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很多人和我说,我们的养老园区、医养机构怎么现在运营这么艰难,我说你等一等啊,一个1956年出生的老人他今年也就是70岁,在中国70岁的老太太就像我妈这样,他可不算老,她能去海外玩了,人家很健康,1966年生的人今年59岁才刚退休,他能去住养老院吗?”

来源:诊锁界
编辑:棂星
封面来源:人民网
2024年12月6日发布的《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指出,当前中国老龄化程度在全球属于中上水平,根据测算,2024年的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已达7万亿元,约占GDP的6%,且预计2035年增长至30万亿元,约占GDP的10%。
从2022年开始我国退休人口总数持续增加,2023年退休人数达到顶峰,约2600万人,之后会维持在2300万人、2200万人左右,然后逐步下降到1000万人左右。有数据显示2024 - 2026年退休人数分别为2400万、2450万、2460万 。
曾有财经媒体报道,2023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为3162元,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活力银发群体平均退休金达到4732元,家庭年收入达14.7万元 。但就目前医养行业的整体情况来看,“银发经济不赚钱”“医养机构难运营”,这类声音不绝于耳,已然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看法。笔者过往发过几篇文章探讨过此类问题如:《老人将增至4亿,医养模式正处于风口,但这条赛道好像并不好做?》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笔者的观点是:目前银发市场尚未完全成熟。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看似发展不佳,并非是市场没有潜力,而是因为这代有消费实力的老年人还不够 “老”。一财经报告研究表明,真正有较强消费实力和消费意愿的“老年”群体是 1960 - 1975 年出生的这代人,而非传统认为的 40 后、50 后,这代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婴儿潮人群,目前正大规模进入退休阶段,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划分标准来看,60-74 岁被定义为年轻老年人,是银发经济的主要目标客户 。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结论基于国家统计局2023年人口抽样调查及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消费数据测算——60-75岁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0后老人的3.2倍,健康消费支出占比高出47个百分点。调研样本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老龄化率高、消费力强的区域,结论在欠发达地区的适用性需进一步验证。
这一代的老年群体展现出与传统老人不同的消费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
1.经济层面,受益于经济高速发展期积累的财富,叠加稳定退休金及社保体系支撑,形成较强消费底气;
2.教育层面,较高文化素养推动其突破传统养老观念,更注重精神文化消费与终身学习;
3.消费意识层面,在社会转型中形成的品质化、个性化消费理念,促使其主动投资健康管理和兴趣发展;
4.家庭结构层面,小型化趋势释放了经济自主权,使其消费决策更聚焦自身需求。这种多维转变正重塑银发经济生态格局。
银发经济的本质是“活力经济”,强调“活力老人”的消费潜力,注重服务“未病阶段”和提升生活品质,比如个性化、体验式服务(如中医美容、康养旅游、智能健康管理),而非基础医疗。
过去主要聚焦于高龄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如医养服务、临终关怀),其支付能力有限且依赖政策补贴,服务成本高,利润空间低。加上目前政策与市场协同不足(长护险覆盖范围有限,医保支付门槛高)制约了失能老人市场的商业化运作。
我们似乎忽略了占主流的“低龄活力老人”需求,数据显示,中国60-75岁人群占老年人口近60%,他们更关注慢病管理、抗衰老、轻疗愈等服务。

从刀郎演唱会看中老年人的消费力和消费习惯
老年人在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领域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开始逐渐摒弃 “储蓄优先”,更注重生活品质和享受,愿意为兴趣、健康和品质生活买单,通过消费弥补过去的遗憾,追求个性化、悦己的消费体验,呈现出“补偿性消费”心理 。他们不再是传统观念中节俭的形象,在旅游、娱乐、健康养生、文化教育等领域消费意愿强烈,且爱扎堆消费,比如同学、老年闺蜜一起出游 。前段时间,一些以中老年受众为主的演唱会门票更是一票难求。
据报道,刀郎南京站演唱会观众中,60后、70后占50%,80后、90后占30%,95后、00后仅占20%不到。也就说现场80%的观众为50岁以上群体。

更有趣的是,刀郎演唱会现场,中老年观众购买专辑、纪念T恤的比例达47%,远超年轻群体(19%)。

图源:小红书
代际情感与消费行为——“帮父母抢票”现象。2024年12月的报道提到,年轻人代中老年父母抢票成为风潮,甚至被称为“尽孝硬通货”。这一现象既反映了中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也说明其实际购票行为可能通过子女代劳完成,间接强化了“观众以中老年为主”的认知。
图源:抖音“金融民工吉胖子”评论区(低龄老人消费力话题下评论)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微短剧用户中40 - 59岁占比37.3% ,60岁以上占比12.1%,占比近一半。他们消费意愿强烈,真付费、真充会员,如《闪婚老伴是豪门》上线后连续五天登顶第一,累计播放近6亿,抖音话题超25亿 。
所以,不是“不敢消费”,而是“敢消费”的这群中老年人,还未“足够老”,他们的消费需求也还不是以传统医疗为主。
数据显示,中国50岁以上网民规模达3.25亿,月均上网时长127小时,消费偏好从“节俭”转向追求品质。55岁以上观众演唱会复购率是年轻群体的1.8倍(数据来源:大麦网《2024演出市场年报》)老年人对“悦己类”消费的支付意愿增强,与“不舍得消费”的刻板印象形成反差。

