。等天刚一放亮,卫瓘立即乘坐使者专用车辆前往邓艾住处宣布缉捕文书,还在熟睡中的邓艾和儿子邓忠随即被卫瓘部下从床上拉起装进囚车。 毫无反意的邓艾见自己被抓,似乎有所预料,未做任何抗争,只是禁不住对天长叹:“我邓艾是朝廷的忠臣啊,怎会落到这般田地,当年白起的遭遇竟然在今日重现”。 战国第一武将、武安君白起是秦昭王手下大将,战无不胜,后因得罪应侯范雎而受到诬陷,最终被秦昭王赐死。 邓艾对钟会联合众人诬告自己谋反的事可能已有所耳闻,只是没有任何对策。论权谋,邓艾远不及钟会。 见主帅被以莫须有的谋反罪被抓,邓艾的一些部下义愤填膺,带着全副武装的士兵杀气腾腾地赶到卫瓘大营,准备劫走邓艾。 兵变一触即发,但卫瓘却没有丝毫惊慌,甚至连铠甲都没穿,一身便装来到营前,对众人说:“诸位息怒,我也很为邓将军鸣不平,但这是朝廷命令,我只能服从。你们来之前我正在赶写表文,要上书替邓将军申辩,今天就送上去。诸位耐心等待,千万不要乱来”。 这是卫瓘的缓兵之计,但众人却信了,于是很快散去。就这样,邓艾父子被卫瓘成功装进囚车带离成都,一路向北往关中而去,时间是公元264年正月。 钟会在263年11月姜维撤出剑阁时就已越过剑门关南下,但因为忌惮邓艾,钟会不敢冒然进入成都,于是晃晃悠悠走了整整两月,此时见邓艾被成功收监,旋即率军进入成都。 独掌军权、再无人掣肘的钟会到了成都之后片刻也未迟疑,当即决定谋反。 按钟会的计划,巴蜀已是囊中之物,可作为大本营,之后由姜维率五万兵马做前锋北上汉中,经斜谷进攻关中,钟会自己率主力紧随其后。 关中因主力大多随邓艾、诸葛绪等南下伐蜀,防守空虚,姜维可轻易拿下。之后由长安兵分两路,骑兵走陆路,步兵走渭河水路,同时东出潼关,五日便可抵达孟津(黄河古渡,位于今河南洛阳孟津区境内),两军在盟津会合后直逼洛阳。 “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既至长安,令骑士从陆道,步兵从水道顺流浮渭入河,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钟会的胃口真是不小,说他只想割据巴蜀真是太小瞧他了。这次为了灭蜀,司马昭把关中和洛阳周边大批兵力一把交给钟会带走,如果钟会和姜维带着二十多万大军反杀洛阳,那真够司马昭喝一壶了。 可惜没有如果,司马昭胸有成竹。 就在钟会发布檄文准备举兵时,一封司马昭的亲笔信突然而至: “我担心邓艾不会乖乖就擒,所以特意派中护军贾充率步骑兵一万经斜谷进入汉中,驻守乐城,以防万一。我自率十余万大军驻屯长安,然后在长安为你接风洗尘,咱俩很快就能又见面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来司马昭带着皇帝曹奂不辞辛苦来到长安并非只为防备邓艾,钟会更是重点,这又是一个一石二鸟。 钟会大惊,刚才还在憧憬进入洛阳的美好,没想到司马昭却像大山一样挡在前面。无论信中所说十余万大军是否属实,而且多半是诈称,但贾充扼守汉中却是实实在在的,阳安关、阳平关,那些咽喉哪一个也不好啃。 可箭已在弦上,不得不发。 钟会立即召集亲信:“如果只为对付邓艾,相国很清楚有我钟会一人就足够了,可相国现在却亲率大军前来,想必已经察觉到我有异常。如今形势紧迫,事不宜迟,我们必须马上举兵。如果事成,你我将坐拥天下,若事不成,亦可割据巴蜀做一回刘备。我自平定淮南以来,算无遗策,四海共知,这次又灭掉蜀汉,如此大的功劳岂会有好下场呢!” “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担心功高盖主最终无法善终,因而要先下手为强,这便是钟会对亲信说的谋反理由。不知道这是不是钟会的肺腑之言。 公元264年正月,丁丑日。 一大清早,巴蜀境内所有护军、郡守、牙门骑督等各级将领、官员,以及蜀汉降臣都按时赶到成都,在原蜀汉皇宫内的朝堂上集合,准备参加钟会为郭太后举办的追悼会。郭太后在一个多月前,即公元263年12月病逝。 这些文武官员除了蜀汉降臣外都是随大军南下的曹魏官员,并非钟会亲信,钟会不能断定这些人是否愿意举兵,于是以举办郭太后丧仪为由将这些人集中起来。 众人到齐后钟会并没有宣读悼词,而是拿出一份伪造的诏书,自称是郭太后临终前派人秘密交给自己的遗诏,内容是希望钟会在巴蜀举兵,攻下洛阳后废黜司马昭。 读完诏书后,钟会将诏书传示众人,并要求众人当场表态并签字支持,各将领所统兵马暂时全部改由钟会亲信掌握。 官员们原本都是赶来为郭太后发丧的,没想到却要成了谋反逆臣,各个目瞪口呆、大惊失色。