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年的时候,徐州牧陶谦离世了。而就在这之后不久,刘备便得到了众人的推举,从而担任起了新的徐州州牧这一职务。
《三国演义》里,刘备接管徐州的情节无疑至关重要。陶谦对刘备颇为赏识,且刘备此前对抗曹操之举,使得徐州百姓知晓了他的仁义。如此一来,陶谦离世后,众人自然而然地拥护刘备,而刘备也迅速掌控住了徐州局势。
然而,上述这些剧情不过是演义小说中的情节罢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刘备属于那种空降而来的外来者,自身压根就没有什么根基。如此情况下,他若想将整个徐州掌控在手中,又谈何容易?
事实上,历史中真实的刘备在面对是否要接手徐州这一情况时,内心极为迟疑。他向来忧虑自身实力不足,深知若是冒冒失失就接管徐州,极有可能会为自己招来巨大的灾祸。
那么,在陶谦离世之后,于正史上刘备究竟经历了哪些事情呢?为何刘备明明知晓自身实力不足,却依旧接手了徐州呢?并且在刘备接任徐州牧之后,后续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呢?
可以从陶谦去世之前来讲述这个故事。
正史中的陶谦,其经历与《三国演义》里所描述的大体上并无显著差异。不过呢,那广为人知的“三让徐州”一事,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是不存在的。在陶谦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由于曹操的父亲途径徐州之际,不幸被乱军杀害,于是曹操为了替父报仇,便发起了对徐州的进攻。
当曹操来袭,陶谦压根无力应对,完全抵抗不住。于是之后,陶谦便恳请刘备率部进驻徐州,助自己抵御曹操。那时候的刘备,正处于毫无根基的状况,就仿佛是一个雇佣兵集团的首领。因而在接到陶谦的求救讯息后,刘备十分爽快地领兵开进了徐州。
接下来的情况是,刘备进入徐州,出手相助陶谦一同抵御曹操。与此同时,曹操那边后方出了状况,他的老巢被吕布给偷袭了。在这样的形势下,曹操没过多久便选择撤兵离去,如此一来,徐州也就暂时摆脱了危机,转危为安啦。
然而,这场战争终究让陶谦心力交瘁。差不多在曹操撤兵的同一时刻,陶谦便身患重病,没过多久便与世长辞了。在弥留之际,面对该如何处置徐州这一摊子事儿,陶谦着实犯了难。
乱世初起之时,陶谦历经艰辛方才打下颇为可观的一份家业,想来他也曾动过把徐州传给自家儿子的念头。可关键在于,陶谦的两个儿子陶商与陶应,一直都未曾踏入仕途。并且就他们的才能以及在众人中的声望而言,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接管整个徐州之地。
当处于这样的情形时,要是陶谦冒冒失失地就把整个徐州完整地交到他那两个儿子手上,底下的人必定会起来反叛。如此这般的话,对陶谦离世之后的陶家而言,可就不是什么好事,反而是灾祸了呢。
因此,当处于危难时刻,且已是临终之际的陶谦,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便是把徐州交到了刘备的手中。
诚然,陶谦究竟是否着实看好刘备,是不是真在临终之际把徐州托付给了刘备,此事于后世争议颇大。不少后人觉得,陶谦临死前压根就未曾留下明晰的遗言。不过是彼时徐州的别驾糜竺,谎称陶谦留下这般话语,目的在于增添刘备接手徐州的正当性罢了。
不管怎样,到最后陶谦还是离世了。而就在这时,关于徐州谁来接任的这一问题,就这么摆在了所有人的跟前,亟待去解决。
实际上,在当时最先需要直面这个问题的,并非是刘备本人,而是徐州当地的那些本土豪强。
彼时的徐州,正处于战争的笼罩之下。战争的阴影如同浓重的阴霾,紧紧地笼罩着这片土地,使其面临着诸多艰难与挑战,形势严峻且复杂,而这便是那时徐州所不得不面对的状况。
但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清楚,以前陶谦会邀请刘备进入徐州,其最主要的缘由是那时陶谦正与曹操处于交战状态。在东汉末年那个时期,几大割据势力彼此之间展开战争,这其实算不上是什么罕见之事。然而陶谦跟曹操所进行的这场战争,却有着格外特殊之处。
曹操存在大规模屠城的行为。例如在一些战役之后,曹操所率军队会对城池展开极为残酷的屠戮之举,致使众多无辜百姓丧生,其这种大规模屠城的行径是客观存在且无法被忽视的史实。
曹操屠城一事,若细细剖析,其缘由颇多,且争议颇大。不过在诸多因素当中,有一点极为关键。彼时曹操刚拥有地盘没多久,可其麾下的人口数量极为庞大,如此一来,粮食便出现了严重短缺的状况,这便是重要原因之一。
就好比在刘备尚未被邀请过来的那个时候,曹操此前与陶谦展开了一场战事,而最后曹操之所以选择退兵,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军中的粮草已经供应不足了。
后来曹操进入徐州之后,展开大规模屠杀,其中粮草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彼时曹操手下粮食极度匮乏,若冒然接手徐州大片地域,可粮食短缺情况严峻。如此一来,曹操所据地盘之内,势必会爆发大规模内乱,那样的话,曹操肯定会以失败告终。
因此,在曹操攻入徐州之后,特别是在彭城这个地方,展开了大规模的屠城之举。这些屠城行为,使得曹操所治理区域的人口数量大幅降低,并且也让粮草的消耗速度随之减缓下来。
然而这便表明,曹操若要供养自己旗下的那帮人,那就非得在徐州展开大规模的抢粮行动不可。最理想的状况就是,把粮食以及地盘都抢夺到手,至于当地的人则可以不要。
如此一来,徐州当地的那些本土豪强可就倒霉了。当下这种情形,即便他们有心向曹操投降,也绝无被拉拢的可能。要知道,一旦他们选择投降,曹操必定会收缴他们的粮食与土地,根本不会为了把他们拉拢过来,就给予他们更多的益处呢。
投降带来的坏处明显要比好处多得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谁会去选择投降呢?
