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孙子涉嫌贪污,纪委调查后却知:李厅长20年骑坏4辆自行车

若愚史话 2024-12-02 18:01:43

2005年6月,一封神秘的举报信,悄然出现在中纪委办公室的案头上。

信中的指控字字千钧,直指时任安徽省民政厅的一把手李宏塔涉嫌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名下有大额财产来历不明等问题。

看过举报信后,在场的工作人员都犯起了嘀咕,因为这位厅长不仅身居要职,而且出身也有点“特殊”。

他的父亲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葆华,爷爷则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生活在这样一个革命世家,李宏塔怎么会涉嫌贪污?

为了给群众一个交代,中纪委不敢大意,遂派出暗访组前去安徽调查,他们的调查结果是怎样的?

现实生活中的李宏塔,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这太平常了,没什么好说的”

当暗访组来到安徽,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见到李宏塔,因为这位厅长又下基层走访去了。

为什么说“又”呢?因为李宏塔每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调研、走访,这对当地人来说,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而且,很多人都知道李宏塔下基层时有两个习惯:

一个是进村不接送,先到村里了解完情况,再到乡镇、县市搞座谈,李宏塔称之为“反向工作法”,另一个是调研、走访时喜欢 “寻丑”、“揭短”,哪里条件差、哪里问题多,就去哪里,偏远农村的寄宿学校、老旧小区等地,都遍及了他的足迹。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下基层中,李宏塔还总结了一套独特的“进村经验”,当地有不少村民家养狗,见了陌生人便狂吠不止,挡着村口不让过,很多工作人员见此情景都不敢再往前走了,只有李宏塔别出心裁:“只要找到村里人带路,全村的狗都不叫了,就能顺利进村了。”

到了村里后,李宏塔会直接去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众家中,看看他们的粮食是否够吃,政府给的补贴能否及时发放。

曾与李宏塔共事过的同事后来回忆说:“他从基层调研回来时,常常穿着军绿色的球鞋、卷着裤脚,鞋上满是泥土,到了办公室,立即叫上相关人员就调研中遇到的问题,商讨解决办法。”

即使不下基层,李宏塔的心里也始终装着这些生活艰难的老百姓。

2000年初,为了规范乡镇财政收支管理,我国许多地区包括安徽在内,开始了农村税费改革,李宏塔深知这项改革的重要性,但他也担心改革会对五保户的基本生活保障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确保改革的平稳过渡和五保户的权益得到保护,李宏塔立即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走访调研活动,“一定要深入基层摸实情,把最真实的情况反映上去,为完善改革措施提供参考。”

在这次调研中,李宏塔安排人深入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详细了解了五保户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并亲自撰写了详细的调研报告,最终,他为五保户争取到了必要的保障经费。

安徽省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知道,李宏塔有三句“名言”常挂在嘴边:“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民政对象为亲人,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而且,这些话他绝不是说说而已。

2003年夏天,淮河、滁河流域发生了洪灾,为了妥善安排受灾群众,李宏塔一连20多天都奔波在大堤上。

一天,他像往常一样走进了群众居住的帐篷查看情况,结果,一进去就热的人浑身冒汗,李宏塔急忙命人拿来了温度计测量,结果显示帐篷里的温度竟高达50°C!

李宏塔沉着脸,不发一言走出了帐篷,没过多久,当地政府部门就让出了办公室,让3万多受灾群众住了进去!

“必须离开公路,直接去问老百姓,才能发现问题,沿着公路转,隔着玻璃看是了解不到真实情况的,”正是由于李宏塔的这种务实、不玩花架子的工作作风,很多人在向他汇报工作时,一点不敢弄虚作假、敷衍了事。

了解完这些情况后,暗访组的工作人员都对李宏塔有了新的认识,这样一位心中时刻装着百姓的干部,怎么可能会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呢?

