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选嘉庆接班,真不是因为他最优秀。
嘉庆太平庸了,平庸得让人怀疑乾隆是不是在开玩笑。
乾隆一生最爱折腾,从诗词到政治,从权力到儿子。
可他一口气生了十七个儿子,结果优秀的不是夭折了,就是没活过自己,最出色的永琪也英年早逝。
挑来挑去,最后只能把皇位传给平庸的十五阿哥永琰(嘉庆)。
嘉庆在位25年,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政绩,就是干掉了和珅,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存在感。
但乾隆一向自负,有野心,怎么就选了这么个看似“软趴趴”的接班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乾隆要的是“听话的接班人”,不是“能干的接班人”。
乾隆对权力的迷恋,到了近乎病态的程度。
他宣布“禅位”给嘉庆时,才60多岁,身体硬朗得很,心里却琢磨着“退位不退权”。
他公开表示“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换句话说,嘉庆只是个“名义上的皇帝”,真刀真枪的实权还在乾隆手里。
选永瑆这样的聪明人?太危险了,搞不好哪天就把他架空了。
相比之下,嘉庆性格老实,少年老成,事事规矩,不会多动脑子跟老爹争权。
乾隆要的就是这种“乖孩子”,既能守规矩,又能维护他所谓的“禅让”形象。
乾隆的选人标准,早已被“嫡庶观念”绑死了。
乾隆年轻时,最大的野心就是选个嫡长子继承大统,圆一个“嫡长继位”的梦,完成大清历代皇帝都没做到的事。
可惜天不遂人愿,他的两个嫡子永琏、永琮相继夭折。
乾隆觉得这是老天爷在警告他“别挑战天命。”从那以后,他彻底放弃了嫡长子的执念,但骨子里的“嫡庶观念”却没法改变。
永琰虽是庶出,但生母令妃深得乾隆宠爱,地位隐隐约约接近“嫡母”,让永琰披上了“准嫡子”的光环。
而其他庶出的儿子,要么背景复杂(比如那拉氏所生的永璂),要么干脆被过继出去,根本没资格竞争。
所以,永琰在乾隆眼里成了唯一的“合适”人选。
乾隆其实看重的不是嘉庆的能力,而是他的“稳定性”。
乾隆晚年,大清已经走向衰落。
外有边疆危机,内有民间起义,国家风雨飘摇。
他心里很清楚,这种烂摊子交给一个“能折腾”的皇帝,可能会更乱。
永瑆虽然聪明,有主见,但性格比较强势,做事锋芒毕露,杀伐决断。
乾隆担心他一上位就搞改革,破坏祖宗规矩。
嘉庆恰恰相反,他不冒进,稳重踏实,能把乾隆留下来的政策一条条执行下去,至少不会闹出大乱子。
换句话说,嘉庆是个“守成型”的皇帝,虽然缺乏开创能力,但能帮乾隆把天下稳住,这就够了。
乾隆选嘉庆,不是因为他有多优秀,而是因为他“刚刚好”。
刚好听话,刚好够稳,刚好不会抢老爹的风头。
站在乾隆的立场上,这个选择无可厚非。
但从历史的长远来看,这种“保守选择”无疑加速了大清的衰落。
嘉庆的平庸,乾隆的自私,两人一拍即合,却把大清推向了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