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为什么美国打日本寸步难行,苏联打日本却长驱直入?

斋小晗评文化 2024-11-12 13:00:48

二战时,美军在太平洋战场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

为什么?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击沉和重创美军多艘军舰,造成2403名美军死亡。

这次突袭让美国震怒,也让日本陷入了深深恐惧。

他们深知,一旦美军登陆日本本土,必将是一场报复。

于是,日军在本土海岸线,修建了大量地下工事和掩体。

动员平民组建义勇队,发动“一亿玉碎”运动。

准备了2800多架神风特攻机,打算与美军同归于尽。

在冲绳战役中,近10万日军和约10万平民死亡,这更加强化了日本人对本土战争的恐惧。

其次,是地理条件制约。

太平洋战场,遍布岛屿。

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海军陆战队进行登陆作战,这是最危险的战争形式之一。

日本海军,当时仍然实力强劲。

其精锐部队,在各个岛屿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寸土必争。

日军将每座岛屿,都变成了一座地下要塞,错综复杂的坑道系统。

让这些小岛成为了“刺猬”。

日军奉行“玉碎”,宁可战死也绝不投降。

这迫使美军必须采用“清剿战术”:

一个洞穴一个洞穴,消灭敌人。

这种惨烈的岛屿争夺战,与苏联在东北平原上的推进形成鲜明对比。

一个是在险恶地形中的“肉搏战”,一个是在开阔地带的“闪电战”。

与美军的对决,是日本的巅峰之战。

每座岛屿,都是一场生死之战。

从瓜岛到硫磺岛,每一场战役都付出了巨大代价。

以硫磺岛战役为例。

这个仅21平方公里的小岛,日军精心构筑了地下要塞工事,美军投入10万大军。

激战整整36天。

付出了6821人阵亡、19217人负伤的巨大代价。

而守岛的日军21000人,除1083人被俘外,几乎全部战死。

硫磺岛仅仅是一个缩影。

在塔拉瓦岛战役中。

美军仅用76小时,就占领了这个面积2.6平方公里的小岛,但伤亡却达到3000多人。

在冲绳,日军甚至发动平民集体自裁。

这些惨烈的数字背后,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玉碎”作战方式。

这种疯狂,是他们对美军的深深恐惧——珍珠港的偷袭让他们明白,一旦战败,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报复。

还有一个原因:

美军士兵面对的不仅是日军的火力,还有大自然的考验。

在这种环境下,再先进的坦克和重炮也难以发挥威力。

而且,美军面临着严重的后勤困境。

从美国本土到太平洋前线,补给线长达数千海里。

每一颗子弹、每一滴燃油,都要经过漫长的海上运输。

打一场远征作战,而日军却占尽了主场优势。

面对苏军如此不堪一击?

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对苏联仍抱有幻想,指望苏联能在战后调停。

苏联对日作战,可谓神速。

1945年8月9日凌晨,苏军投入了近160万军队、5500门大炮、5000辆坦克,分三路突入中国东北。

仅用了不到一周,就基本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

为什么会如此顺利?

关键在于,当时的关东军已是“纸老虎”:

第一、精锐尽失。

1941年,关东军正值巅峰时期。

有31个步兵师团,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外加1个敢死队旅团和2个航空军,总兵力达到惊人的120万人。

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曾让苏联在诺门坎战役中吃尽苦头,也让中国军队在东北战场上饱受折磨。

然而,随着太平洋战场战况恶化。

日本军部,不得不像抽取备用电池一样,不断从关东军抽调精锐。

先是抽调了军官和士兵,接着是武器装备。

甚至连基本的后勤补给,也被大量转移到太平洋战场。

到1945年8月,这支曾经的“东亚第一军”,已经衰落得让人难以置信。

原本100万人的关东军。

到1945年,只剩下大约70万人。

《苏日中立条约》原定1946年4月才到期。

1945年8月8日深夜11点,苏联突然对日宣战,打了日本一个措手不及。

仅仅过了一小时,150万苏军就像三股洪流。

从外蒙古、滨海和朝鲜北部涌入东北。

这时的日本,广岛、长崎相继被原子弹轰炸。

德国已经投降,日本腹背受敌。

关东军高层,已经预感到战败命运。

太平洋上,美军的铁蹄已经踏到了家门口;

日本政府还在做最后的挣扎。

希望通过苏联来调停谈判,却不料这根救命稻草,突然变成了打向自己的重锤。

苏联的这次行动,堪称二战中最完美的“补刀”。

他们选择了最好的时机,避开日本的强项海战,专打陆战。

对付的,又是最虚弱的关东军。

简直就像,老虎扑兔子一般轻松。

这支仅剩70万人的关东军,不仅在数量上处于劣势,更要命的是其构成:

很多都是仓促征召的学生,有些甚至还是十几岁的少年。

这些,未经战阵的新兵。

如何能抵挡经过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恶战洗礼的苏联红军?

仅24天,这场战争就划上了句号。

苏军伤亡3.2万人,而关东军却损失惨重——8.3万人阵亡,59.4万人被俘。

这意味着整个关东军几乎被全歼。

创下了现代战争史上,最快大规模投降记录。

第二,装备空虚。

大量精良装备被调往太平洋战场,坦克只剩下不到100辆,而且多是老旧型号。

第三,士气低落。

当时日本本土,已经遭受原子弹轰炸。

战败已成定局,军心涣散。

反观苏军,他们刚刚在柏林战役中取得胜利,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T-34坦克,曾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装甲部队的战术,也在与德军的较量中不断完善。

360万大军,如同滚滚洪流,势不可挡地横扫了东北。

这支军队,不仅人数众多。

更重要的是,他们刚刚在柏林战役中取得胜利,士气正盛,战术成熟。

面对这样一支劲旅,已经军心涣散的关东军根本无力抵抗。

任何军队,无论曾经多么强大。

一旦失去了精锐骨干、先进装备和战斗意志。

就会像失去了灵魂的躯壳,在战场上顷刻瓦解。

关东军的覆灭,不仅是一支军队的覆灭。

更是整个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大陆扩张野心的终结。

最终,当长崎的第二颗原子弹爆炸。

苏军又长驱直入东北时,日本天皇终于接受现实:

继续抵抗,只会带来更大灾难。

8月15日,投降诏书的广播声传遍日本全国,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军国主义帝国,就这样轰然倒塌。

任何看似强大的对手。

一旦失去了精锐力量,军心涣散。

就会像大厦倾倒一般迅速崩塌。

苏联的战略眼光很准,在日本最虚弱的时候,给了他们最后一击。

形势完全不同

当我们评价这段历史时。

不能简单地说:

日军对美英勇,对苏怯懦。

表面上都是打击日本,实则大不相同。

美国面对的是他最强壮的右拳,而苏联遇到的却是他已经疲惫不堪的左手。

面对美军,是“以命抵命”的报复性抵抗。

美军登陆战发生,在日本仍有抵抗意志时。

面对苏军,则缺乏这种极端的心理动力,苏军进攻时日本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日本已经是一个“重伤员”。

面对美军,本土防御,关系到日本民族存亡。

日本正值巅峰,背水一战。

面对苏军,东北已成为可以放弃的外围阵地。

日本已经日暮西山,军心涣散。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寸土必争,而苏军在东北却能长驱直入。

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更取决于参战时机和军队士气。

0 阅读:0

斋小晗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