而且正如司马昭战前所预料的那样,这些人的家属全都在洛阳,拿下蜀汉后这些人只想带着大笔赏赐尽快班师回朝,哪有心思留在巴蜀追随钟会。 相国左司马夏侯和、骑士曹属朱抚、中领军司马贾辅、郎中羊琇等人当场发飙,反对举兵并拒绝签字,众人随后附和,纷纷要求返回驻地。整个朝堂乱哄哄一片,几近失控。 钟会那敢放这些人回去,于是让亲信把这些官员带出后全都软禁在城内各处府衙,严加看守,同时下令紧闭各宫门、城门,严禁出城。 姜维趁势劝钟会索性将这些人全都杀掉,以免夜长梦多。钟会有些不忍,犹豫不决。 姜维当然不是真心追随钟会,只是想借钟会之手杀掉曹魏官员,然后自己再趁机杀掉钟会,重新立刘禅为帝,恢复蜀汉。钟会现在已经举兵,留着这些反对举兵的人毫无益处,姜维断定这些人最终一定会被杀,为此还兴冲冲地给刘禅去了一封密信:“陛下再隐忍数日,臣有办法很快就能恢复蜀汉”。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监军卫瓘并没有被羁押,或许钟会认为卫瓘还有利用价值。钟会还把姜维想杀众人的意见告诉卫瓘,询问卫瓘想法。卫瓘坚决反对,并利用上厕所的机会将此事告诉钟会的帐下督丘建,让丘建设法通知被关押的官员和城外的士兵。 这丘建何许人也?为何会受卫瓘信任? 丘建本是右将军胡烈部下,因能力出众被胡烈推荐给司马昭,做了司马昭的属官,和钟会成为同事。熟悉之后,钟会也很看重丘建为人,这次出征前钟会特意向司马昭申请把丘建调到帐下做了帐下督,对丘建宠幸有加。胡烈因为拒绝谋反,此时正被关在一处府衙中。 丘建便以老领导胡烈被单独关押无人侍奉为由,向钟会申请给胡烈专门安排一位士兵递送饮食,其他关押的将领也应至少每个房间派一名士兵负责饮食。 这些人被杀之前当然还得吃饭,钟会没多想便同意了。 于是,胡烈以及所有被关押的将领很快就得知钟会已在酝酿杀掉众人。 胡烈便让那位已被丘建买通的士兵设法通知驻扎在城外的儿子胡渊,让胡渊设法联合其它军队进城营救,其他将领也有买通士兵通知城外下属的。于是,一夜之间钟会要杀尽诸将的消息就传遍了城外所有军营,而且越传越邪乎,说钟会在城内已经挖好一个巨大的坑,所有反对举兵的人都要被杀死埋入坑中,所有参与举兵的士卒全都拜为散将,分发一顶白色帽子。 众人气愤不已,年仅十八岁的胡渊勇武果断,当即集合胡烈所部杀进成都。其它军营也都早已骚动不安,众将士擂鼓助阵,陆续开拔进城。 钟会、姜维、卫瓘等人当晚一夜未睡,刀剑始终不离左右,生怕出了意外。“经宿不眠,各横刀膝上”(《晋书.列传第六.卫瓘传》)。 虽然已经安排亲信接管城外军队,但钟会仍然不放心,第二天一早便让卫瓘出城慰劳将士,安抚军心。 卫瓘早想远离钟会,但又不敢表现得太兴奋,先是故作推辞:“您是三军主帅,应亲自前往最为合适”。钟会便说:“卿是监军,应该卿先去,我随后就到”。卫瓘这才应允,转身离去。 卫瓘刚走不久,钟会便有些后悔,担心放虎归山,于是派人去追。卫瓘听到后面有人呼喊,明白是钟会后悔了,于是急中生智来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假摔,一下扑倒在地,然后对来人说身体很不舒服,头昏眼花,路都走不稳了。 来人回去告诉钟会,钟会不信,接着又派亲信去探视卫瓘。卫瓘早有准备,提前喝了一大罐盐水,面色惨白,当着来人的面上吐下泻。卫瓘本来就瘦弱,这下就更显得弱不禁风,钟会这才作罢。 卫瓘成功摆脱钟会后立马设法到了城外,正好遇见胡渊率将士要杀进成都,于是调转马头带领众人转向城内。 众人杀到城下时天色已晚,卫瓘站在城下向守城士兵宣读了讨伐钟会叛军的檄文,城头守军随后打开城门,众人呐喊着冲向关押将领的各处府衙。 此时钟会正在给姜维的士兵派发铠甲和兵器,隐约听见外面一片嘈杂,接着又看见远处火光冲天,正疑惑时,有人禀报说有士兵杀进城内。钟会大惊,马上问姜维:“这些人怕是要作乱,该如何应对?”。姜维答道:“只能硬拼了”。 钟会一边集结兵马组织抵抗,一边仍不忘被关押的将领们。为防止这些人和外面的士兵遥相呼应,钟会决定杀了这些人,但为时已晚。 被软禁的将领用房间内一切可以挪动的物品死死抵住门窗,钟会的士兵根本无法进入。双方僵持不久前来营救的士兵就如蚂蚁般涌了进来,空中矢石如雨,钟会的士兵纷纷中箭倒下。将领们破窗而出,各自找到部队后继续厮杀。 钟会和姜维仍在死战,身边仅剩数百亲信紧紧相随,在皇宫内各处殿宇之间边打边藏,最终双双战死。 虽然钟会和姜维已死,但混乱仍未停息。 将士们都杀红了眼,凡钟会亲信、僚属和姜维部下一个不留,刘禅儿子、原蜀汉太子刘璿以及姜维的妻儿老小全都死于乱军。