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豆野螟的识别与防治

淇泉老翁农业 2024-05-14 20:42:44

豆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豆荚野螟属的一种昆虫。主要为害豇豆、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蚕豆、菜用大豆等蔬菜。虫态有成虫、卵、幼虫、蛹。以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常卷叶为害或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受害豆荚味苦,不堪食用。

1、形态特征

成虫的体长10~13毫米,翅展20~-26毫米,体色黄褐,腹面灰白色,复眼黑色,触角丝状黄褐色。前翅茶渴色,中室的端部有一块白色半透明的近长方形斑,中室中间近前缘处有一个肾形白斑,稍后有一个圆形小白斑点,白斑均有紫色的折闪光,后翅白色、半透明,近外缘1/3茶色,透明部分有3条淡福色纵线,前缘近基部有小褐斑2块。卵为椭圆形,黄绿色,表面有近六角形的网纹;幼虫的头黄褐色,体淡黄绿色,前胸背板黑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每节的前排有4个毛瘤,后排有褐斑2个,无刚毛,蛹为淡褐色,翅芽明显

2、发生规律

成虫产卵于花蕾、叶柄及嫩英上、单粒散产,卵期2~3天,初孵幼虫虹入花蕾和嫩荚,被害易脱落,被害荚的豆粒被虫咬伤,虹孔口常有绿色粪便,虫 蛀荚因雨水灌入而腐烂。幼虫危害叶片时,常吐丝把两叶粘在一起,躲在其中咬食叶肉、残留叶脉,叶柄或嫩茎被害时,常在一侧被咬伤而萎蔫至凋零。在同一片豆角种植地,成虫喜欢在长势旺盛的田块及植株上产卵。在同一植株上,有85%以上的卵粒产在待放的花蕾或花瓣上。初孵幼虫蛀花危害,造成落花。3龄以后幼虫蛀入荚内危害。幼虫有背光性,昼伏夜出,且能转株转荚危害。成虫白天常躲在植株的荫蔽处;老熟幼虫常在荫蔽处的叶背、土表等处作茧化蛹。

3.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收获后及时清地耕翻以减少虫源。

②在田间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③化学防治

在上午8~10时, 豆花瓣张开时用药,防治效果最好。错过这段时间,豆花闭合,药剂接触不到虫体,效果很差。植株进入开花期后用药,以毒性较低的菊酯类为主。主要使用2.5%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也可使用20%氰戊菊酯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防治,要严格把握农药的安全间隔期,菊酯类农药用药4天后方可采收。为了菜品的食用安全,也可使用苦参碱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杀霉素悬浮剂1000倍液与上述菊酯类药物交替使用。

总之,对于豆野螟的防治,要治早以卵为主,将虫消灭在耐药性差的阶段。一旦进入3龄阶段,耐药性增强,为防治带来困难。

0 阅读:9

淇泉老翁农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