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难得一早就出太阳,阳光洒进客厅,分外耀眼。原本想拿着书坐在客厅一角的雷达椅上看会儿,想到今天的小作文还没有完成,便在坐在客厅烧好茶之后,就端着茶杯走进了书房。
站在书房的窗边,看着小区一角,一株玉兰花正肆无忌惮地盛开,在一片绿油油的树木中分外显眼。
温州已经多日阴雨,难道出了太阳,又恰逢星期天,小区内多了许多散步的人。散步的人中,不是出来健身的,就是出来遛宠物的。众多被主人牵着的狗中,一只腊肠犬特别引人注目。
那只腊肠狗被主人牵着,迈着小短腿,紧紧地跟在主人身旁,狗头高高地仰起,样子很是滑稽。但是他的毛发锃亮,一看就知道在家养尊处优。

阳光照在小区的草地上,灌木丛里的流浪猫也探头探脑的钻了出来,怯怯生生的四处张望着,随后蹑手蹑脚地便钻了出来,蜷缩在草地上晒起了太阳。只是流浪猫的小心翼翼与腊肠犬的趾高气扬成了鲜明的反差,脑海里竟闪出一句话:“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小区入住后不久,就来了许多流浪猫。我这小区,远在城郊。小区刚入住的时候,周边道路的路灯都还没装上,马路上有不少的野猫和野狗在晃荡。小区入住后,野猫三三两两地来小区翻厨余桶。
据邻居说,因为有业主在定时定点的投喂,才让野猫留在小区里,在灌木丛里安了家。没料到的是,吃饱喝足后的野猫繁衍很快,没过几年,小猫数量就翻番了,时常三三两两地在小区里出没。

有几次早起跑步时,我在小区游步道旁边,经常能看到摆放在一旁的猫粮罐头的空罐子。想必是夜晚的时候,有人专门出来投喂的。看着那精美的猫粮罐头包装,感觉这罐头也价值不菲。
流浪猫中有几只是名贵的品种,其中有一只全灰的蓝猫,据说要3000多元一只。没想到,这原本浑身贵气的宠物,却在小区的灌木丛里转来转去,显得毛发凌乱,精神萎靡,就像一位宫廷贵妇,遭遇了变故,整日披头散发,很不协调。
这么名贵的品种宠物成了流浪猫,估计是被主人遗弃的。主人当初花了大价钱购买的宠物又要遗弃,到底是有何苦衷,我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小区里这些默默关怀弱势生命的举动,让我想到了遍布温州街头的茯茶摊和施粥点,尤其是温州赫赫有名的红日亭。

在温州民间有在夏天免费给人烧茯茶的传统,到了三伏天,仅在温州市区的街头,就有大大小小的茯茶摊点近千个。红日亭起初的时候仅仅是在华盖山脚的一个茯茶摊,由几位退休老人免费烧茯茶供来往的行人喝。默默无闻地运行四十多年之后,红日亭不仅仅在夏天提供茯茶,渐渐地发展成一年四季都免费向市民提供早餐的慈善施粥点。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红日亭火出圈,还被拍成了电影。温州的红日亭,现在成了民间爱心慈善的代名词,被评为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还获得“中华慈善奖”。
在温州街头,类似红日亭的茯茶摊和慈善施粥点,他们所需的经费都是市民自发捐助的。有些老人会把子女原本替自己做寿的费用直接捐助给施粥点,甚至在自己的寿辰叫上子女,免费在施粥点做义工。这也与温州人乐善好施的品行有关。在温州民间,有一种朴素的情怀:做善事,通常会被认为是在积功德,会有福报的,会福泽子孙后代。

在红日亭的带动下,温州街头许多免费的茯茶摊点,改头换面,不仅给自己取了旭日亭、双乐亭等等能与红日亭比肩的名称,还像红日亭一样,一年四季免费向市民提供早餐。
这些遍地开花的施粥点在一定特定节日,也会按照习俗,免费向市民提供汤圆、粽子、芥菜饭等,也成了温州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红日亭的故事,不仅是温州人乐善好施的缩影,更是一碗冬日里的热粥,温暖着每一个在凌晨赶路的人们。谁曾想到,五十年的坚守,从微不足道的一碗茯茶开始,如同冒出一颗慈善的星星之火,化作满街的施粥点,在城市的角落里悄然燎原。
那些投喂流浪猫的罐头、老人捐出的寿宴钱、施粥摊前蒸腾的热气,都化作细小的光点,连缀成这座城市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