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故事中,贾宝玉在怡红院吃醉了酒,倒头睡到天亮。醒来后,忽然一眼发现砚台底下压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妙玉署名“槛外人”,宝玉犯傻不解原来昨夜,妙玉派了老妈妈送来一张粉笺子。宝玉忙命人取来纸笔,要回个帖子,但他看到“槛外人”三字,一时不知道回帖上署个什么名字,才算相敬。宝玉出神犯痴,就这么提着笔,傻傻地站了大半天,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只得暂且止笔,先找黛玉问一下署名的事儿。
就在半路上,他碰到了岫烟。岫烟正要去找妙玉说话。宝玉听了感到很诧异,都知道妙玉为人孤僻,不合时宜。性情清高,万众俗人都入不了她的双眼。怎会和岫烟有共同语言?
岫烟解惑 “槛外人”之由来经岫烟解释,宝玉才知,原来她们没入贾府前,曾经做过十年的邻居。岫烟平日没事儿,就到庙里坐坐,和妙玉做个伴儿。
宝玉见二人有此缘分,于是请教岫烟,为什么妙玉自称“槛外人”?
岫烟一看帖子就笑了,直言妙玉的脾气越来越放诞诡僻了,到现在都没有改一改。简直“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像个什么样儿!
这“槛外人”的确有一番来历。妙玉以前常说:“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岫烟给宝玉出主意,既然妙玉自称“槛外人”,你就署名“槛内人”,便会合了她的心意。宝玉恍然大悟。
妙玉点评的好诗源出南宋诗作妙玉所说,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唯一的两句好诗“纵有千年铁门槛(原作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出自南宋范成大的诗作《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这首诗宝玉都没有听说过。
《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全诗曰: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楸树可用来做棺木。在范成大家乡的山上,到处都栽着楸树。他兴趣使然,扛着锄头,带着酒壶,像魏晋时期“醉侯”刘伶一样,放荡不羁。
刘伶狂放不羁到什么程度?据《晋书· 刘伶传》记载,刘伶经常乘着他专用的小鹿车外出,且随身带着一壶酒。他让人拿着铁楸跟在后面,说:“我要是死了,你就挖个坑就地把我埋了。”
铁门槛和土馒头,原来典故套典故“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纵然那些显赫无比的高门士族,将家里的门槛都做成千年也踏不破的铁门槛,最终也须要一个土馒头(指坟墓)。
“铁门限”是从“铁门槛”演绎而来。铁门槛的典故出自于一位高僧。王羲之的七世孙,正是隋朝高僧智永。智永在云门寺练习书法三十年,书写了真草八百多本《千字文》,送给浙东几座寺院。由于来求他墨宝书法的人实在太多,竟把寺院的门槛都快踏破了。于是智永用铁皮将门槛包了起来,这才有了“铁门槛”的来历。
唐朝诗僧王梵志写过二首诗,一首曰: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另一首诗文是: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这两首诗读起来有些惊悚,震人心魂,却又极具现实意义。城郊外有许多坟墓,看上去像是一个个土馒头,但是馒头馅却都是城里的活人。一个人无论贫穷富贵,大限一到,就成了土馒头中的主。范成大将梵志的二首诗浓缩成一句“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在超越世俗更宏观的佛家角度看,犹如遭遇了重大火劫后剩下的余灰。佛家认为地、火、水、风四大,构成了世界的一切。人体犹如四大构成的皮囊,最终都会归葬故乡。诗文中的“首丘”,传说中狐狸死在外边时,会把头朝向所住洞穴的方向。后来引申为死后归葬于故乡。
对蚂蚁乌鸢庄子不厚此薄彼“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像蝼蚁这样的小虫子,乌鸦老鹰这样的大鸟,哪有厚薄之分呢!人的尸体不被蝼蚁所食,就被乌鸢所啄。我范成大迎着秋风拍掌,欣赏菊花盛开的秋景就好了。
这句诗文从《庄子· 杂篇·列御寇》故事演绎而来。《庄子》记载,庄子将要死时,他的弟子们准备厚葬恩师。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珠玑,万物都可以陪我送葬。难道这样的送葬之物还不完备吗?怎么还需要其它的东西呢!”
他的弟子说:“我们是担心乌鸦和老鹰吃了夫子的遗身啊。”
庄子安慰他们说:“在地上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埋在地下会被蚂蚁吃掉。夺了乌鸦老鹰的食物给蚂蚁,怎么能如此偏心呢!”
曹雪芹引范成大诗作,将“门限”改成了“门槛”,对应了《红楼梦》中的“铁槛寺”和“馒头庵”,也就是水月庵的别称。
小说中,妙玉遍览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的所有诗文,只看上了这一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曹雪芹借着妙玉之手,点评了历代诗文,唯有这一句入了他的法眼。
这一句不仅是范成大诗作的点睛之笔,也是历代诗文中的警言佳句。寥寥数字,如佛院晨钟暮鼓敲打着世上的累累心魂,警醒着芸芸大千。
参阅资料:
〔清〕曹雪芹:《红楼梦》
〔南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先秦〕庄周:《庄子·杂篇·列御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