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在社区里是个很有人缘的人,和大家相处得不错。
只是每次和几个好友聚在一起时,她总是不自觉地谈起自己的大儿子,言语中总是带着些许的失落与不满。
她总觉得大儿子一事无成,还不如邻居家的孩子出色。
尽管这是她的心里话,可说出口后总是让自己和儿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这样的情景,想必也不陌生。
在家庭中,代际之间的沟通本来就容易产生误解,更何况那些无意间伤害到孩子的话呢?
别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邻居家的小林就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他是个努力上进的人,但在工作上长期没有突破,有次假期回家,他父亲又开始了“教育”: “你看看人家小张,年纪比你小三岁,现在不仅买了房,还升了职。
你再看看你,工作干了这么久,啥也没有。
小林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是一番好意,却让他压抑了许久的自卑感再次涌现。
事实上,很多父母并非有意打击孩子,而是希望用激将法达到“给孩子压力,让他更努力”的效果。
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往往适得其反。
负面的评价只会让孩子感到失望,无力,甚至会产生与父母争执反感的情绪。
与其用批评,不如选择鼓励与认可。
试着了解和接纳他们的努力。
或许一句简单的“我相信你会找到自己的路”更能让他们感到温暖。
做好一碗水端平家里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往往会面临“偏心”的指责。
李阿姨有时也会抱怨,说二儿子比大儿子孝顺,她心里有时候也更偏向二儿子。
其实她也知道,这话对大儿子来说很不公平,但有时说着说着就出来了。
《六姊妹》中的刘美心就是个著名的例子。
她过于偏爱小女儿,而忽略了其他女儿的感受,结果弄得孩子们之间关系紧张,互相不说好话。
其实孩子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公平对待,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用心去平衡。
一个家庭要和睦,父母在处理事情时,不仅需要公平,还需要让孩子感受到这份公平。
一碗水端平不仅要做到位,还要让孩子们心里感受到这份清凉。
界限分明,别插手孩子的婚姻相对于李阿姨的小烦恼,王叔叔则面临更大的“家庭问题”。
他的儿子结婚不久,儿媳妇总觉得婆婆爱多管闲事。
每次王叔叔的妻子去看望小两口,总会被儿媳妇嫌弃。
朋友曾劝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就让他们去经营吧。
你们多管也是好心,万一导致不合,那就难收场。”
许多父母在孩子组建自己的家庭后,总想要帮忙给意见,其实这并不是意愿的问题,而是角色的转变。
在孩子结婚之后,父母要学着退居二线,让小两口自己生活,处理自己的矛盾。
总而言之,父母给予的支持永远是第二位的,小两口的感情才是重中之重。
作为长辈,适当给意见是可以的,但不该过多插手,让孩子觉得无法自主。
孩子们同样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和独立生活,学会退一步,才是智慧之举。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希望晚年能和孩子们和睦相处,共享天伦之乐。
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沟通变得至关重要。
记住这三句话,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批评、偏爱和插足,可以让彼此的关系更加融洽。
最终,尊重与理解才是真正的温暖,也会让家庭充满爱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