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证监局一纸罚单震动资本市场:徐阳因操纵多只股票非法获利9897万元,被"没一罚三"合计罚没2.97亿元。

这一案件不仅揭开了庄家操控股价的黑色产业链,更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法治化进程的关键突破。 一、"幽灵账户"与"虚假申报":庄家的双重收割术 经监管部门查实,徐阳通过控制数十个证券账户,采用"虚假申报"手段制造交易假象。这种操作如同在菜市场"喊价不买",通过频繁挂单撤单误导其他投资者跟风交易。
数据显示,其操纵期间涉案股票的异常交易量占比最高达47%,股价单日振幅超过15%成为常态。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操作模式与2015年"私募一哥"徐翔案如出一辙。当年徐翔通过"涨停板敢死队"手法,利用资金优势拉抬股价后高位套现,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10亿元。
而徐阳案的查处,标志着监管层对新型操纵手段的精准打击能力显著提升。 二、监管升级:从"猫鼠游戏"到立体防控 2024年以来,证监会对操纵市场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加码。全年查处相关案件42起,罚没金额高达49.5亿元,较2023年增长68%。
此次徐阳案的"没一罚三"处罚,正是《证券法》第192条"违法所得一倍至十倍罚款"条款的具体实践。 监管技术的进步更是让操纵者无处遁形。通过大数据监测,监管部门能够实时追踪资金流向,识别账户组关联关系。
2024年,某"90后"庄家利用AI程序操纵"电光科技"股价,最终被精准锁定,罚没2.7亿元。这些案例彰显着"技术监管+穿透式核查"的新型监管体系已具雏形。 操纵市场行为直接扭曲市场定价机制。统计显示,被操纵股票的市盈率平均偏离行业均值32%,投资者因虚假行情导致的损失超过百亿。
2024年,4名投资者起诉徐翔操纵文峰股份案胜诉,获赔110万元,开创了操纵市场民事赔偿的先河。 监管高压下,市场生态正在悄然改变。2025年一季度,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升至61.8%,创历史新高。
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反操纵"合规方案,某新能源龙头企业更建立了实时监控系统,对异常交易实施毫秒级预警。 让违法者"得不偿失" 面对花样翻新的操纵手段,监管层正构建"行政+刑事+民事"的三维追责体系。2024年修订的《刑法》将操纵市场罪最高刑期提至十年,并增设"追赃挽损"特别程序。
与此同时,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看穿式"交易终端,要求会员单位报送客户交易信息,实现对异常交易的全链条监控。 徐阳案的查处,是资本市场法治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当操纵者的违法成本超过其收益预期,当"割韭菜"的套路再难奏效,市场才能真正回归价值投资本源。
量化就是操控市场为何不罚?[好生气]
也就这点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