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中的美丽温暖,超乎想象的清代手炉样式

雪樱漫幽情 2024-12-23 00:09:16

开篇引言

各位喜欢中国古代审美的读者,大家好哈,不好意思,由于小编工作太忙,迟迟一直未有更新,让大家久等了。

冬日寒意渐浓,大家现代式防寒保暖工具已经齐上身了吧?我们照顾好自己很重要。这一期,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古人捧在手掌中的美丽温暖:变化多姿的清代宫廷手炉样式。

手炉,古人冬天捧在手心中的取暖工具,相传最早出现在隋代,唐宋元为发展时期,器型多为方形和圆形,用来“熏衣炙火”。到了明代手炉正式从熏炉中分离出来,突出其暖手的功能,明清时期是手炉制作的鼎盛时期,造型多样,工艺精良,到了清代,手炉已是人人必备的流行大单品。

下面,就让我们尽情欣赏清代精美的手炉吧~

01“真金灿灿”

乾隆皇帝五十大寿,云南官员赠送给乾隆皇帝的寿礼。

02 “造型独特扁手炉”

03 流行千年的工艺暂花

暂花是使用一整套具有各种基本图形的暂子,通过锤击暂子,使金属表面呈现凹凸花纹图案的一项工艺,与镌刻和雕刻不同,在錾花过程中并无金属材料被削掉,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一直沿用至今。

04 “穿越千年的螭纹”

螭(chī)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种没有角的龙,相传是龙与虎的后代,头部形似虎首,所以也叫螭龙、螭虎,寓意着美好、吉祥、招财,也寓意男女的感情。螭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并在战国时期达到鼎盛,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05 古代的化学应用鎏金

鎏金工艺是一种将金与水银混合,形成金汞剂,涂抹在铜或银器表面,加热使水银蒸发,从而使金附着在器面上的技术。这种技术始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06 手炉中的自然风光

该手炉制作于清雍正时期,通高14厘米,长18.4厘米,宽12.9厘米。手炉呈不规则却十分对称的长圆形,提梁弯曲的形状与炉身的造型相协调。炉身四面开光,两两相对。开光内黑漆地,其上以金漆描绘不同的山水图景。画面布局疏朗,远山近石、亭台楼榭、草木飞鸟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宛如工笔画,风光旖旎的山水图虽浓缩于方寸之间,却透露出飘渺深远的意境。

07“吉祥中的龙凤”

该手炉制作于清乾隆时期,通梁高13.7厘米,口径15—9.6厘米。炉双圆相连形,上有提梁,内设铜盆,与铜丝编盖吻合。炉腹部两面对称开光,内为朱漆地,描金龙凤纹各一对。龙头及身部之金色深黄,背鳍及卷云纹金色较浅。凤头、身及翅尖金色较浅,而其轮廓及眼睛用深金色勾出,并以黑漆点睛。该手炉以龙凤为纹饰,红色漆为底衬,吉祥喜庆,具有浓重的皇家气息。

08 菊花,古人的最爱

描金,即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纹的做法,分一色描金、识文描金和彩金象描金等多种技法。我国描金漆工艺之运用始于战国时代,清代是描金漆器发展的辉煌时期,技法多样,工艺精绝。

09 “吉祥长寿”

掐丝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是传统工艺“燕京八绝”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吉祥等美好寓意,用在手炉的纹样中,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10 “连绵不断地生命力”

勾莲蝙蝠纹是中国传统纹饰中的一种,寓意着吉祥和祝福,其中“勾莲”代表着连绵不断的生命力和繁荣,“蝙蝠”则因为与“福”字谐音,成为了福气和好运的象征。

11“海棠花开”

12 “隐藏的彩兽”

画珐琅,也称为铜胎画珐琅,是一种与明代铜胎掐丝珐琅相比的工艺。它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佛朗德斯地区,并在16世纪通过广东传入中国。清朝康熙年间,画珐琅在北京和广东两地得到发展,成为皇家御用的艺术品;雍正时期,画珐琅生产逐渐兴盛,出现了许多新的釉色和图案;乾隆时期,画珐琅工艺达到了鼎盛,出现了大量精美的器物。此件画珐琅彩兽面纹手炉,就是乾隆时期的作品。

13“太平有象”

14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八卦纹是典型的瓷装饰图案之一,以八组各不相同的,由短线符号组成代表《周易》中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种图形,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易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明、清时期瓷器上装饰八卦纹的瓷器常与海水、云鹤为伍,组成海水八卦、云鹤八卦纹。

15“三阳开泰”

画珐琅开光鸟兽菱花形手炉,高17厘米 腹宽14.9厘米 腹长17.1厘米,铜胎镀金,通体四瓣菱花形,提梁弯折成菱花形线条,炉内置一铜炭盆。盖顶平,镂空成连续卐纹图案,盖侧饰折枝花卉纹。肩部饰花叶边饰,腹部设四个菱花形开光,内饰三羊开泰及花鸟图案,开光图案两两相对。开光外浅绿釉地,间饰折枝花卉纹、蝠纹和桃纹,寓福寿之意。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