庞德的儿子庞会趁机杀尽了留在成都的关羽后裔,报了当年庞德被关羽斩首之仇。大批蜀汉降臣,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大尚书卫继等全都被乱兵所杀。士兵们杀完后就开始趁乱四处纵火,闯进各处府库民宅,大肆劫掠。 卫瓘派下属四处纠察,数天后混乱才渐渐平息,整个成都已是狼藉一片。 所有队伍里唯有邓艾的军队仍然没有主帅,众将商议后决定派兵追赶邓艾囚车,将邓艾迎回成都。 卫瓘因当初参与诬告邓艾,担心邓艾回来后对自己不利,同时卫瓘也想借机除掉邓艾,因为邓艾一死自己就成了仅剩的灭蜀功臣,又兼有平息钟会叛乱的大功,以后必会平步青云。“瓘自以与会共陷艾,惧为变,又欲专诛会之功”(《晋书.列传第六.卫瓘传》)。 于是卫瓘找来邓艾旧将田绪,暗示田绪说:“你有机会一报江油之耻了”。田绪心领神会,于是率军北上绵竹,在三造亭追上邓艾后夜袭囚车,将邓艾及儿子邓忠当场斩首。邓艾的司马师纂虽是司马昭的人,但因与邓艾随行,也死于乱军之中。 邓艾暗渡阴平后进攻江油,曾下令斩首违反军令的田绪,后来田绪虽然被赦,但因大丢颜面而对邓艾怀恨在心,借此公报私仇。三造亭位于今四川德阳城北,在当时的绵竹城附近,为蜀汉名臣秦宓所建。 短短几个月里,刘禅投降了,蜀汉灭亡了,灭亡蜀汉的邓艾死了,主帅钟会也死了,投降的姜维也死了,乱糟糟一地鸡毛之后,巴蜀终于复归平静。 至于司马昭最终任命谁为益州刺史镇守巴蜀,史书并未提及。 2、钟会豪门异志 邓艾冤情不雪司马昭这次出兵平灭蜀汉的大结局令人唏嘘不已,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哪次灭国之战如此富有戏剧性。平灭立国四十余年的蜀汉,钟会和邓艾从出发算起仅仅只用了三个月,可在随后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两位灭亡蜀汉的最大功臣,以及大批获胜方将领却纷纷死于非命,情节剧烈变化让人瞠目结舌。 和邓艾出身寒门不同,钟会出生世家大族,父亲钟繇(yáo)即是大书法家又是曹魏重臣,生前官拜太尉,位列三公。 钟会是钟繇七十四岁高龄时所生,从小聪明异常,五岁时被当时的护军将军、后来的太尉蒋济评价为“非常人也”。成年后的钟会深受司马师赏识,被司马师称为“此真王佐材也”,从此钟会成为司马家族重要幕僚,多次出谋划策,被时人称为张良式的人物。司马昭掌权后更是看重钟会,无论对外用兵还是官员任免等朝廷大小事务钟会均参与其中。钟会是司马政权里的实权人物。 或许因为太聪明的缘故,钟会并不安分守己、勤勉为官,相反,钟会恃才傲物,居功自傲,尤其喜欢玩弄权术,而且心术不正、品行不端,这从嵇(jī)康被杀一事就能看出端倪。 嵇康,竹林七贤之一,擅长诗文、音乐,且个性十足,只要司马家族掌权就坚决不做官,不为司马家族办事。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因在朝中为官,嵇康就和山涛绝交,还专门写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巨源是山涛的字。 司马昭几次邀请嵇康出山都被拒绝,搞的司马昭很不爽。钟会也曾奉命去请,嵇康更是理都不理,钟会因此忌恨在心。 嵇康好友吕安的妻子徐氏是大美女,吕安的哥哥吕巽(xùn)艳羡已久,有一天找机会将徐氏灌醉后把徐氏给啪啪了,徐氏酒醒后羞愧难当,自杀而亡。吕安虽愤怒不已,但因凶手是亲哥哥,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咨询嵇康,嵇康劝吕安息事宁人,不宜将家丑外扬,吕安也就作罢。 本来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可谁知吕巽因害怕弟弟告状,结果反先到官府诬陷吕安在家不孝顺老母,请求严惩吕安。 不孝是大罪,吕安很快被收捕入狱。嵇康为搭救好友,出面证明吕安并非不孝。 吕巽当时是司马昭的长史,嵇康是大名人,因而此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最终惊动了司马昭。钟会因忌恨嵇康,又念吕巽是同僚,于是向司马昭进言说是嵇康在诬陷吕巽。司马昭本就对嵇康没有好感,一怒之下便把嵇康和吕安都杀了。 公报私仇,钟会的行为是不是很小人? 