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航空一次有趣的尝试,串联机翼装甲攻击机

丹书铁卷 2024-12-09 18:10:51

苏联航空界在上世纪30年代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强大国力允许设计师们放飞自我,于是非常规的飞机设计方案层出不穷。在30年代中期,苏联军队想要开发一种装甲攻击机,大家对这种新概念武器都没什么经验,军方希望在战斗机的基础上附加对地打击能力,不过设计师P. D. Grushina有自己的想法,他设计了一款串联机翼轻型高速攻击机,这就是Sh-Tandem,也被称为Sh-MAI、 MAI-3、MAI-Tandem。

第一架原型机在1937年12月完成,它是一架单座飞机,前主翼为低单翼,飞机没有常规垂尾,而是在机身尾部安装了另一副机翼,机翼面积大约是前翼的一半,前后机翼都有副翼,后翼也充当升降舵,发动机安装在机头内,以常规的牵引方式安装螺旋桨。该机作用应该是验证串联机翼的可行性,没有考虑武装和防护。

随后开发的第二架原型机则改成了双座武装版,该机为木制,采用硬壳式机身设计,蒙皮为胶合板制成,机翼上蒙皮厚度更薄,飞机空重2560千克,机长8.5米,前翼展11米,后翼展7米,没有常规垂尾影响了飞行稳定性,设计师尝试了5种垂尾方案,最终选择在后翼下方安装椭圆形的下垂尾。它的动力为一台M-87风冷行星发动机,最大功率930马力,驱动一副3叶螺旋桨。

该机安装5挺7.62毫米机枪,其中4挺安装在机翼内由飞行员控制,每挺枪备弹600发,还有一挺安装在机尾的封闭式MV-3炮塔内,备弹700发,因为没有垂尾的遮挡,炮塔内机枪有非常宽广的射界。飞机的炸弹挂载能力差了点,外部挂架最多挂载200千克炸弹。

飞机在测试中表现还不错,飞行员认为该机易于驾驶,它的海平面最大速度406千米/小时,在4250米高度最大速度488千米/小时。不过也发现不少问题,比如飞机的航向稳定性差、方向舵反应迟缓、前机翼结构强度不够、炮塔风阻较大等。照片显示有一架原型机在后机翼上方也安装了垂尾,以取得更好的方向控制力,它大概率是测试中对第二架原型机的修改,个别文章称它是第三架原型机,这可能是错误的。

至少就第二架原型机的测试情况来看项目发展比较顺利,飞机并没有遭遇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设计师打算在后续更换更强发动机,把飞机最大速度提升到600千米/小时,弹药挂载能力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只需要增加机翼面积改善升力就行。海军也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因为它的双翼设计带来不错的短距起降能力,正好可以担任大型水面舰艇的侦察机,稍微改一改就能弹射起飞、水上降落回收。

苏联空军在1939年制定了新的飞机工业发展草案,似乎把未来几年里飞机建造数量放在了第一位,这应该是为战争做生产准备,不幸的是Sh-Tandem项目在这时候被取消,让位给其他飞机研发项目。不过Sh-Tandem自身还是存在缺陷,空军原本希望获得一款装甲对地攻击机,可Sh-Tandem原型机上根本没有体现出来,如果给2名机组安装防护装甲,就意味着飞机重量会大幅增加,反过来不仅增加飞行负担,还会压缩本就可怜的武器携带能力,在不做重大修改的前提下似乎无法解决这组矛盾。

0 阅读:0

丹书铁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