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看兵法,跟着教科书学军事,到底有没有用?其实准确地说,有用。大部分经典战例的胜利方法,似乎都可以从《孙子兵法》等教科书中,找到原型示范。
仔细观察我军最顶尖的将才,我们会发现十大元帅有8人是军事科班毕业,十大大将居然有6人也是军事科班毕业。要知道,在将星闪耀的我军,他们20位几乎代表我军在军事领域的最高指挥水平,而他们中占较大比例的人数都是军事科班出身,这已经说明成为顶尖名将,学习兵法,掌握军事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如果深入研究名将打仗的特点,我们又会发现,他们的打仗方式虽然有着教科书的原型操作,却又有所不同。尤其是粟裕,他突破了教科书的限制,用兵天马行空,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他打仗的最大特点是一兵多用,敌人完全想不到他会这么用兵,居然敢这么用兵。
《孙子兵法》提到:“故用兵之法,十而围之,五而攻之。”,这句话意思是指,如果我方是敌人的十倍则包围他,我方是敌人的五倍就进攻他。这一段话说得很对,毛主席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就来源于此,毛泽东多次强调:最好是五个打一个。
粟裕确实也很好地遵循了孙子兵法的教科书规定,也执行了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的战术,但他实现的方法却有着自己的创新方式。
其中“攻黄桥救邵伯”的战法,充分调动敌人,歼敌于运动中,就是粟裕“一兵多用”最好的案例。
粟裕当时手底下只有十五个团,围住敌人五个团,兵力三比一,按照教科书战术,没有五比一,是不太好打的。
但粟裕是个天才,他突破了教科书的限制,他先以我方五个团看住敌人三个团,然后以十个团围歼敌人两个团,等到两个团灭了以后,再以全部十五个团消灭敌人另外三个团,可以说,粟裕的天才战法,真的是“一兵多用”,每一次都是五比一的绝对优势胜,十五个团灭敌五个团,本来是三比一,却叫粟裕用成了五比一,这种超出正常人思维的打法,谁能想到?谁又敢去想?
如果按照教科书打法,“五而攻之”,粟裕只有十五个团,敌人有五个团,这个仗不用打了。但粟裕的神奇之处也在于此,我既要打,又要符合教科书的规范作业,三比一的兵力,在粟裕的运用下,就变成五比一。
因此,毛主席也非常欣赏粟裕,认为粟裕对于打仗的理解接近于他,多次高度评价粟裕的经验,将粟裕的战果向全军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