钟会的亲哥哥,青州刺史钟毓(yù)曾对司马昭说“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司马昭妻子王元姬也说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两人都说钟会心术不正,不能做一把手,最多只能做参佐,出出主意。 对于两人的善意提醒,司马昭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仅仅只是对钟毓说:“若如卿言,必不以及宗矣”,如果像你所言钟会有一天出了事,我答应你不会牵涉到你这一宗。 即便在钟会这次出征前,心腹邵悌提醒司马昭“钟会难信,不可令行”,可司马昭也只是呵呵一笑:“纵有异志,无能为也”。就算钟会有叛逆之心,也成不了事。 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这么多人劝说,司马昭本可以不用冒险,让邓艾做主帅足矣,这场乱局也就不会发生,可最终司马昭还是执意让钟会统军。难道司马昭真的不怕最后控制不了局面,赔了夫人又折兵吗?这实在让人琢磨不透。 但无论如何,在如此大事面前,司马昭的镇静自若和成竹在胸确实令人佩服,这和当初高平陵之变前夜的司马昭已不可同日而语。 钟繇有两个儿子,钟毓和钟会,钟会未婚,两个养子钟邕和钟毅实际都是钟毓的儿子,钟邕随钟会一起死于乱军之中,钟毅身在洛阳,事后受牵连被斩。钟毓此时已病逝,尚存的两个儿子钟骏和钟峻先是被捕入狱,后因司马昭念及当初说过要赦免钟毓一族而被释放。 钟会被杀时场面极为混乱,将士们都杀红了眼,只要是钟会下属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斩杀。钟会的下属很多都是战前司马昭临时委派的,但大都死于那场劫难,甚至包括平定钟会之乱的大功臣丘建。只有钟会的长史,原司马昭参军杜预凭智慧侥幸逃脱。“及会反,僚佐并遇害,唯预以智获免,增邑千一百五十户”(《晋书.杜预传》)。杜预后来成为灭亡东吴的主帅。 当时的混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军队一旦不受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钟会死后一直无人收尸,后来曾被钟会从狱中搭救过的向雄将钟会尸体收敛后下葬。司马昭得知后特意召见向雄,责备道:“当初王经被斩时只有你去哭尸,我没说什么,这次你又替钟会收尸,是不是太过分了?我如果再不过问那还有王法吗?”。 向雄却大义凛然:“以前先王广施仁义,命人掩埋荒野里的枯骨腐尸,难道还要先去调查这些枯骨的功过是非吗?今钟会已经伏诛,王法已经得到施行。我向雄不过是感谢钟会当年义举而将其收葬,这正好成全了教化的缺失。王法立于上,教化弘于下,可谓相辅相成,难道非要让我背弃教化吗?殿下因仇恨而将那些枯骨弃之荒野,并非仁贤之举,难道不应该改正吗?” 司马昭耐心听完,最后转怒为喜,当即留向雄款待,最后以礼相送。 如果说钟会的结局是罪有应得,那毫无反意的邓艾未免就太冤屈了。 邓艾父子在绵竹被田绪劫杀后,人虽已死,但这只算是伏法,扣在邓艾头上的谋反罪并未免除,所以,邓艾留在洛阳的所有儿子全部被斩于闹市,女眷及孙辈全部被流放西域。 一年后,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黜曹奂建立西晋时大赦天下,赦免诏书中专门提到邓艾:“征西将军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然被书之日,罢遣人众,束手受罪,比于求生遂为恶者,诚复不同。今大赦得还,若无子孙者听使立后,令祭祀不绝”(《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翻译如下: 征西将军邓艾居功自傲,丧失官员节操,本应被处斩,但在收到处罚诏书后能主动遣散部众,束手认罪,和那些为了求生而不顾一切的亡命之徒有很大差别,所以今天也对邓艾实行大赦,其家眷可以返回内地,如果邓艾已无子孙,就由官府从旁支中找一个后辈作为子嗣,延续邓艾一脉。 新皇帝登基要大赦天下,但通常赦免的都是三、五年刑徒以下的轻罪,谋逆诛族这种大罪不会在赦免之列,所以司马炎才把邓艾单独拿出来强调一下,表明这是特赦。但诏书仍强调邓艾的所作所为是大罪,本就该斩,这次特赦并不是为邓艾平反昭雪免除罪名,只是从宽处理,而对于邓艾暗渡阴平灭亡蜀汉的巨大功劳却只字未提。而且此时西晋政府并不知道邓艾有个嫡孙还活着,就是与邓艾一起被杀的长子邓忠的儿子邓朗。 