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心理的群里每天都会收到一些家长留言,说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虽然问题都不大,不过,有一篇还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这位妈妈留言说
你好,老师,我儿子正在上初中,今天孩子放学情绪不太对,我问他,他说跟同学打架了,问原因也不说。
反复询问孩子好几次以后,他才支支吾吾的说有位同学把他的眼镜扔到厕所了。
我气得直接联系了班主任,老师说可能是别的班的同学欺负他,但他自己不这么认为,他说闹着玩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受到欺负以后不愿意跟父母说呢?
校园霸凌的现象很多见,但只要不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家长永远都是看客,以为孩子们的生活非常安稳、太平,不会和欺凌挂钩。
其实,可能是孩子没有告诉家长而已,不是没有发生欺凌。
那些遭遇严重欺凌的孩子,其父母也是事后才知道。
在父母眼里,孩子乖巧、懂事、阳光、与人为善,从来没有说过在学校不开心,怎么也不会和校园欺凌扯上关系。
有一项针对谢菲尔德2623名小学生和4135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50%的学生没有告诉老师和家长,他们受到了欺凌,只有当欺凌变得严重时,才会告诉成年人。
为什么孩子不想告诉父母自己被欺凌的真相呢?
除了害怕告诉大人后被报复外,很大程度上和家长平时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关系,令人痛心。
对照下面三类家长,看看你是否也在其中。
孩子不信任家长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远比霸凌本身更严重。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亲子关系比较差的家庭,或者家长本身处于弱势地位的家庭。
人类有一个共性,越是感到羞耻和痛苦的事,越容易说不清楚,成人是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如果亲子关系差,孩子对家长不信任,不相信家长可以替自己遮风挡雨,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不说。
有的朋友说,告诉父母自己被欺负,有可能被骂“怎么只打你不打别人?”
还有一些经典语句:“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不是你先惹事的?”,这些话的意思都是,“肯定是你有错在先,所以别人才会打你”……
不分青红皂白,就让孩子反思自己,甚至直接宣判TA有罪,刻意忽略背后缘由,毫无信任与支持可言。
也有的家长在孩子眼里保护自己的能力不足,孩子认为他们都无法保护自己,更别说是保护别人。
曾经有朋友的经历是这样的,他的父母也在遭受欺负,却逆来顺受,就像没发生过一样,孩子都想伸手帮助,却也是无能为力。
如果孩子是单亲家庭或者寄人篱下,本身就存在情感缺失,敏感的他们不敢奢望得到其他帮助。
孩子认为家长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就感觉没有必要告诉他们,不是告诉其他人就是自己解决。
前面这些情况,回应的潜台词都是:
“我不相信你被欺负了”
“我不在意你的感受”
“我帮不了你”
对于孩子来说,大概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吧”。
如果是你,下次还说吗?
孩子无法从家长那里获得积极帮助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印象,孩子刚上学的时候,遇到问题喜欢告诉大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沉默,我们开始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一无所知。
这是因为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积极的帮助,甚至可能会加剧自己的负面情绪。
有的孩子会试探性地寻求父母的帮助,根据父母的反应采取下一步行动,结果没有得到正向反馈,只好选择保持沉默。
如果孩子试探性地告诉父母在学校受同学欺负,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没想到父母却说:“我让你去学校是读书的,不是交朋友的”
孩子看到父母这样答复自己,就只能把想说的话咽回肚子里。
其实他的话只说了一小部分,更严重的问题被保留起来。
与被别人欺负相比,孩子更害怕的是再次收到父母的责罚。
这类孩子平常就被父母批评和打击,他们清楚和父母说了也没用,不会得到理解和安慰,还会再次被否定和嫌弃,这样久了,甚至真的会怀疑自己没有用,是自己有问题,所以这类孩子自我价值感极低特别容易导致抑郁或者其他的心理问题。
“父母会不会帮我,还要说我,不知道可以靠谁。”
家长让孩子养成了“太听话”的习惯在大部分家庭中,家长一直把听话作为教育理念,然而,过于听话的孩子,在外面更容易受欺负,对家里也是“报喜不报忧”。国外有一部电影《魔法灰姑娘》,讲了一个因为“听话”而受尽欺负的善良女孩——艾拉。