在接下来的调查里,暗访组对李宏塔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一提起安徽省民政厅一把手李宏塔,在合肥市长江路、六安路上居住的市民、商贩和执勤的交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大家每天都能看到他——一个风雨无阻、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厅长”。

刚开始,大家都不理解,这么大个官,怎么不坐车呢?

原来,李宏塔刚分到民政厅工作时,组织上为他安排过一辆接送的专车,可被他拒绝了,他给的理由也很简单:“我骑自行车既方便,也可以锻炼身体,每天还可以和群众接触,小汽车就留给有需要的人吧。”

有人好心提醒他:“你作为厅长都不坐车,那其他干部怎么办?”

李宏塔善解人意地回答说:“咱这是锻炼身体,并不影响别人坐车,干吗非要步调一致呢?”

渐渐地,大家都知道了李厅长骑车上下班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便油然升起了一股敬意,见了面总要跟他打个招呼。

在整整20年的时间里,李宏塔只有外出开会和自行车被盗的那段时间,没有骑车,据李宏塔的爱人统计,这些年,他共计骑坏了4 辆自行车,穿坏了5 件雨衣、7 双胶鞋,曾有记者要因此采访他,李宏塔笑着拒绝道:“这太平常了,没什么好说的。”

直到2003年,李宏塔才“与时俱进”,将交通工具换成了电动车。

随后,暗访组又“突击”来到了李宏塔的家,想看看家中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谁知,他们一敲开屋门,全都当场愣住了。

“我有这样房子住,已经很知足了”

整间房子只有大约55平米,光一张老式的长方形餐桌就占去了客厅的1/3,一组三人沙发因地方太小,不得不分开放置,吊顶上悬挂着的拉线开关式电风扇,一边慢条斯理地转着,一边发出“咣当”、“咣当”的声响。

再看屋内的陈设,有不少家具上面都有了裂纹,或者掉了漆,李宏塔一点也没有要丢弃的意思,反而视若珍宝般解释道:“这都是正经木板做的,床和柜子是我结婚时买的,还都好着哩。”

按照当时的安徽省干部住房标准:“地、市和省直厅、局级以及相当于这一级的干部,每户建筑面积70至95平方米。”

对照李宏塔的工作级别,他可以住上一套至少70平米的房子,然而,在分房时 ,李宏塔却主动搬进了位于楼房最西面、仅有55平米的两居室里,这一住,就是20多年。

在李宏塔担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期间,他曾先后4次主持厅里的建房和分房工作,尽管他有许多机会为自己和家人选择更好的住房条件,但他从没有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

他知道人多房少,始终坚持“先群众、后干部”的原则,将机会让给更有需要的群众和年轻同事,有人为他抱不平,可李宏塔却乐呵呵地说:“很多人一家三代都挤在一个小房子里,有的连房子也没有,我能有这样的房子住,已经很知足了。”

直到2000年,有关部门才补给李宏塔一套临街、噪音大的小房子,考虑到儿子要有自己的生活,李宏塔把房子让给了儿子住,自己和老伴依旧住在原来的旧房子里。

事后,有位工作人员无比感慨地说:“从李厅长身上,我们看到了李大钊先生的革命家风,更看到了革命后代的精神风采。”

从年轻时起,李宏塔就将祖父和父亲视为了自己一生的榜样。

“革命传统代代传”

李大钊牺牲22年后,李宏塔出生了,作为革命后代,他从小就是听着祖父的故事长大的。

1918年,为了解放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思想,打破封建枷锁的桎梏,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次年,他又参与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动员群众,积极营救被捕的陈独秀等爱国人士。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进行活动,准备筹建中国共产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又积极投身于反对北洋军阀、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他以一己之力为中国革命的前进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自己和家人招来了祸患。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位革命人士,面对敌人的酷刑,他坚贞不屈,始终不松口,12天后,恼羞成怒的敌人将他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面不改色、慷慨激昂道:“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李大钊就义时,年仅38岁。

