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就业一直是个问题,今年又是一个毕业季,超过1000万大学生毕业,为历史以来最高,同时还有800多万高中生毕业(包括职高和中专),两者加起来就是将近2000万的就业需求,去哪里工作就成为每一个毕业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工厂曾经吸引了无数的年轻人就业,70后、80后以及90后都有大批量的工厂工作经历和回忆,但是最近这些年,工厂越来越难以招到年轻人去工作,年轻人要不要去工厂工作又成为当下一个热门讨论话题。
看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就业选择权,但是实则充满了无奈,说到底去哪里工作是时代的潮流,而非个人的选择,当这个行业不需要新人的时候,你想进也进不去,比如最近有一个博士生应聘城管,重要的不是这个博士有多牛逼,而是北京朝阳区的这个城管岗位太牛逼,牛逼到完全能够匹配得上一个博士生,同时也说明博士这个学历也内卷了,那就只能往下兼容,以前看起来低端的“城管”这个岗位比较起来也是一个不错的职务了。
这个世界上的工作大抵可以分为四类,钱多事少,钱多事多,钱少事多,钱少事少。比如烟草公司或者贵州茅台的员工,就属于是钱多事少,吸引了大量的博士、硕士生应聘,甚至去烟草公司的流水线当工人也没有关系。
也有钱多事多的,比如过去十年互联网企业的员工就是这种,薪酬高,哪怕是在一线城市,工作五六年也有买房的机会,但是需要经常加班,非常累,这种累和薪资也十分匹配,所以想去的人也挤破了头,门槛越来越高。
钱少事少,比如保安这个工作,各大小区以及公共场所的保安基本都属于这种性质,工资低,但是事情也没有多少。
钱少事多,比如环卫工人,工作辛苦,工资还少,但是也有人做。
说到底,就业这个事情也是供需决定的,工作岗位有一个价位,每个人也都有一个价位,当工作岗位的价位比较高的时候(薪酬福利高、稳定性高、社会地位高),也必然会吸引众多的应聘者,那么能够应聘上的概率就比较低,除非是这个岗位的供给也在快速增长,十年前的互联网产业的工作岗位就是这样。
如果一个工作岗位价位较高,但是岗位供给很少怎么办?必然会导致应聘的门槛非常高,要么是自己的价位非常高,比如博士应聘城管,要么是关系/资源非常硬,比如银行工作岗位,银行虽然现在在裁员,但是工资却较高,地位也高,如果关系够硬,也是能够进的。
那些足够优秀的年轻人从来是不用担心工作的,比如今年这近2000万大学和高中毕业生中肯定有博士生,尤其是名校的博士生,985、211毕业的本科生也大概率不用愁,大不了还有往下兼容的选择。
但是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普通的家庭背景、普通的能力、普通的教育背景,这些普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什么选择,因为你没有拒绝的能力,一个有拒绝能力的人才有选择能力。只能是顺应大流而已。
十年前我们毕业的时候,同学基本都去了银行,因为当时银行在大力招人啊,四大行虽然不容易去,但是还有很多城市银行、农商行,甚至是信用社,好歹都是属于银行系统的,所以当时金融类专业的都比较容易去,但是现在呢?很难了,因为整个银行都不怎么招人了,相反每年都要裁掉一些人。
再来说地产,地产也是曾经很多高校毕业生抢着去的行业,因为工资高啊,而且还能快速发展 ,行业在大力招人,比如万科,2010年才2.3万人,2015年增长到4.2万人,2021年为14万人。整个行业都在快速发展,钱还给得多,龙头行业虽然不好进,但是其他的房企还是有机会的。但是去年房企在大力裁人,阳光城就裁掉了50%的人,还在招人的房企屈指可数,但是在不断裁人的却是绝大多数,区别只是裁员力度。
一个行业大力招人,薪酬给的也可以,那么就能够吸引人进入,一个行业在裁人,要进入是很难的,如果薪酬还不高,那么就没有人去。
年轻人去不去工厂,关键是看工厂的岗位供给,数量是不是多了,薪资是不是能够给到更多,我们来看A股2021年增加的员工数量最多的15家企业数据,最多的是比亚迪,一年增加了6.4万人,天山股份是因为收购才导致员工数量大增的。然后是立讯精密,增加了5.57万员工,宁德时代也增加了5万员工,增幅170%,蓝思科技也增加了4.5万,TCL、美的集团、长城汽车、海康威视等等,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制造业,是以工厂为主的。
比亚迪2021年末拥有在职员工28.8万人,其中生产人员有21.7万,占比75%,销售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以及行政人员共计7.1万,占比25%。
从教育程度来看,比亚迪的员工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数为24.8万,占比高达86%,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4万,占比14%。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制造型企业。
从上市公司来看,制造业已经成为了当下招工的主力,传统的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员工数量处于巅峰,甚至处于下滑的状态,这是整个社会的趋势,有人就说服务业了,其实疫情持续了2年多,对服务业的影响是最大的,用工需求量自然也是影响最大的,当然快递物流除外 ,毕竟顺丰还在大力招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留给年轻人的选择不多了,不是你愿不愿去工厂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得选的问题,前几天储殷教授还在建议大学生不要介意下工厂,不过被骂惨了。
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你有没有选择的余地,有更好的选择当然就没问题,但是大多数普通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没有什么选择,个人只有向下兼容的能力,比如博士可以考虑硕士的工作,也还不错,能力越强,选择越多。在你选择不多的情况下,在其他人还在犹豫的时候率先下手也是种优势。
我还记得六七年前考公务员远远没有现在这么热,因为当时进企业容易,而且经济发展速度快,又鼓励创业,融资也容易,社会上弥漫着一种进私企、创业的氛围,但是这些年下来,发现创业大多是失败的,私企也是不稳定的,哪怕是互联网大厂也过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一到毕业季就犯难了,竞争激烈,导致了考公务员的热潮。现在制造业在大力扩招,其实也是一个机会,是一个时代的趋势。
关你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