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印度制造”的话题讨论颇多,主要是说莫迪决定让230亿美元的生产相关激励计划失效,在印度引发了激烈的辩论。
即印度PLI计划,支出1.97万亿印度卢比(230亿美元),重点关注14个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制药和纺织。
最终目标是在2025年将制造业在印度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25%,但去年这一比例出人意料地降至14.3%。
总的来说就是五年来下,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这还是被美国所谓的“印太战略”推出去的结果。
回忆几年前,外界关于“将中国产业链转移”,“取代中国”等言论在美国渲染下十分活跃,更是在印度人口超越中国的时候达到了高潮,但结果啪啪打脸。
原因是,还是老问题-监管负担、缺乏灵活性的劳动法和经营困难,这些因素累积起来会阻碍制造业。
印度也是一个以服务业为导向的经济体,传统上专注于技术和全球指挥中心运营,而不是制造业,这造成了劳动力不太愿意参与制造业。
目前印度还在另一番谋划,也是美国主导,即特朗普无差别关税攻击世界,印度怎么捞油水,美国抛出橄榄枝是,印度要大规模买美国农产品,向玉米、大豆、棉花等等。
之前印度有过讨论,但内部激烈反对,几乎没有商量余地,最终不了了之,这一次概率差不多,因为该国和世界一样,保护主义抬头明显。
现状是,跨国企业在印度依然经营问题很大,扩产也是谨小慎微,或者在莫迪那里挂了号,可能会有“优待”,中国全球制造业比重依旧问题说明了美国的“印太”目的之一没有达成。
于是打算“自力更生”,“美国制造”加大宣传。
所以关税成了主要手段。特朗普认为最终的回报是刺激美国更多的生产,恢复美国作为制造业大本营的地位,美国经济有些动荡是值得的。
目前看似特朗普宣布了很多企业投资,但这个不是打钱,一下子都到了美国,而是积累过程,说白了就是他们先把话说出去,至于后续看情况。
要知道对于制造业来说,公司不愿意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进行大笔投资,因为关税增加了经济衰退的风险,削弱了客户需求。
再有,在动荡的经济环境下,关税的持续时间是不确定的。一旦换了政策,但钱也花了,厂子也建了,结果商品出来毫无竞争力,最终就是无脑亏,这些国家资本家又不是傻子,必然不会这么干。
因此,特朗普强推“美国制造”说没有效果是不可能的,但想要实现理想不大可能,再努力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