在陶谦临终之际,徐州未来的走向无疑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而对此最为上心的,正是徐州当地的那些本土豪强。要知道,倘若徐州出现大规模投降的情况,那他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产,极有可能会被曹操一股脑儿全部抢走呢。如此一来,他们也别无他法,唯有另外寻觅一人,来担当徐州的新主人啦。
沿着这样的思路继续思考的话,他们又能够去寻找谁呢?
其一,陶谦的两个儿子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在当时,他们既缺乏足够的威望,自身能力也有所欠缺,根本没办法引领徐州走出困境。其二,推选陶谦的旧部同样不可行。要知道在陶谦在世时,其麾下主要分为旧部和本土派这两大阵营,而这两派的利益常常是相互冲突的。
要是任由这些陶谦的旧部掌控徐州的话,那么接下来,徐州当地的本土豪强肯定是要遭受灾祸的,这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情况。
再者,便是寻求外援来投靠了。在那时的徐州,能够选择去投靠的外援,基本上也就只有两个方向。其一是袁绍一方的阵营,其二则是公孙瓒那方的阵营。要知道,当时整个黄河以北的华北大地,差不多就是这两大集团在相互争雄称霸呢。至于其他相对弱些的势力,像曹操、刘备之类的,在这个时候实际上都算是这两大集团的附属势力。
选袁绍集团肯定不行,要知道曹操本就属于袁绍集团呢。要是投靠过去,之后徐州大概率会被曹操接管,那徐州本土的豪强依旧难逃一死。再看公孙瓒集团,乍一看好像能行,可公孙瓒的核心地盘是在冀州,离徐州挺远的,就这么直接去投靠,感觉也不怎么靠谱呢。
就徐州本土豪强而言,想要自行推举出一个代言人,进而直接割据徐州,可事实上呢,在当时的徐州集团内部,压根儿就不存在这样能担此“大任”的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便成为了众人最为理想的选择对象。对于大家而言,此时刘备无疑是那个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了,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他已然是大家心目中最佳的选择了呢。
彼时的刘备,从名义来讲,算是归属公孙瓒一方的。不过呢,他又有着相对的自主性,并不会直接就受到公孙瓒的管控。最为要紧的是,刘备自身颇具战斗力,手底下也有着一万多的兵力,只是他却未曾拥有属于自己的地盘。
对于徐州本土豪强而言,选择刘备无疑是最为妥当的。这仿若给自己寻得了一位合适的保镖。刘备虽手握军队,可粮草及补给来源却匮乏。而徐州本土豪强恰好能提供这些物资,且可借此与刘备展开一番博弈。
这样的话,要是能把刘备推举成为徐州的主人,让他去抵御曹操的攻势,那徐州集团自然而然就能够处于安全的境地了。
在想明白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后,徐州集团便着手展开行动了。彼时在徐州集团内部,挑头的乃是大富商糜竺。此前,陶谦曾征辟他,并任命其担任徐州别驾一职。
在这里,咱们得来讲讲糜竺这个人。他除了有着后来“刘备小舅子”这样一个身份之外,最为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相当有钱呐!
糜竺所拥有的“有钱”程度,和常人所理解的有钱可大不相同,他那是超级有钱的级别!在《三国志》里有记载呢,糜竺他家当时的资产竟然超过了一亿,而且单是家中所养的各类仆人、门客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一万人啦。
在东汉末年,资产过亿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明。当年汉桓帝成功扳倒了大权臣梁冀后,把梁冀家中全部的田产、房屋还有各类贵重物品,都进行变卖处理,最终总计获得了三十多亿的钱财。
就在这一年,汉桓帝凭借着这笔钱,径直减免了天下一半的赋税!
如此计算一番的话,东汉全国一年所征收的赋税,竟然只需要六十个糜竺的家产便能够与之相当啦!
