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山丨武帝消除两大祸患——新视角读《史记》之九十七

真言贞语 2025-02-19 15:06:49

武帝消除两大祸患

——新视角读《史记》之九十七

文/宋玉山

汉景帝死后,儿子汉武帝继位。汉武帝雄心勃勃、雄才大略,继承和发展祖父、父亲事业,开创了“汉武盛世”,把封建社会推向第一个发展高峰。

汉武帝突出的贡献是,他用文的一手,彻底解除了诸侯割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空前强大;他用武的一手,彻底消除了匈奴祸患,使汉朝版图空前扩大。因此,汉武帝被誉为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史记》记载,汉武帝名叫刘彻,也是一个幸运儿。他父亲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刘彻排行第十,母亲王夫人又是排名靠后的妃子,本来当皇帝的希望十分渺茫。幸运的是,汉景帝的皇后没有孩子,不受宠爱,后来被废;汉景帝宠爱的妃子栗姬,虽然其子刘荣被立为太子,可栗姬任性不懂事,不知道保护自己和儿子,这就使刘彻有了希望和机会。

汉景帝与姐姐刘嫖关系很好,刘嫖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刘荣,这对巩固栗姬儿子的地位,是多么有利啊!可栗姬怨恨刘嫖经常给汉景帝找美女,竟然一口回绝了。刘嫖大恼,便想把女儿嫁给刘彻。王夫人一口答应,十分高兴。此后,刘嫖天天在弟弟面前说栗姬和刘荣的坏话,极力夸赞王夫人和刘彻。说得多了,汉景帝开始对栗姬有点不满意了。

更要命的是,有一次,景帝病重,感觉不好,嘱托栗姬说:“我死之后,你要好好照顾其他嫔妃和皇子。”这是多大的信任啊,明显就是要封栗姬为皇后,予以托孤。没想到,愚蠢的栗姬竟然不答应,而且出言不逊,说:“你平时宠爱她们,死后却要我来照顾,想得挺美,没门!”汉景帝大怒,气得差点没死过去。汉景帝病好了,拒绝见栗姬,后来又废了太子刘荣。王夫人则一跃升为皇后,刘彻被立为太子。

汉景帝去世,汉武帝顺利登基。当时汉朝面临两大问题,即诸侯割据和匈奴祸患。文景二帝时期,采取了很多措施,限制和打击诸侯势力,取得很大成效,但仍不彻底。诸侯王各自盘踞一方,使中央政府的法令难以通达,对中央集权依旧构成威胁。这时,有个叫主父偃的人献上计策,叫“推恩”。

主父偃说:“如今,诸侯国各自为政,皇恩和朝廷法令通达不到底层民众,这是很危险的。如果强行取消诸侯封地,容易出乱子。所以,建议陛下采取推恩的办法来解决。目前诸侯王的爵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都没份。如果陛下实行推恩,把诸侯王的儿子们都封侯,每人分一块土地,这样,一个诸侯国分成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他们的势力自然就小了。”

汉武帝听了主父偃的建议,认为是个好办法,于是颁布《推恩令》,说:“诸侯王的子弟,都是刘氏骨肉,朕不忍心看到有些王子得不到祖先的恩惠,因此,朕要推广恩德,允许所有的王子都能分得土地,使刘氏子孙世代富贵。”《推恩令》一下,除了有些嫡长子以外,众多的刘氏子弟欢欣鼓舞,纷纷为汉武帝歌功颂德。这样,根本不用动刀兵,各诸侯国的势力就化解于无形之中了,汉武帝还得到众多刘氏子孙的拥护,真是高明的计策!