邓艾出身低贱,和豪门没有瓜葛,虽然身居高位但在朝廷的根基很浅,出事后一直没有重要人物出头替邓艾鸣冤。直到公元267年,司马炎称帝第三年,邓艾旧部,一个小人物,早年给邓艾做过司马,现为议郎的段灼先后两次上表司马炎替老首长邓艾鸣冤,要求追加奖励邓艾灭蜀的功劳。 不过很可惜,司马炎收到表文后只是肯定了段灼为人,将段灼升为明威将军,调往魏兴郡任太守,对邓艾之事却置之未理。 邓艾被杀十年后,公元273年,不知何故,司马炎突然下了一道诏书:“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三国志.魏书.邓艾传》)。邓艾是有功勋之人,又甘愿领罪没有逃避刑罚,然而他的子孙到现在还在做奴隶,这让朕心生怜悯,为此,可以任命邓艾的嫡孙邓朗为郎中。 司马炎之所以突然下了这道诏书,很可能是因为当时无意中得知了邓朗的下落,而且邓朗境遇很惨,给人做奴隶。 虽然多年前朝廷已经允许邓艾家属回城,但这些人回城后的境遇相当窘迫,基本沦为最底层。邓朗收到诏书后正准备出发,结果家中失火,邓朗和母亲、妻子等都惨死烈火中。邓朗是否还有后人,史书未再记载。 而且,司马炎这道诏书的实质是因邓艾认罪态度好,司马炎心生怜悯,所以点名让邓朗为官,但对于邓艾是非功过的官方定论仍没有任何改变。 也就是说,邓艾仍是罪臣。这也是官方对邓艾的最终认定,此后再无人提及邓艾。 司马炎在位期间的泰始、咸宁年间,杂居西北的秃发鲜卑在首领秃发树机能的领导下发生大规模叛乱,西晋秦州刺史胡烈以及连续三任凉州刺史先后战死,其中包括邓艾部下,灭蜀之战中身为陇西太守的牵弘。在那场浩劫中,身处西北战乱地区的很多汉人百姓最后得以保全性命,大多都是依靠当初邓艾主持修筑的大量坞堡。 邓艾驻守西北多年,在任期间根据地形修筑了大量坞堡工事。“吏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不论西晋官方如何认定,在我们后人看来邓艾就是英雄。邓艾不畏艰险暗渡阴平的壮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奇袭战之一,将作为经典战例永远被记录于人类的战争史册。 最后,摘录几句段灼为邓艾鸣冤的表文原话来结束邓艾话题: “先帝知其可任,委艾庙胜,授以长策。艾受命忘身,束马县车,自投死地,勇气陵云,士众乘势,使刘禅君臣面缚,叉手屈膝。艾功名以成,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艾诚恃养育之恩,心不自疑,矫命承制,权安社稷;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本在可论。锺会忌艾威名,构成其事。忠而受诛,信而见疑,头县马巿,诸子并斩,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核心内容翻译如下: 以邓艾所成就的功名,本应书写在史册中流传万世,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为何要谋反?谋反对他有何意义?邓艾进入成都后的所作所为虽然有些不合常理,但自古亦有先例,据此定罪本就有争议,这只是钟会因忌惮邓艾而有意构陷…… 战后,卫瓘因功被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将军。镇西将军原是钟会职务,以镇西将军之职都督关中诸军事,说明此时还未任命新的征西将军,卫瓘就是实际上的征西将军,西部战区一把手。后来卫瓘又被改任镇东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被调到江淮地区对付东吴去了,爵位也升为菑阳侯。卫瓘是西晋重臣,后面说西晋时会经常提及。 胡烈因功在战后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在新野和襄阳一带和东吴对峙,几年后又被调入西北担任秦州刺史。胡烈是典型的武将,或者叫悍将,性格爆烈,在西北期间采取高压手段对付胡人,引发胡人不满,最终发生暴乱。后来秃发树机能叛乱的直接原因就是胡烈的高压手段过于残酷,胡烈自己也在征讨秃发树机能时兵败被杀,成为西晋第一位战死的地方大员。 虽然钟会和邓艾这两员大将相继死于非命,但对司马昭来说,灭蜀之战却是巨大的成功,这意味着司马昭改变了中国历史,存在了四十余年的三国鼎立格局由此变为曹魏和东吴的南北对峙。 