为了避免反动派“赶尽杀绝”,李大钊的家人东躲西藏,18岁的长子李葆华只好在进步人士的帮助下,远走日本留学。

抗日战争期间,李葆华秉承父亲的遗志,在延安等地从事革命工作,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建国后,李葆华历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水利部副部长等职。

然而,出生在这种“高干”家庭中的李宏塔,却没有享受过什么特别的待遇,相反,因为父亲的严格要求和祖父事迹的影响,他比别的孩子还要能干、能吃苦。

1966年,17岁的李宏塔决定去参军,临别之前,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要准备吃大苦,不能吃苦,就不能成人。”

李宏塔将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在河口农场当农垦兵的时候,他不怕脏、不怕累,犁田、播种、插秧、除草、沤田等农活,样样能干,战友们看他身高体瘦,便给他起了个“大虾”的绰号。

可一干起活来,谁也不敢小瞧他,100多斤的担子,他挑起来就走,在部队三年,李宏塔拿到了“劳动能手、神枪射击手、万米游泳能手”等多项荣誉。

离开部队后,李宏塔被分配到合肥化工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厂里见他积极肯干,又不怕吃苦,便推荐他上了大学,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李宏塔又回到原单位当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

有人曾劝李葆华,应该给儿女安排个“好单位”,可李葆华不仅对此嗤之以鼻,还每每告诫子女所在省里的领导,要对他的孩子“严格要求,不要急于提拔。”

直到1983年,李宏塔才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多年来的成绩,被调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从共青团离开后,组织部门向他征求以后的工作意向,李宏塔想了想说:“我就想找一个干实事、能与老百姓打交道的部门去工作。”

就这样,38岁的李宏塔如愿来到了省民政厅,一干就是几十年。

李宏塔曾自撰过一副对联:“革命传统代代传,坚持宗旨为人民”,他把这句话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决心把李大钊的良好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当年,为了创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常常自掏腰包,把自己的工资当活动经费、资助青年学生,为此,家里经常穷的揭不开锅,只能几个人分一块大饼、一根大葱对付一顿,几个孩子的学费就更别提了,拖欠是常有的事。

李大钊牺牲时,亲朋好友前去吊唁,只见家中“一贫如洗,棺椁衣衾,皆为友助。”

李葆华生前,家中简朴的也让人难以置信,他住的一直是上世纪70 年代的老房子,家具和沙发都是旧的,沙发的弹簧也早就断了,“人一坐下去就是一个坑”。

在这样的家风耳濡目染下,李宏塔早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有一次李宏塔穿了一件蓝呢子大衣去开会,有领导见这件衣服皱巴巴的,便提醒他的秘书:“你怎么不帮着熨一下?”

秘书满腹委屈地说:“这衣服年头太久,怎么熨也不平整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生前的为人处事准则;

“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这是李大钊生前的真实生活写照;

虽然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国家强大了,但李家家风,历经三代始终如一。

总结:

当中纪委暗访组的工作人员,对李宏塔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足够的了解后,人们这才明白,那封举报信的内容完全是子虚乌有,诬陷捏造。

事后,李宏塔不仅没受到惩处,反而被作为党政廉洁的典型,广为报道,中纪委还专门刊发了一篇《在李大钊革命家风沐浴下》的宣传文章。

2008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李宏塔依旧没闲着,他加入了中华慈善总会,依旧为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四处奔走着,他说:“慈善能直接为最困难的群众服务,这是我晚年的一件幸事。”

2021年6月29日,已经72岁的李宏塔被授予了我党党内的最高荣誉勋章——“七一勋章”,这份荣誉,既彰显了李宏塔个人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更是对他坚守家风、传承革命传统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又见李宏塔》,沈俊峰,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11.12

2、《革命后代李宏塔 “高光”下的“守常”人生》,陈诺、白斌,新华每日电讯,2021.7.13

3、《面对面——李宏塔:祖父的遗产》,中央电视台,2022.04.10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