与此同时,汉武帝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将推恩后王子分到的地盘纳入郡县管理,并且将铸钱、财政、冶铁、煮盐甚至酿酒之类,统统收归中央统一管理,一切法令政策,皆出自中央。汉武帝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思想文化方面加强统治。这样,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就彻底建立起来了,为解决匈奴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子孙,叫淳维。匈奴人居住在北方蛮荒之地,从事游牧活动。他们自小吃肉喝奶,身体强壮。从儿童开始,就练习骑马射箭,平时四散游牧,一旦有事,人人都是战士。他们打仗,主要是为了抢掠财物,有利时就进攻,不利时就逃散,不以逃跑为耻辱。父亲死后,后母被儿子娶做妻子;兄弟死了,妻子就嫁给其他的兄弟,风俗习惯与中原大不相同。

从周朝开始,匈奴就时常袭扰中原,那时被称为山戎、戎狄等。春秋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为了扩大实力,攻占了匈奴大片土地。匈奴生产落后,一盘散沙,不是对手。后来,匈奴出了一个厉害人物,叫冒顿。冒顿趁中原混战之机,把分散的匈奴部落统一起来,向东灭了东胡王,向西打跑了月氏,向南吞并了楼兰,并收复了原来被秦国夺取的土地。到汉朝时,匈奴拥有强悍骑兵三十多万人,对中原造成严重威胁。

刘邦称帝以后,就想消除匈奴祸患。刘邦起初轻敌,经过“白登之围”,知道了匈奴厉害,不得已实行和亲政策,匈奴越发骄横起来。刘邦死后,冒顿竟然写信调戏吕后,说:“你丈夫死了,何不嫁给我呢?”吕后是何等厉害角色,虽然胸中恼怒,但也只能忍气吞声。文景帝时期,继续采取和亲政策,匈奴更加肆无忌惮,不断侵扰汉朝边界,形成了严重祸患。

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强大,文景二帝积攒了丰厚财物,汉武帝就想对匈奴用兵。公元前133年,汉武帝精心设计了“马邑之谋”,引诱匈奴进犯边境上的马邑城,而在附近埋伏了三十万大军。匈奴首领果然领兵十万来犯,但看到沿途都是牧畜,并不见人,心中生疑,抓了一名汉将审问,得知前面有埋伏,立即撤兵回去了,匈奴人也挺狡猾的。汉朝虽然一无所获,却拉开了主动反击的序幕,标志着和亲政策的结束。此后,汉武帝与匈奴多次作战,其中大规模的战役有四次。

第一次是河南之战。河南是指黄河南边河套地区,那是一个战略要地。秦始皇时期曾攻占了那个地方,后来又被冒顿抢了回去。匈奴把它作为进犯中原的跳板,直接威胁京都安全。公元前127年,匈奴进犯上谷、渔阳等地,汉武帝派青年将领卫青,乘机率军攻打河南。卫青沿黄河西进,突然袭击,打败了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汉武帝随即在这里设立两郡,移来内地民众十万多人,进行屯田戍边。河南之战,打掉了匈奴的进攻跳板,反而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基地,从而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第二次是漠南之战。公元前124年,卫青率军从河套出兵,深入匈奴地区,攻击匈奴右贤王。卫青长途奔袭,右贤王措手不及,吃了败仗,狼狈北逃。次年,卫青又两度出兵,大败匈奴,扩大了战果。漠南之战,迫使匈奴主力退却漠北,远离汉境,解除了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并且为河西战役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三次是河西之战。河西即河西走廊,是通向西域的战略通道。匈奴占领后,对汉朝侧翼构成威胁。公元前121年,青年将领霍去病领兵攻击河西地区。他率军长驱直入,勇猛作战,六天内连破匈奴五个王国。同年,霍去病再次出击,全部占领了河西走廊。汉朝在那里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之战,消灭了匈奴有生力量,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

第四次是漠北之战。通过几次大规模战略反击,匈奴逃往漠北。公元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两路出兵,长驱直入,深入漠北,歼灭了匈奴主力,把匈奴赶得远远的,再也构不成对汉朝的威胁了,汉朝扩大了千里疆域。

汉武帝除了用武力反击匈奴外,还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其他国家,开辟了丝绸之路,扩大了汉朝的影响力。此外,汉武帝还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开疆拓土,使汉朝面积扩大了数倍,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

但是,汉武帝连年征战,穷兵黩武,不仅把文景二帝积累的财富损耗殆尽,还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不过,这是战争的后遗症,也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