从治病到“防病+悦己”
中老年群体在医疗保健支出持续增长,日常消费(如食品)与医养消费(如慢性病管理)占比最高,但精神消费(如旅游、兴趣课程)需求增速显著,高学历群体在精神消费上支出意愿更强。

图源:灼识咨询
医养消费的总体消费金额占比较高。根据调研,中老年消费结构中,医养消费占比27%,保健消费占比21%,精神消费占比24%。特别的是在保健板块中,子女是保健类消费的重要决策者。

图源:灼识咨询
⭐这三个领域,能驱动医疗行业在银发市场的机会吗?
⭐(1)中医+慢病管理
政策支持:国家要求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75%以上,推动中医馆与社区医疗融合。需求:资料显示,78%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约20%的老年人患有三种及以上慢性病。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为三大高发疾病。而中医在“治未病”和慢病调理中优势突出,超过一半的慢性病人群使用过中医药服务。除此之外社区老年人对中医服务的需求集中于 药膳调理(81.72%)、经络治疗(84.53%) 等实用项目。例如,山东一中医院将药膳纳入老年膳食管理,结合针灸、推拿等疗法,显著改善慢性病患者的亚健康状态。陕西山阳县推行“六病同防”策略,村级卫生室提供个性化药浴、足浴方,高血压控制率得到显著提升。消费潜力:调查显示,慢性病患者对中医服务的支付意愿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例如,农村老年人对慢病管理服务的年均支付意愿达25.19元,且更倾向于选择包含中医理疗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城市中高收入老年群体对药膳、体质辨识等高端服务的支付能力更强,部分社区中医诊所单次经络治疗收费可达200-500元。54-64岁人群滋补养生渗透率达29%,高于青年群体(19%),功能零食、心脑血管保养等细分赛道增速显著。“保持健康、预防未病”理念覆盖超90%中老年人,药食同源产品(如阿胶、枸杞)在一线城市需求旺盛。
⭐(2)中医美容:“文化自信”与“健康焦虑”
需求:中医美容消费群体正从传统的中青年向两端扩散。多家美容院数据显示,中老年群体已成为美容院消费主力,占比超过60%。45-60岁人群是中医美容的核心消费者,抗老需求占主导,尤其是女性占比超过1/3。该群体通常退休后拥有更多可支配时间和经济能力。深圳福田区某美容院负责人指出,不少60岁以上人群通过纹眉、祛斑等微整形项目参与美容消费。72%的45岁以上顾客认为“皮肤是内脏的镜子”,更愿接受中药面膜、艾灸等“治本”项目。消费驱动与潜力:中医美容的核心理念是“内外兼修”,强调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改善皮肤状态,而非单纯追求“即刻效果”,这一理念深度契合中老年人对健康的长期管理需求。头豹研究院报告显示,41岁及以上人群在医美复购率中占比突出(消费2次及以上占53.61%,5次及以上占17.02%),表明中老年群体对医美服务有持续需求。
图源:小红书
⭐(3)康养旅游:“游学养”模式与疗愈需求增加
需求:糖尿病调理基地、呼吸康复中心等短期康养度假项目在海南、云南等地兴起。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显示,我国康养旅游人数达6750万人次,老年旅居康养潜力巨大。报告显示,我国的温泉和矿泉康养、康养地产、体育运动、精神康养、水疗等康养行业规模已排名世界第二,康养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25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过11.5万亿元,我国有望在2035年前成为世界上最大康养经济体。旅游成为退休生活重要内容,受访老人平均每年进行 8 次国内旅游、1次出境旅游,每次旅行花费在数千元以上。其中,有75%的受访者表示近年来养老金有所增加老年人消费档次提升,有71%的受访者希望获得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产品和服务,消费标准从追求性价比转向追求品质和服务。
图源:小红书
消费特点和趋势:34.7%的中年人选择“游+学”模式(如中医研学营),33.2%偏好“游+学+养”综合体验(如黄山针灸+游览),注重情感互动与专业服务,对历史怀旧型产品(如古镇养生游)接受度高。老年旅游者的旅游信息来源,更多的是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的亲口推 荐 ,社会网络营销是老年康养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方式。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游客出游总花费为3197.8 亿元 ,占国内旅游收入5.73 万亿元的5.6%,已经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但从消费结构来看,老年旅游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和创造空间 ,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旅游要素和旅游产品较少 ,老年旅游业与老年文化、老年运动、医养康养等产业融合不足。(注:全文数据资料均来源于真实访谈及公开数据报告,文章观点仅根据数据与社会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测预判,仅供参考)
面临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基层医养发展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更好地做好医疗和养老的结合,是每个基层医疗人都需要考虑的方向。
2025年3月26-28日由诊锁界于成都举办的第六届诊博会—【2025基层医养与康复发展论坛】,将邀请业内大咖围绕医养、康复市场的趋势、创新项目及其实践案例进行分享,能够为行业提供更多实践经验和前瞻思考。
(详情下滑至“会议预告”扫二维码进入了解有关会议的更多信息~)

▼
更多银发经济话题,养老康复话题
欢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