艾拉刚出生的时候,坏女巫在她的身上施了“听话魔法”,不管是谁的指令,她都要乖乖听话。
后来,艾拉的母亲去世,父亲娶了带着两个姐姐的后妈,艾拉的黑暗生活来临了。
姐姐经常对艾拉提一些无礼的要求,虽然艾拉非常不情愿,但是在魔法的作用下,每次姐姐命令她的时候,艾拉立马乖乖听话了。这件事让她感到非常痛苦,因为很多事她是不想做的。
在现实中,像艾拉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虽然他们身上没有魔法,但是却一直被灌输“听话”的思想。一个过于听话的孩子,是没有独立思想的,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很容易受欺负。
当他受别人欺负的时候,往往不会反击,反而会出现一种“认同心理”,也就是说,他会认为:别人这么对我,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好。
而他之所以在受委屈后不愿告诉家长,一是因为害怕家长的指责,二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认为受欺负是一件非常没出息的事情。
同时,父母的心疼和担忧,反倒会让这类孩子产生愧疚感,觉得给父母添麻烦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内心特别孤立无助,也很容易在不堪凌辱的时候容易走极端。
如何帮孩子应对“霸凌”?
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
相比于要面对几十个孩子,还要繁重教学任务的老师,真正能够点对点关注到孩子的只有父母。
报告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绝大部分校园霸凌的实施者,自身也曾经遭遇过霸凌现象。
无论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群体,都普遍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缺乏家长的关注。
霸凌行为发生在留守儿童之间的概率,要远高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
一个有父母做后盾的孩子,在面对霸凌现象时会更容易说“不”;而恃强凌弱是霸凌者的基本特点,一旦明白孩子背后有家长撑腰,绝大多数情况下,只会去转而选择更加弱小的霸凌对象。
防微杜渐的意义不仅仅在让孩子不受霸凌,还在于避免让他滑入恶性循环状态。
与老师和其他家长多沟通
如果孩子被欺负了,家长感到愤怒是十分正常的,但向老师询问情况时,要避免一上来就带着情绪沟通。
在不明确实际情况的时候,应该尽量保持理性的沟通态度,不要让孩子日后的校园生活,因自己的冲动情绪买单。
家长可以向老师提出想要的解决方案,例如由老师当中间人,约谈双方家长,让对方孩子给孩子道歉;
日常中,定期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霸凌现象的苗头,客观上也会让老师多关注孩子的变化。
除了加入家长群以外,结识几个同班家长,并保持联系是发现问题的好办法。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愿意跟家长说太多自己的事,但却愿意说点其他同学的情况。
和孩子沟通保持顺畅很重要
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肯定想找人倾诉,想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直接的途径应该是家长,如果家长给孩子关上这扇门,一旦遇到严重的问题,孩子有可能被逼到绝路上。
所以,作为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还应该保持顺畅的亲子沟通,让孩子在第一时间找到倾诉之门。
平时就要养成倾听的习惯,不管孩子唠叨什么,不管有多么幼稚,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不管重复了几千遍,我们都要像听领导讲话一样耐心、认真倾听。
让孩子知道他说的每句话都有价值,家长是他最忠实的听众,他就会养成和家长无话不谈的习惯。
当孩子诉说被欺负的经历时,我们可能无法一下子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答复、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但我们一定要表现出这一事件的重视,对孩子的怜惜,让孩子感受到力量。
当孩子不愿意说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急着逼问,也不要先去假设孩子是惹事心虚、在撒谎,你可以理解为,此时孩子需要一个心理缓冲期;
家长当然不能以牙还牙,只要做到和孩子共情,给孩子出谋划策,用正当方式捍卫自己的尊严,孩子内心就会充满安全感,喜欢向家长倾诉。
孩子被霸凌严重的时候,那就该报警报警,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孩子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