那么,接下来历史又会如何发展?司马昭会不会像出征巴蜀前说的那样,三年后顺江东下,趁势灭掉东吴呢? 3、司马昭抱憾病逝 司马炎开创西晋钟会之乱平息不久,司马昭便要求蜀汉后主刘禅由成都举家迁往洛阳定居。刘禅出发时身边旧臣早已树倒猢狲散,劳燕纷飞,唯有秘书令郤正(郤音xì)及殿中督张通两人抛妻弃子孤身陪伴刘禅前往洛阳。 公元264年3月,刘禅抵达洛阳,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一百人,族内子孙共五十余人均被封侯。随行的郤正和张通,以及先行迁往洛阳的蜀汉降臣,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和光禄大夫谯周等人也都被赐封为侯。 时年五十七岁的刘禅从此在洛阳安度晚年,直至七年后病逝,寿终正寝。 刚到洛阳的那天,司马昭大摆宴席招待刘禅和蜀汉旧臣,中间还安排了皇家歌舞团表演助兴,内容有司马昭特地为刘禅精心安排的蜀地乐舞。蜀汉降臣们听了之后各个神情凝重,五味杂陈,而刘禅却毫无反应,依旧高高兴兴大快朵颐,谈笑自若。 司马昭便对身边的贾充说:“没想到人之无情竟然能到刘禅这种程度,有这样的主子在,即便诸葛亮在世也无法让蜀汉长久,何况姜维呢!”贾充笑笑:“他要是不这样,您还能灭得了蜀汉吗!” 司马昭转头便问刘禅:“不知卿还想念四川不?火锅?担担面、串串香啥的?”,刘禅没有任何犹豫,当即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事后,郤(xì)正提醒刘禅:“以后如果晋王再问你,你要立马把眼泪憋出来,然后声泪俱下地回答‘先辈的陵墓都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啊’,说完就闭上眼千万不要再说话”。 过了几天,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还想不想念巴蜀,刘禅就把郤正教的话说了一遍,说完后还真闭上眼睛一言不发。 司马昭觉得不对劲:“我听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呢?”。刘禅大惊,马上睁开眼睛惊讶的望着司马昭:“是呀,是呀,晋王是怎么知道的呢?”,引的众人哈哈大笑。 郤正一直陪伴刘禅左右直至刘禅病逝,之后被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安阳县令,因为政绩出色,不久又调回老家益州,任巴西郡太守,后病逝于任上。 对了,司马昭的爵位不是晋公吗?怎么刘禅和郤正都称其为晋王呢? 司马懿和司马师掌权时期仅仅只是权臣,没有表露出任何想要取曹魏而代之的意思,可到了司马昭时期,气氛逐步酝酿到位,改朝换代的意愿越来越露骨。 公元264年2月,司马昭从长安返回洛阳后先把钟会和邓艾死后空出的太尉、司徒两个职位补上。司空王祥被拜为太尉,征北将军何曾拜为司徒,左仆射荀顗接替王祥任司空。 王祥出身琅琊王氏,一直为司马氏所器重,历任光禄勋、司隶校尉、太常等职,曹髦被杀后不久升任司空。西晋末年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定鼎江东的王敦、王导兄弟就是王祥弟弟王览的孙子。 二十四孝故事里有一个“卧冰求鲤” 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祥。 王祥生母在王祥很小时就病逝了,父亲王融的继室,也就是王祥的继母朱氏对王祥非常不好,经常在王融面前诋毁王祥,以致失去母爱的王祥几乎又失去父爱。虽然身在豪门,但年幼的王祥却经常被打发去干脏活累活,甚至包括“扫除牛下”,打扫牛圈。 即便如此,生性纯孝的王祥对父亲和继母始终都恭恭敬敬。不管王融还是朱氏生病,王祥都衣不解带侍奉左右,下人端上汤药时王祥必定要亲自先尝一口。 有一年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朱氏突然说想吃鲜鱼。王祥听说后立即跑到已经封冻的河边,脱掉外衣凿开冰冻抓鱼。就在王祥凿的满头大汗时,突然“冰忽自解,双鲤跃出”,冰块突然化开,两条鲤鱼跃出水面跳到王祥面前。 卧冰求鲤的故事虽然在中国志怪小说鼻祖,干宝的《搜神记》中也有记载,让人误以为是传说故事,但实际却实实在在地记载于正史《晋书.王祥传》中。 到了三月,也就是回洛阳一个月后,司马昭便以灭蜀有功为由授意魏元帝曹奂晋升自己为晋王,再增加十个郡的封邑。