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观日月之变,俯察草木之化,书写人生百态——访书法家马德伟

沈阳新鲜事 2023-07-19 21:54:17

马德伟,笔名西河,1963年生人,现为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华侨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润德轩”书画院院长。其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大赛奖项,并被中国各地博物馆永久收藏。

仲夏的阳光耀得刺眼,路上车水马龙,行人纷杂,汽车鸣笛声不绝于耳,周遭的一切充斥着浓重的商业气息。在沈阳皇姑区的一座商厦内,我与书法家马德伟老师开始了第一次会面。

乍一看,马老师工作室散落的桌椅和纸笔略显杂乱,但挂在墙上的书法作品与桌上的文房四宝却让整间屋子充满了书香墨气。淡淡的茶香在屋内萦绕,虽与外界仅一门之隔,已是另一番天地。

马老师为人随和,对待我们的来访十分热情,身子骨也十分硬朗,完全看不出已年近花甲。令我比较惊讶的是,采访当天马老师身着有些许赛博朋克风的运动装,这与我刻板印象中那些老艺术家的形象大相径庭。马老师的沉稳中彰显着自己的个性。而当面对面坐下来仔细端详面前这位老艺术家时,我才感受到马老师脸上的些许疲惫与沧桑,眼角和鼻翼的刻痕清晰可见,果真,岁月待所有人都如此公允。

从容弃宝剑,握笔如有刀,看遍世间恶,仍披旧时袍

马德伟家中有五个兄弟姐妹,自己是年纪最小的,父亲是六级电工,还曾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的修建,尽管收入在当时看来还算可观,但子女多,又有老人要照顾,也是勉强维持生计。但天有不测风云,后来父亲生了重病,家里的条件也是每况愈下,马德伟便在企业找了份工作。

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大面积塌方,马德伟果断辞职,怀着对文字的热爱来到辽宁职工报做维权记者。这一做就是十多年。再后来因为文章写得好被挖到了都市周刊,分析、报道了很多在当时社会比较尖锐的问题,比如对“一个孩”计划生育政策的探讨、电话亭破坏问题、下岗工人问题等。

作为一名维权记者,尽管看遍了社会中人性恶的一面,马德伟仍与青年时期的自己一样,对未来与人生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汶川地震15周年之际,一篇题为“当年报道汶川地震的记者,为啥都转行了?”的文章有着很大的讨论度。其中心思想大致为:2008年那些第一时间以身犯险到汶川地震前线去报道的记者,现在纷纷转行至薪资更高、待遇更好的互联网公关企业工作,这表明了具有拼搏精神的一代媒体人的落幕。原文颇具悲观主义色彩。马德伟对待这个现象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他引用袁崇焕死前口笺中的一句话:“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年轻人总是一茬接着一茬,在这一批批前仆后继的青年中总会有人胸怀赤子的热诚,奋不顾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观点也与他乐观的人生态度相适配。

笔耕不辍三十载,西河润笔写春秋

马德伟从小喜欢美术、书法以及诗歌,对汉字情有独钟。他对汉字的热爱仿佛是一种天性,对文字与书法知识有着发自内心渴望,这仿佛是血脉上的召唤。小时候纸墨贵,于是父亲便拿单位的报纸回来给马德伟做练习,但那时家家户户都还贫穷,单位领导就以为是马德伟父亲为了补贴家用而拿去卖钱,看到拿回来的报纸上写满了字,才把这个误会澄清开来。

1987年,马德伟的第一篇作品在辽宁日报上发表,笔名西河,这便是“西河润笔写春秋”的开端。

1993年马德伟发表第一本诗集。

青年时期热爱读书的习惯以及多年新闻媒体行业的从业经历为日后马德伟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大多数喜欢文字与书法的人一样,起初马德伟喜欢的是汉字的外形,栩栩如生的笔划结构。写的时间久了,马德伟愈加感受到了藏在文字背后独特的中华文化内涵。因此在书法练习的过程中,马德伟经常思考,“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这是一种由热爱激发的自然而然的天问,而这些问题在书本上常常找不到答案,马德伟便博览群书寻求正解。

2009年马德伟获第三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书画展览二等奖,2011年获大东北首届万人艺术节金奖,2011年获全国中年书法大赛银奖,2015年获全国东牧杯书画大赛金奖。

2018年马德伟的一百七十多幅展品在辽宁美术馆展览,知名业内人士评价他的书法为:“行草笔意有碑隶之味且藏颜势笔道;篆书作品笔势圆润,金石之味中露苍古之韵!而其在书写时行笔缓慢,枯涩之笔恰到好处,通篇的笔力给人感觉是雄健,气势磅礴,方圆兼备,结体竣厚奇异,点画跳跃险绝。观其形势,忽似苍鹰振翅耸肩,忽似云峰跌宕起伏。”马德伟对很多种字体都有研究,从甲骨文、隶篆楷行草,到丑书等多种笔体,均有所涉猎。他认为仅仅写一种字体太过单调,通过多种字体的临摹钻研,会让书法艺术家对书法产生再认知,缺乏这种再认知会缺乏一种系统性的思考。

2022年疫情刚结束时,马德伟为区残疾人中心讲课,题为“藏在汉字里的中国传统文化”。马德伟对文字有着独特的理解,文字就像文身,装饰着语言,点缀着思想。汉字也和文身的图腾一样体现着一种信仰,一种对信念的执着,通过口口相传或书本记载流传下来。

除了忘我式地钻研书法技巧,研究文字被后的文化底蕴,马德伟对“怎么才能被称为一个艺术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与马老师的交谈中,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马老师十分看重人生经历与知识积累对艺术家艺术作品的重要意义。马老师认为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会丰盈一个人对人生的思考,进而表现在他的艺术作品中。而对于生活经历较为平淡的人而言,没有书本知识的充分积累,将很难在艺术领域有所建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当提及对当今年轻人有什么样的建议时,马老师并没有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而是将所有的道理凝结为朴素的四个字——多读些书。简单的四个字蕴含了马老师对新一代青年人的期望,马老师表示也会继续执笔创作,将自己悟到的书法技巧与人生哲理传递下去。

作者:王嘉吉 摄影:石文博

0 阅读:4

沈阳新鲜事

简介:沈阳最新资讯 沈阳热点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