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说,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然而孩子闲暇时间做些什么,才真正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胡适先生也曾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
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孩子的闲暇时间,应该指的是不被安排的时间,不被监督的时间,可以充分自主的时间。
比如,不是上课时间,不是外出学习时间。
二
学期开始,孩子的闲暇时间相对会少一点,会拉近一点。
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孩子之间的闲暇时间可能区别比较大。
根据最近家访,这个暑假还好,孩子们(指的是小学生)的暑假生活可谓劳逸结合,有学习,有锻炼、有劳动、有休闲。
有的家长和孩子将自己的假日充电时间安排得满当当的,这个学习那个培训的;
有的则比较空闲,除了做一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没做其他的。
有人说,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
大概在很多家长和孩子眼里,假日是用来打基础和反超的。
三
但我想说,教育比较特殊,它的对象是人。
人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不可能像机器、设备一样,按照操作者的意愿100%达成。
被教育者要受到学习内容、天资、兴趣、精神状态、身体状况、自律能力、环境等影响。
闲暇时间少,安排了很多,往往成了过度教育。
孩子喜欢自然是好事;也有些孩子多半在假学习、被动学习,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每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丝毫闲暇。
哪怕他能在短期内取得优异的成绩,可长期来看,他可能会失去自主探索的能力,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四
闲暇时间,应该属于孩子自主安排的时间,大人不必干涉,更不必监督。
比如,他们可以阅读一本心仪已久的书籍,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可以投身于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体质,培养坚韧的意志;
可以尝试一门艺术,如绘画、音乐,让内心的情感通过艺术的形式得以表达。
可以去乡下奶奶家,干干农活,摘摘野菜,看看夜晚的月明星稀。
可以去同学家,捉捉迷藏,玩玩乐高,侃侃大山,让笑声充满整个房间。
……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有些活动“无用”。
但恰恰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丰富了孩子的内心,培养了他们交往、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不干涉,并不等于不管。
当孩子在闲暇时间做不利于成长的事时,大人要加以引导,
并且年龄越小越要早引导,不要想着长大自然就可以转变。
比如沉迷游戏、打扰别人、影响家庭声誉等不良行为。
这里的引导并非强制和粗暴的干涉,可以运用“逐渐打断法”。
举个例子:
小潇在闲暇时间总是沉迷于手机短视频,成绩逐渐下滑。
家长发现后,没有一味地责骂,而是与孩子分析成绩下滑的原因,约定每天只能看半小时,并鼓励他在剩余时间里阅读书籍或出去运动。
在周末带他去公园亲近大自然,或者一起参加亲子阅读活动。
慢慢地,小潇自己也意识到了过度沉迷手机的危害,开始主动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
一段时间后,孩子不仅减少了对短视频的依赖,还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和运动习惯,成绩也逐渐提升。
六
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是对他们成长的尊重和信任。
在这个有点内卷的时代,我们不能让孩子的童年被无尽的课程和作业填满,
而要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在闲暇时光中发现自我,成就未来。
而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难免会有些小错误、小缺点,总得要有时间,有机会自我修复。
闲暇时间,就是专属于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