连同此前十个郡,司马昭一共有多达二十个郡做为晋国的封地。 这还远远不够。 五月,司马昭又授意曹奂追封司马懿为晋宣王,司马师为晋景王。 七月,司马昭又安排司空荀顗重新制定礼仪制度,安排精通法律的中护军贾充重新编制朝廷律法,让尚书仆射裴秀重新编制朝廷官制,让太保郑冲总体负责诸项事宜。七月底,司马昭又正式对外颁布施行五等爵位制。 五等爵就是公、侯、伯、子、男由高到低五个爵位,虽然这些爵位名称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历朝历代并不是严格按照这五个爵位划分,中间的名堂非常多。 战国时期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二十等爵位制,还被后来的秦朝和两汉沿用。汉文帝刘恒和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都曾为解决财政困难公开标价卖爵,刘彻卖的爵位里就有十一级武功爵,其中造士、闲舆卫、良士等爵位很多人听都没听过。正式完全采用公、侯、伯、子、男五爵的就是司马昭。 除此外,王在五等爵之上,列侯在五等爵之下,而且五等爵并非只有五等,中间还有细分,比如公爵就分为国公、郡公、县公、乡公等等。 这些措施的相继推出,背后折射的是司马昭改朝换代的迫切,司马昭要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示与人,而不仅仅只是延续曹魏。 灭蜀汉的次年,即公元265年5月,司马昭又授意曹奂给自己加了一系列特殊待遇: 允许晋王的冠冕上有十二旒(音liú),就是帽子前可以下垂十二串玉珠,出行时配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坐六马金根车,后面跟着五时副车,随行队伍要有旄头云罕,乐舞八佾(音yì)等等。另外,司马昭的王妃改称王后,世子改称太子,王子王孙一律按曹氏皇族的称号称呼。晋国内部可以设置御史大夫、侍中、常侍、尚书、中领军、卫将军等官职….. 这一系列操作太明显了,司马昭在为上位做最后冲刺。只是造物弄人,这些天子级别的礼仪,司马昭只享受了三个月就病逝了。 司马昭自公元255年掌权起就多次上演了欲迎还拒的把戏,一直拒绝晋升。但在半年前,钟会大军大举南下、灭蜀在望时,司马昭欣然接受晋公封号。现在仅仅过去半年,司马昭又荣升晋王,并对朝廷的礼制、律法、官制等进行大刀阔斧的修订。 司马昭在用平灭蜀汉的大功铺就自己的上位之路。 如果不出意外,司马昭一定会很快出兵灭掉吴国,借着一统江山的大功正式完成由王到帝的蜕变,根本轮不到儿子司马炎。 但结果却是出了意外,因为没有父亲司马懿那样的好身体,时年54岁的司马昭在灭掉蜀汉的第二年便抱憾而去。 司马昭既没有灭掉东吴,也没有登上皇位。 司马昭并非暴亡,从生病到病重,直至去世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昭越发感觉自己已然无法实现三年灭吴的豪言。因此,尽管离称帝仅剩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但司马昭始终没有捅破。一统天下成就帝王之业的壮举只能由后辈来完成了。 那该是谁呢? 司马昭此前一直没有立嗣,原因有二,一是司马昭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快就要去见父亲和哥哥,第二,司马昭一直没考虑好到底该选谁接班。 司马昭一共九个儿子,仅原配王元姬给他生的嫡子就有五个,但活到成年的嫡子只有长子司马炎和次子司马攸,其他三个早夭。剩下几个都是庶子,连母亲是谁史书都未记载,完全没资格参与储君之争。 司马炎虽是嫡长子,但最终能成为继承人却并非板上钉钉。 司马师没儿子,司马昭早早就把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司马师死时司马攸仅十岁,无法理政,于是司马师便将大权交给弟弟司马昭。正因如此,司马昭掌权后常常对大臣说:“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晋书.武帝纪》),景王即司马师。天下本是哥哥的,我不会参与,言下之意就是司马昭最终会把大权还给哥哥。 怎么还?当然就是让哥哥的儿子司马攸继承王位。虽然司马攸和司马炎都是司马昭的儿子,但由谁继承性质完全不同。 