要是按照现今的货币以及税收额度来进行换算的话,糜竺所拥有的家产,差不多能达到三千亿的规模呢……
那么我们现在试着换位思考一番,如此一来,是不是就能够明白糜竺所做的选择了呢?
我已然坐拥亿万身家啦!即便向你曹操投降,难道你还能给予我更多钱财不成?况且都到了这般地步,再多的钱又有何意义?与其将家产拱手交出而归顺他人,还不如自行去投资扶持一人,就此开启逐鹿天下的征程呢。没准儿这样不仅能保住自家的财产,还可让自己再进一步呢。
就这样,在糜竺的引领下,诸多徐州本土派的豪强纷纷找上刘备,盼着他能接管徐州。彼时糜竺所讲的缘由是“陶谦临终前的遗愿”。不过呢,对于陶谦在离世之前究竟是否真说过这番话,后世着实存在着极大的争议。
与此同时,徐州本土派的另一位代表陈登也站出来发表看法了。此前,陈登在徐州出任典农校尉一职,这一职位差不多就等同于徐州的“农业大总管”。就在这个时候,陈登讲道:“如今汉室衰微,天下动荡不安,想要建立功勋、成就大事,就在当下了。那个州十分富庶,拥有百万人口,打算委屈使君您来掌管州中事务呢。”
在徐州本土派发出这般满含诚意的邀请过后,彼时的刘备又有着怎样的反应呢?
彼时的刘备,内心可谓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他着实欣喜,因着一个极为难得的契机摆在眼前,借此他有望一下子掌控广阔的徐州。可另一方面,他又忧心忡忡,毕竟刘备对自身实力心知肚明,深知仅凭手下那一万多人马,想要掌控徐州绝非易事,更难以与曹操相抗衡。
要是没有能力与曹操相对抗,就冒冒失失地去接管徐州,那最终只会给自己惹来麻烦与灾祸。
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刘备便主动提出了另外一位人选。那就是袁公路,他此刻就在寿春。袁公路所在的袁家可是四世里出了五位三公级别的人物,其威望极高,四海之内的人都对其有所归附。刘备觉得可以把州交给他来掌管。
在徐州周边那时,除了袁绍、公孙瓒这两大强势势力外,其实还有一人具备接管徐州的条件,这人便是袁术。相较袁绍与公孙瓒而言,袁术所处位置距徐州更近,并且其自身拥有的实力也是更为强劲的。
很明显,徐州本土的那些豪强对袁术是没什么好感的。为啥呢?主要是袁术这人的名声着实不怎么样。回溯到四年前,天下刚开始大乱那会儿,袁术刚占据南阳郡,就干出了抄掠南阳来组建军队的事。要是真让袁术接手徐州,恐怕又得重现当年南阳郡那样的糟糕局面。
就在此刻,陈登站了出来,代众人发声道:“那袁术骄横自傲,实非能平定乱世、治理天下之主。如今我们愿为使君您召集步骑十万之众,如此一来,往高处说,您可辅佐君主、救济百姓,成就春秋五霸般的大业;往低处讲,也能够割据一方、守卫疆土,让功绩彪炳史册。要是使君您不答应此事,那我陈登也不敢依从您了。”
与此同时,徐州方面极为关键的外援——北海相孔融,在这个当口也站出来发表了看法:那袁公路哪里算得上是忧国忘家之人?他不过就是冢中枯骨罢了,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就当下的局势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上天赐予的机会若不抓住,日后必将后悔不迭。
后世之人一提到孔融,往往就会联想到让梨这件事。可实际上在当时,孔融所管辖的可是整个北海郡呢,在青州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并且,早在陶谦离世之前,孔融就已经和陶谦携手合作过了,他俩也算得上是盟友关系啦。
在陈登作为代表发言之后,刘备了解到青州豪强有意出钱又出力给予支持。而恰在此时,孔融也明确表态,愿意充当外援。如此情形下,刘备这才最终点头应允,正式接手管理徐州,由此正式出任徐州州牧一职。
徐州被刘备接管,其大致的过程便是如此。
事实上,在真实的历史情境当中,刘备得以接管徐州,关键之处压根就不在于陶谦是不是真的进行了“三让徐州”这一行为。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徐州当地的那些本土豪强,他们究竟是否会真心实意地去支持刘备,这才是重点所在。
在那时的具体情形当中,跟其余的人比起来,刘备显然是更能获得徐州本土派认同的。起码,要是让刘备来接手管理徐州的话,众人都不必担忧自家的财产会被刘备给强行夺走。
最终,大家一致推举刘备,使其顺利成为了新的徐州之主。而恰恰就是从这时候起,后续一连串的事情便由此被引发出来了。
这就是刘备不敢接荆州的原因,本土豪强都是土皇帝,曹操在兖州都差点被本土豪强搞翻车,曹丕都得向这些人妥协。荆州的蔡氏掌握大权刘备前手接荆州没出门就被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