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坑杀事件是非常骇人听闻的,通常涉及大量无辜者的生命。坑杀并非简单的活埋,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杀戮方式。这种手段往往用于对付投降的敌军或无辜的平民,以达到彻底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的目的。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称“长平之战”。在赵国赵括“纸上谈兵”的兵法带领下,赵国败给了由战神白起统领的秦国虎狼之师,在战争结束后,秦国俘虏了赵国40万青壮年兵士。
白起便下令坑杀了这40万青壮年,只从中挑选了数百个未成年的青少年回赵国邯郸报丧,一时间赵国上下“家家有死人、户户有丧事”,这一战几乎消灭了赵国的绝大多数青壮年,赵国再也无力与秦国争雄,这也是战国末期决定天下格局和归属的决定性战役。
另眼看待:
出了白起本身性格的残暴,还有几点原因要注意。首先,从战略需要出发,白起认为赵军已经没有战斗力,如果不加以处理,他们可能会在战后重新组织起来继续战斗,从而对秦国构成威胁。为了确保赵军不再成为威胁,白起决定将其全部消灭。
其次,心理战的因素也不容忽视。白起可能认为通过坑杀赵军,可以打击敌人的士气和信心,使其他军队感到恐惧,从而降低他们的战斗力。
最后,粮草不足也是白起坑杀赵军的一个重要原因。经过长时间的战争,秦军自身的粮草供应已经出现问题,而赵军40多万人,秦军无法负担起养活这些降军的粮草。因此,从实际出发,白起也不得不采取坑杀赵军的措施。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08年至公元前207年,由项羽率领的数万楚军(后期有各诸侯义军参战)与秦军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进行。这场战役以楚军大胜、秦军大败而告终。
战争起因是秦军攻赵,赵国向各路义军求救。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然而,宋义军至安阳后停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杀宋义,自立为上将军,并派人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遂以项羽为上将军,令英布、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漳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羽亲率全军渡过漳河,并下令全军破釜沉舟,只携带三日粮草,以示决一死战之心。楚军大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领,入辕门时,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从此成为诸侯上将军,各路诸侯军都归他统率。
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也是项羽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胜利。这场战役中,项羽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他在关键时刻果断决策,破釜沉舟,以坚定的决心和信念带动了全军士气,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项羽在战胜秦国大将后,坑杀了近20万的秦军降兵,也让他饱受争议。
另眼看待:
首先,项羽坑杀降兵的行为可能源于他残暴的性格和轻视生命的价值观。他经常采取屠杀的方式对待战败的敌人和无辜的百姓。在项羽看来,大规模屠杀没有反抗能力的人民并非错误,坑杀二十余万秦朝士兵只不过是他的诸多暴行之一。
其次,项羽坑杀降兵也可能是出于对降兵的不信任。被项羽坑杀的降兵主要是章邯率领的骊山囚徒军,他们投降并非因为被项羽彻底打败,而是出于秦朝内部的问题。因此,这些降兵并非真心服从项羽,项羽对他们也持怀疑态度。
再者,项羽坑杀降兵还可能受到军心和粮食短缺的影响。《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坑杀降兵前,军队粮食短缺,同时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项羽担心降兵可能引发叛乱,危及军队的稳定,因此决定坑杀降兵。
薛仁贵坑杀战俘
薛仁贵是唐朝初年的名将,他作战勇猛,功勋卓著,留下了许多典故,如“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等。然而,关于他坑杀战俘的行为,历史上的记载并不一致。
龙朔元年(661年十月九姓,游牧于天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一代的九姓铁勒部落,因为无法忍受唐朝持续的征调,悍然发动叛乱。唐高宗派遣薛仁贵平定叛乱。薛仁贵到达天山,与铁勒九部的十多万大军临阵对垒。战斗开始后,铁勒先是派遣数十名勇士,在唐军面前叫阵。而薛仁贵则一马当先,杀向敌军。他举弓搭箭,连发三矢,而三名铁勒勇士则应声而倒。
薛仁贵的神威将铁勒诸部吓得魂不附体。原本,铁勒九姓不过就只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很多部落对于反抗唐朝,仍处于动摇和观望状态。而薛仁贵的三箭,彻底瓦解了他们的信心,于是铁勒诸酋长纷纷跪下来向薛仁贵请降。而薛仁贵则趁机率兵掩杀,擒其叶护(首领)兄弟三人。
就这样,薛仁贵仅用三箭,就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因此在回国路上,薛仁贵认为铁勒九姓反复无常,于是竟将所俘获的降卒全部坑杀。根据《唐会要》卷六一载 :“铁勒道行军大总管郑仁泰、薛仁贵杀降九十余万, 更就碛北讨其余众。”这里的“九”,应当是“凡”字的错写,实际上应该坑杀了十多万人。
另眼看待:
从史书记载来看,薛仁贵绝非这种贪暴之徒,否则也不会受到老百姓的认同。薛仁贵杀降、抢掠,可能是一种自污之术。古代人当兵,绝不像现代人一样,是为了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6而是为了升官发财,乃至于抢钱抢粮抢女人。薛仁贵过分清廉,反而会受到唐高宗的怀疑:“薛仁贵手握重兵,反而沽名钓誉,到底意欲何为?”
其次,薛仁贵的杀降,或许也是出于无奈。毕竟投降的铁勒人有十数万之众,而唐军不过5万人,根本没有将他们押送到边境的能力。如果就地将铁勒人放走,他们可能还会背叛。因此o只能做出杀降之举。此战后,铁勒九姓果然一蹶不振,“不复更为边患”。而唐高宗对薛仁贵的宽容,或许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在外放一段时间后,薛仁贵再次被启用,并在北疆立下大功。薛仁贵善终后,他的子孙一直在唐朝官运亨通,很多都官至节度使,因而有“薛家将”的美誉。由此可见,薛仁贵确实是一个会做人的臣子。
坑杀行为出了主将自身性格,还往往出于多种原因,包括军事策略、对敌人的恐惧和仇恨、自身粮食不够,以及维护军队纪律和稳定等。其实历史上的坑杀事件是战争残酷性的体现,也是人类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胜利和荣耀,还有无尽的痛苦和毁灭。我们应该努力避免战争,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以保护人类的生命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