司马昭总觉得大权本该是司马攸的,自己只是暂时摄政,因而对司马攸特别好,经常说“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晋书.武帝纪》)。 司马攸自身条件也相当不错。 司马攸出生于公元246年,自幼聪慧过人,性格温和,亲贤好施,饱读诗书。尽管比哥哥司马炎小十岁,但在世人眼里,司马攸的才华却远高于司马炎。“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晋书.司马攸传》)。司马懿在世时非常喜欢这个孙子,平定王凌淮南一叛时,司马懿把年仅五岁的司马攸也带着一块出征,凯旋后封司马攸为长乐亭侯。 司马攸特别孝顺,司马师死时年仅十岁的司马攸大为悲恸,行为举止令时人赞叹不已,对继母羊氏(司马师正妻)像对生母一样。 百善孝为先,孝是大德,司马攸品学兼优,又特别孝顺,所以口碑非常好,加上过继给司马师为子的特殊身份,司马攸一直是司马家族大权继承人的热门人选。 但问题是,大多时候无论有多少人说你好都没用,只有关键时刻关键人物说你好才行。 再来说说司马炎。 司马炎也很聪明,只是在智商上不如弟弟,但司马炎情商高,混社会情商往往比智商重要。 司马炎知道自己无论是文学修养、聪明程度,还是孝顺父母等各方面都不如弟弟,他的优势仅仅只有一个:嫡长子。但这一条显然不够硬,毕竟司马攸还是司马师的儿子。 要想成为继承人,司马炎必须得想办法。 最终,司马炎独辟蹊径,想到的办法竟然是蓄发,而且要长发垂地。 这有些不可思议,但您没看错,我也没写错。在古代,这叫“异相”。真龙天子都有异相,刘备的异相就是双耳垂肩,两手过膝。隋文帝杨坚的异相是额头突出青筋暴露,五条皱纹形成五条龙的样子。 刚被任命为司徒的何曾就因司马炎这个异象而向对司马昭狂热推荐:“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晋书.武帝纪》),中抚军即司马炎。司马炎聪明神武,没人超过他,关键他长发拖地,手长过膝,这是天子之象,岂能做人臣呢。 司马炎的高情商还不止体现在给自己弄了个异相,关键他知道哪些人说话管用。 法律专家贾充被司马昭安排重新编定法律,尚书仆射裴秀被安排重新完善官制,司空荀顗(yǐ)负责修订礼仪制度。这些人既然被司马昭委以重任,说话自然管用。 司马炎当时不知道用了什么牌子的洗发水,竟然让垂地的长发整个都能飘逸起来。有一天司马炎就带着这一头飘逸的秀发专门去拜见裴秀。 裴秀是河东郡闻喜县人,今山西运城闻喜县,出身北方大族“河东裴氏”。裴秀不但是曹魏和西晋重臣,还是中国的地图学鼻祖,他编制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被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见了裴秀后,司马炎特意把秀发一甩,然后问道:“您觉得人的面相分贵贱吗?”。裴秀没有回答,而是被司马炎一袭长发迷倒,和何曾一样认为这是天子异相,从此站在司马炎这边,极力向司马昭推荐。“因以异相示之,秀由是归心。”(《资治通鉴》)。 一个男人竟然用一头秀发迷住了另一个男人。 接着司马炎又相继摆平了贾充、何曾、荀顗等人,甚至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都支持司马炎。 时任相国左长史的山涛对司马昭说:“废长立少,违礼不祥”,贾充说“中抚军有君人之德,不可易也”,裴秀说“中抚军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 于是,公元264年10月,在司马昭从长安返回洛阳半年后,正式确定司马炎为接班人。 数月后,公元265年8月,司马昭病逝于洛阳,司马炎承袭晋王爵位。 又四个月后,历史闹剧再次上演。 12月,魏元帝曹奂让太保郑冲写了禅让诏书布告天下,要把皇位让给司马炎。 司马炎先是装模作样地推辞,接着何曾、王沈等一众位大臣强烈要求,司马炎最后勉为其难当了皇帝。 曹魏落幕,晋朝开启! 为区别于后来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南京)创建的东晋,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被后世称为西晋。 胡笳萧萧,两晋南北朝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