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上世纪30年代大力发展军事,为下一场大战做准备,鉴于欧洲多要塞、堡垒,因此对重型攻城炮特别重视。德军的计划可以分成两条科技线,一条是铁道炮,最著名的成果就是800毫米口径的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还有一条则是牵引重炮或组装式重炮,24厘米K3就是其中一款。
24厘米K L/46
克虏伯公司和莱茵金属公司受命研制24厘米攻城炮,克虏伯公司的成果是24厘米K L/46,它在1937年间少量生产,这款牵引式重炮战斗重量将近30吨,从名字就能看出它采用46倍径炮管,它能把180千克重的榴弹发射到30千米外。虽然射程和破坏力很不错,但对国防军而言却有点多余,因为他们有类似的武器,比如差不多同一时间研制的21厘米K 38,它的威力稍低,但射程却更远。24厘米K L/46只生产了极少数,悉数毁于二战。
莱茵金属公司在1938年研制成功24厘米K3重型攻城炮(下文简称K3),该炮的性能要好得多,克虏伯公司在1938年~1944年间陆续生产了14门,参与了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巴巴罗萨”行动,1945年仍在战斗。
K3看起来像是一款重型牵引式火炮,实则不然,它是一门组装式重炮,该炮实际上由6个部分组成:底座、炮架、支撑架、炮管、炮尾和发电机,其中支撑架部分自带炮轮,各部分行军时需要分开运输 ,组装好后重量约55吨,是个妥妥的大家伙。
K3实际口径为238毫米,炮管长13.102米,采用横楔式炮闩闭锁,它使用特殊的双后坐系统,炮管本身在射击后可以后坐消耗一部分后坐力,炮架还会沿着底座上的倾斜滑道继续后坐,这套系统让火炮射击时很稳定,有利于持续开火。炮管仰角在0°~+56°,在炮架上射界为左右各6°,不过底座可以旋转提供360°射界。该炮的炮口初速度为970米/秒,炮弹最大射程37.5千米,最大射速约1发/分钟。
55吨的重量确实超出同级别火炮太多,但这是莱茵金属公司的特殊设计,通常这类重炮零部件重量太大,安装的时候需要借助龙门吊、千斤顶、吊车等设备,这意味着实际使用时还需要带上这些辅助设备。K3则不必,它额外的发电机是为绞车供电,绞车通过缆绳、滑道系统等把各部件拉到位并组装起来。
K3服役后被率先交到84炮兵团第1营,波兰战役时只有4门参战,德军对它评价不高,认为它“浪费时间和人力,运输安排繁琐,性能和大炮尺寸不相符”。简单来说就是德军对火炮的射程仍不满足,认为投入的兵力资源和作战效果不成正比,要知道1941年服役的17厘米K18射程也有30千米,这门火炮战斗重量只有17.5吨,并且可以整体牵引行军,虽然射程和威力都要弱一点,但用起来可方便多了,德国在二战期间生产了338门K18,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莱茵金属公司也想改进火炮射程,设计师在炮弹和炮管上下功夫,先后开发了脱壳炮弹、预开槽炮弹、锥膛炮、滑膛炮,这些设计都没有超出实验阶段,它们在射程上并没有显著提升。K3并没有完全毁于战火,目前德国科布伦茨的国防科技博物馆内存有一门,状态还不错。
不如203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