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分级诊疗的推进以及慢性病管理需求的增加,许多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和部分专科医院,遭遇了流量下降、运营成本上升、服务模式单一等问题。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医疗机构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和转型方向。业内有人士预测,面对生存压力,预计将有60%以上的民营医院需要选择转型,开展医养结合的老年医院将是转型方向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我们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健康与养老需求不断增长。然而,传统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尤其是医疗保健方面。这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医养结合。
01
医疗机构的困境与转型需求
在当前的医疗市场环境下,许多医疗机构面临着流量下降的困境。一方面,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使得患者流向更加合理化,但同时也导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和专科医院的患者数量减少。
另一方面,慢性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但传统医疗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其长期管理和康复需求,导致患者流失。此外,运营成本的上升、医保控费的压力以及医疗服务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也给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运营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医疗机构急需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和转型方向。医养结合作为一种能够同时满足老龄人口健康与养老需求的产业模式,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拓展医养结合业务,医疗机构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还可以拓展服务范围,增加患者流量,提升运营效益。
02
养老市场对医疗机构的助力
养老市场的巨大潜力为医疗机构的转型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养老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对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的需求。然而,当前传统的养老模式在医疗保健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这为医疗机构切入养老市场提供了契机。
一方面,医疗机构可以利用自身在医疗技术、专业人才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支持,如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急救保障等。通过与养老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可以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患者流量,同时也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专业的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可以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例如,开设老年康复病房、建立医养结合机构、开展社区康复驿站等。通过这些创新模式,医疗机构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03
医养结合:医疗机构转型的破局之路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为医疗机构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近年来,政策也在加速释放红利,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扩至49个城市,覆盖人数达1.8亿人,医保支付向康复服务倾斜。这为医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医养结合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当前老年医学科覆盖率不足30%,老年护理人才短缺,医保政策方面,医养结合支付体系尚未成熟,医和养协同机制不顺畅,适老化改造不足,法律纠纷频发,地域间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如此,医养结合作为朝阳产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医疗机构在转型过程中,应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医养结合模式。例如,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培养专业护理人才;优化医保支付体系,探索多元化的支付模式;加强医养协同,建立顺畅的转诊机制;推进适老化改造,提升服务设施水平;加强法律保障,防范法律风险等。
04
医养结合的未来展望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引领下,医养结合产业正站在产业爆发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临界点。未来,医养康复必须突破“医疗+养老”的简单叠加,向全域化、智能化、生态化升级。医疗机构作为医养结合的核心力量,应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如社康+养老、中医+养老、社区康复驿站等,推动基层医养生态从“补短板”迈向“强体系”。
本次诊博会上,我们特邀了多位在医养结合行业经营多年的实战专家,他们将从不同维度与大家分享他们在医养结合领域的探索经验。这些经验将为医疗机构的转型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助力医疗机构在医养结合的道路上实现破局与发展。

◎论坛名称:2025中国诊博会——基层医养结合发展论坛
◎论坛主题:蓝海与破局
◎论坛时间:2025年3月27日 下午 蜀风厅3厅
◎参会群体:全国基层医疗从业者、诊所/门诊部/医院经营管理者(尤其是欲开展基层医养结合项目的机构);医疗投资、医疗产业、医护从业者、政府/协会领导等。














席位有限,参展可扫描下面二维码联系我们









▼
更多活动资讯
欢迎关注诊博会小程序

阅读原文
阅读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