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城里,有条“山巷”

李严说健康 2024-01-22 11:26:07

文/许金龙

山巷,南自宝盖路,北至大西路。原长450米,宽4米。山巷形成时间久远,清《光绪五年镇江全图》上就标有“山巷”。因由宝盖山麓通向西门大街,故名山巷。据清《光绪丹徒县志》载:“城西诸山之水汇为澳,合永兴寺圣井泉,由水西门经唐颓山后至关门桥、小围桥达京口港入于江。”1908年,宁沪铁路从风车山、登云山、阳彭山旁擦肩而过,从此山巷无水患。

元代《至顺镇江志》中记载了唐代润州有子城、夹城和罗城“三重城”的史实。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巷考古现场发现了唐代朝京门遗址,说明早先就有先民们在这一方居住活动。

1930至1934年,沿铁路线的一条弯曲便道分段拓宽成马路。东接新马路,西北至伯先路京畿路口,长1300米,宽10米。因沿宝盖山而筑,故名宝盖路,习称后马路。

此时,路南老山巷至铁路边一段改称山巷底,巷口的小康家杂货铺是左近较大的副食品商店,周边居民大都在此购物。一直到2016年建造太古山路,山巷底仅存东边半壁。巷中段的一口古井尚未干涸,井台长满杂草,井栏上刻有“天后宫题”。古井旁的山巷底15号大院老尼姑庵的门额上刻有“净土禅林·同治元年”。

近代城外山巷一带人口集聚,回汉杂居,著名的“山巷清真寺”就在东隔壁巷内。巷内民居、风俗、穿戴都带有伊斯兰色彩,回民以杨、金、马、谈、李、童、完姓居多。

老山巷也是宝盖山、黑桥一带居民前往大西路、中华路的必经之路。巷内道路由1米多长的清一色长条麻石铺就,条石上留有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车辙印,远看恰似躺平的梯子,抑或蛇腹之状,被称为“龙脊路”。沿街计有8条支巷与山巷相连。

曹家坡,东自土地祠,西至山巷,南至宝盖路,北至清真寺街,呈十字形。清同治年间,有曹姓在宝盖山北坡下建屋,故名曹家坡,沿用至今。据清代《丹徒县志》载:“光绪十年,美教会偌女士创女学,设崇实中学一所,崇真第一、第二初等两所。于松树湾又有美国贺女医士创办妇幼医院。”其地点都在曹家坡。

布业公所巷,东自山巷,西至生产巷,因清末巷内设有布业公所而得名。

大龙王巷,东自山巷,西至庐州会馆巷。因清咸丰年间巷内有龙王庙,故名。著名扬州评话艺人王少堂、王筱堂、王丽堂三代人都曾居住此巷。

行宫巷,东自曹家坡,西至山巷。相传清光绪年间有一名妓,因饱经风霜,看破红尘,用自己的积蓄在此建了一座都天行宫念佛修行。形成巷道后,俗称行宫巷。行宫内除供奉都天大帝外,还供有痧神和痘神菩萨。一般小孩子出痧子、生水痘,往往都要备香烛祭品进入行宫拜谒神灵祈求保佑。行宫门额上方有石刻“都天行宫”。正房前后两进,三大开间。前进整体较高,七架梁布局,青砖铺地。后进及厢房均为二层楼房,西首厢房北面有楼梯,一条走廊连通楼上三大间及厢房,中间有一较大的天井。据百岁老人回忆,每年农历四月初十的“都天会”,宝塔山的都天大帝巡游镇江城。“都天大帝”的銮驾巡游至宝盖路时必定要进入山巷行宫巷,驻跸都天行宫稍事休息。周围街巷人山人海,善男信女们敬香奉茶。民国后期都天行宫被毁。

书场巷,东自清真寺街,西至山巷。因清代有童姓在此开设安乐书场,故名。康又华、王少堂、余又春等扬州评话名家曾轮番在此说书。

大巷,东自清真寺街,西至山巷。据清《丹徒县志》记载,清末大巷里曾住过一位程炳大人,官至“光禄大夫”。程炳告老还乡后与街坊们和睦相处,慈善待人。镇江人习惯称谓父辈的乡邻叫 “大大”,巷内晚辈们都其为程大大。于是这条巷子就叫程大大巷,简称“大巷”。民国之初,程炳后人程堃因做生意发了财,在祖居地旁建起一座公馆,南门在大巷,东门在清真寺街。据《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记载:程堃为镇江富商,其故居是上世纪20年代建造的公馆,新中国成立后房产归公,一直为市饮食服务公司驻地。

篾篮巷,东自山巷,西至万家巷。巷内大多居民以编织篾篮为业,故名。

皮坊巷,东自山巷,西转南至大夫桥。1911年巷内曾开设制革作坊,故名。

原山巷99号是镇江历史名人马贡芳故居,现已拆除。马贡芳(1874-1939)是辛亥革命元老之一、武昌起义之前两次广州起义的策划和组织者、广东北伐军副总司令,也是近代史上有名的“讨袁七将军”之一,授陆军少将军衔。袁倒台后,马贡芳先后出任镇江商埠警察厅厅长等职。1937年冬镇江沦陷,马贡芳拒绝汪伪政府的委任隐居于山巷。

