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历史记忆:南京1937,‘丹麦辛德勒’以凡人之躯守护2万生灵

芸芸史事 2024-09-10 11:08:49

本文约2544字,预计阅读时间为4分钟

聊聊一个发生在2014年4月27日的事儿,那天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来到了南京,参观了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地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女王带了一枝特别的黄玫瑰,名字就叫“南京·辛德贝格”,她小心翼翼地把这枝花放在了和平树下。

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请丹麦当地的园艺师,历经4年时间,培育出一种艳丽的黄玫瑰。

这枝花的名字背后,藏着一个丹麦小伙儿的故事。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他的名字叫辛德贝格,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近两万名中国难民,而且还用相机和笔记录下了日军的暴行。

提到南京大屠杀的英雄,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约翰·马吉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但其实啊,辛德贝格才是那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尽管默默无闻,却在南京的血雨腥风中,闪耀出了人性的光芒。

辛德贝格的故事,得从1911年说起,那一年他在丹麦的奥胡斯市出生。17岁那年,小伙子就开始闯荡世界了,先是当了海军,后来又加入了法国外籍军团。1934年,他坐着船从旧金山漂洋过海来到了上海,开始了他的船员生涯。

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丹麦人,1911年生,终身未婚。辛德贝格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

1937年的时候,辛德贝格本来计划从上海出发去美国,结果“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相继爆发了。他虽然躲过了战火,但心里总感觉不对劲,11月份又回到了上海。

回到上海后,辛德贝格发现公司已经没人了。丹麦领事馆那时候有个规定,没有特殊原因的话,所有的丹麦人都得撤离。但辛德贝格没走,他加入了上海租界议事会组织的万国军团,成了个士兵。

1937年11月初,南京城外有个地方叫江南水泥厂,那儿刚装上了新设备,正准备开工试运行。要知道,这可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水泥厂,股东们当然不想让日本人给占了。

江南水泥厂难民收容所内的难民

因为水泥厂的机器是从丹麦进口的,所以董事会就想了个招儿,给F·L·史密斯公司提了个建议:既然钱还没付清,这些设备还算丹麦的,能不能派个人来保护一下?那时候在华的丹麦人并不多,F·L·史密斯公司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辛德贝格,觉得他挺合适。

不过董事会觉得光靠丹麦人还不够保险,最好再找个德国人帮忙,这样保护工厂的效果会更好。于是,他们说服了一位名叫卡尔·京特的德国技师,让他从唐山冒险南下,一起去南京保护工厂。

1937年12月5号,辛德贝格、京特还有京特的翻译颜景和几个人,经过了三天的奔波,终于赶到了江南水泥厂。

辛德贝格的相关证件和照片

一到工厂,辛德贝格和京特立马升起了德国和丹麦的国旗,想借此吓唬吓唬可能来的日军飞机。辛德贝格还在给朋友的信里得意地说:“我让人在厂房顶上刷了个超级大的丹麦国旗,大概有1350平方米,从天上一看就能认出来。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丹麦国旗了吧!”

12月8号晚上,守卫南京的中国军队全线溃退,9号,栖霞山就沦陷了。

栖霞山一沦陷,附近的村民们就跟商量好了似的,全都往江南水泥厂跑。

据颜景和在给董事会的报告里说:

“十二月九号,战事逼近栖霞,公路附近都成了焦土,农民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所以来厂里避难的人,数以千计。我因为同是中国人,良心驱使我不得不设法收容他们。从十一号开始到三月下旬,总共收容了一万五千多难民……”

辛德贝格举着丹麦国旗,守护着水泥厂难民区。

从现存的历史照片里可以看到,工厂附近的丘陵上搭满了各种各样的窝棚,铁路上和山上都住满了人。

虽然有德国和丹麦两国国旗的庇护,但日本人也没少来骚扰。

日本人来厂里首先是要搜查有没有漏网的中国军人。从现有的史料看,当年水泥厂难民区的确庇护过中国军人。辛德贝格的妹妹家里保存着这样一张照片:一个窝棚前站着七个中国男人,其中两个人负了伤。他们虽然是老百姓打扮,但辛德贝格在照片下面用丹麦文写着:“我的几个受伤的中国士兵。”

辛德贝格在农村水塘边拍摄的照片

辛德贝格和京特也成了难民区和附近村庄妇女的保护神。住在林山村的村民郭世美曾回忆:“有日本人来糟蹋妇女,报告厂里的外国人,丹麦人就扛个旗子出来,说几句,日本人就走了。”这个丹麦人自然就是辛德贝格。

1937年12月,日军全面控制了南京。这时候,留在南京的外国朋友们组成了一个叫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组织,他们的头儿就是约翰·拉贝。12月20号那天,辛德贝格趁着送伤员进城看病的机会,碰上了拉贝,俩人就这么认识了。

为了方便在江南水泥厂和南京城之间来回跑,辛德贝格向拉贝借了一辆福特车。有了这辆车,辛德贝格就像装上了翅膀,频繁地穿梭在南京城和栖霞山之间。

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难民区

辛德贝格这个人,交际能力特别强,他巧妙地跟日本人打交道,结果呢,有那么一段时间,他成了唯一一个能开着车在栖霞山和南京城之间自由来往的人。这事儿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辛德贝格的这种勇气和智慧,帮了大忙,也让很多人得到了及时的帮助。

话说那时候,战火纷飞,伤员们一个个都往水泥厂跑,那场景就跟潮水似的,一拨接着一拨。辛德贝格和京特两个人一看这架势,干脆就在厂里弄了个临时的小医院。来的伤员可多了,伤得也是一个比一个重,看着都让人心疼。

辛德贝格这哥们儿,亲眼看到这么多惨不忍睹的事情,他就把这些经历全都记了下来。这份记录后来成了个宝贝,叫做“辛德贝格案例”,现在珍藏在美国耶鲁大学的神学院图书馆里。今天要是翻出来看看,还是觉得挺揪心的。

江南水泥厂难民区 【美国】福斯特 摄,现藏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

除了写日记,辛德贝格还拉来了一个叫约翰·马吉的大好人。马吉是个牧师,在南京也是出了名的热心肠,他不仅是个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的主席,还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委员。更厉害的是,他还拿了个16毫米的小摄像机,拍下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行。这可是现在能找到的唯一一段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动态影像资料,里面就有拍摄的一段叫“栖霞山之行”的视频。

小医院办起来以后,虽然救了不少人的命,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工厂的门禁基本就成了摆设。那时候,栖霞山那边土匪特别多,京特就担心有人假扮病人混进来干坏事。他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水泥厂的安全,救助难民只是次要的,所以想把医院搬到厂子外面去。但是辛德贝格坚决不同意。

两个人因为这事吵得越来越凶,最后京特直接给在上海的水泥厂经理写了一封信,要求把辛德贝格调走。没过多久,F·L·史密斯公司就派了一个丹麦人,名叫艾纳·尼尔森,来接替辛德贝格的工作。

辛德贝格记载的救助中国伤员的案例,现存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贝茨文档

虽然辛德贝格离开了,但他做的好事,老百姓们都记在心里呢。1938年12月,京特去上海的时候,栖霞山的乡绅们特意让他带了一块白色的丝巾给辛德贝格,上面绣着“见义勇为”四个大字,右边还有“辛佩先生惠存”的字样。

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的难民区待的时间并不长,只有106天,但这段时间正好是南京大屠杀最黑暗的日子。在这场灾难中,辛德贝格给了很多身处绝境的中国人活下去的希望。

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在丹麦文化里,黄色代表勇气,而且黄颜色的玫瑰是很难培育出来的。

0 阅读:0

芸芸史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