山巷说起来是巷,实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和农副产品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前的山巷两边门面房都是一刷水的十板门,各种字号招牌琳琅满目。糖坊、油坊、米行、豆行、瓜果地货行,机面店、煤炭店、理发店、酱园店、茶食店、炒货店、绸布店、香烛纸马店、纸扎店,猪肉铺、牛肉铺、裁缝铺、皮匠铺、烟酒糖果杂货铺,牙医、诊所、茶水炉一家连一家,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应俱全。鸡鸣天亮时分,烧饼油条店、包子火面店开门最早,风箱呼啦呼啦,热腾腾的蒸汽拉开了早市的序幕。少顷,豆腐店、杂货店、高源泰米店、万美酱园等各家店铺也相继开张迎客。旭日东升,大小店铺的十板门逐一打开,将店堂及门口打扫干净,柜台抹得一尘不染。

近郊菜农迎着晨曦,赶着毛驴子,将新鲜蔬菜拉进山巷,就地设摊叫卖,附近居民挎篮买菜图的就是一个新鲜。杨记牛肉店案头横杆铁钩子上挂满一片片鲜红的牛肉;谈爸爸(bǎba,对回教长者的尊称)渔行的活鱼鳞光闪闪,河鲀皮风干做成的河鲀灯,在山巷元宵灯市上绝无仅有。山巷北头巷口的益大丝线店,专售各色丝线和扬州花样儿,供女工刺绣。益大丝线店对门的新半斋菜馆,二层楼的房子古色古香,正门对着大西路,店招旗帜随风飘荡。楼下是店堂和厨房,楼上是雅座,每天下午卖锅贴的敲锅声招徕着四方顾客,晚市的酒肴更是门庭若市。即便是三年困难时期凭粮票供应,桌台还是坐得满满当当,旁边还有一圈人在等候入席。

从新半斋门口走进山巷,挂面店的面条晾晒在门口空地上,一排排挂面如根根银丝,密如珠帘,成了巷子里的一道风景线。大巷口有一家纸坊,专门印制学校的大、小字本。篾篮巷口的老天禄茶食店专卖京果粉和蛤蟆酥,蛤蟆酥崩脆透酥,一压就碎,吃起来既脆又香,回味无穷。大巷口的大饼、皮坊巷口的高庄馒头都是这一方百姓的最爱。皮坊巷内老中医张禹门主治内科、妇科,常有郊县农民用籘椅或竹床抬着病人前来求诊,药到病除。山巷南头另一位中医褚润庭主治儿科、喉科,通过搭脉望诊按腹,开出几服中药就能日渐痊愈。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对私改造和合作化之后,山巷里的店摊少了一大半。取而代之的是机面厂、服装厂、牛奶厂、日用化工厂等国营单位,以及粮、煤、蔬菜、猪肉、水产等计划供应点。临街原先的那些门面房统统变成住家户,繁华的山巷风光不再。但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间,巷子里头依旧是人满为患,骑自行车者根本无法穿越,只好推车而行。夜晚,大西路山巷口昏黄的路灯下歇着卖小馄饨、回卤干、桂花糖粥的担子,下夜班或者是看电影的男男女女,走到面前都要忍不住来上一碗。

山巷口东边,新中国成立后有一家华康五金店,隔壁是镇江寄售商行。寄售商行经营范围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大宗贵重物品到鞋帽衣服等日用品。哪个家庭一旦缺钱便可将家中东西拿去寄卖,想买便宜货的人也常到这里“等漏子”。

寄售交易方式有二:一是将物品直接卖给店里,店员估价后卖主同意便可成交;另一种方式即寄售,店员估价后将物品寄放在店内,卖掉后即通知卖主取款。寄售的估价虽然高于现售,但店家要扣除一定手续费。店内那位姓秦的估价师“门槛”老精,高高的个子,一口扬州话,没事就绷着个脸站在店门口,一般人见状都有点寒。老秦是寄售商行的“权威”,无论何种物件,只要看上几眼就能辨出真假优劣,报出一口价,绝不讨价还价。若在交易中发现赃物,便会及时配合公安部门破案。寄售商行东隔壁是乳品厂门市部,前店后作,专售各色冷饮、甜品和小馄饨,是市民解馋的好去处。

1963年新半斋菜馆拆除,迁到斜对面二层楼重新开业,改名国营工农饭店。隔壁的公私合营德隆服装厂接手,在原址砌筑四层大楼。基础开挖时发现深层次淤泥质土,采用打沙桩加固地基。工人们搭起跑跳抬楼板,披星戴月抢工期,一年内竣工交付。德隆在友谊、红光这三家成衣加工巨头中堪称龙头,高大气派的平顶楼房,外墙水刷石饰面,在山巷口鹤立鸡群。随着市区商贸中心的东移,大西路开始萧条,山巷也同样受到感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德隆服装厂搬到金山村附近另谋发展,老楼房租赁给了洋快餐“肯德基”,时间不长就遭冷落,进而关门大吉。

2002年山巷拓宽改造,东侧行宫巷、书场巷、大巷一条边的老房子全部拆光,一直退让到清真寺街。留下西侧的“半壁江山”因属于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暂时幸免。宝安新街、狮子街、老新街片区拆迁后辟为山巷广场;山巷拓成了一条24米宽的大马路,一直延伸到中华路与新加宽的太保巷对接,道路总长530米。老山巷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湮没在老一代人的记忆之中。

0 阅读:476

李严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