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为何被逼死?不是隆美尔有罪,而是希特勒再也容不下他了

生远谈历史 2025-04-15 02:54:26

“沙漠之狐”隆美尔。

他被希特勒一手提拔,予以重任,战功无数,甚至获得对方亲自颁发的 “骑士十字勋章”,后面更是一度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但这位元帅,晚景却非常凄凉。

别看他死后希特勒还专门为他举办了国葬,但事实上,真正让隆美尔走上死亡之路的人,就是希特勒。

这二人之间究竟有什么纠葛,希特勒又为何非要逼死隆美尔?

初入军营

隆美尔可以说是天生的军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早在一战期间,隆美尔就因为卓越的表现获得了四枚军功章,要知道1891年出生的隆美尔,在一战时才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

到了1918年,不满三十岁的隆美尔就成了集团军的参谋,由此可知,隆美尔的确非常适合从军,至少,在军队里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

1918年一战结束的时候,德国战败投降,这件事对于隆美尔的军旅生涯算得上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因为在此之前,表现出色的他已经担任集团军的参谋,要知道,参谋是能够直接与集团军的司令这一级别的人物直接交流的。

如果,一战不是德国战败,或许借助这个跳板,隆美尔就已经起飞了。

但遗憾的是,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战败的德国,很多高级将领自然也会在一战结束后遭到清算。

所以,在隆美尔在一战结束之后不久就被调去步兵团,担任连指挥官,到了1919年才正式被任命为连长。

从1919年一直到1929年,整整10年的时间,虽然隆美尔被调动过几次,但这10年的时间,几乎没有任何升迁,大多数时候都只是一个连长的角色。

如果是普通人,连续10年原地踏步,可能也就选择离开军队,去谋取其他的营生了。

但是隆美尔却一直坚持着,直到1933年,在这一年,他晋升了陆军少校,并担任营长。

也就是说,整整14年的时间里,隆美尔仅仅有过两次小小的晋升,想想看,整个德国有多少营一级别的单位,这个时候的隆美尔实在是算不得出色。

开挂时刻

真正让隆美尔的人生开始转向高速起飞的时刻,其实出现在1934年。

因为这一年,他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贵人,这个人就是臭名昭著的希特勒。

希特勒在1933年成为德国的总理,从而开启了他对德国的统治。

尽管在1934年的时候,他的权力还远未达到巅峰,但此时,扩张的獠牙已经伸出。

常言道,“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当隆美尔在这一年见到希特勒的时候,真的是时来运转,再加上天降贵人戈培尔的推荐。

随后的1936年,隆美尔成为希特勒警卫部队的指挥官。

别看这个警卫部队的级别不高,规模没有多大,但这个岗位天然的接近的是希特勒,只有希特勒最信任的人,才能够在安稳的坐在这个位置上。

由此可知,隆美尔在这一刻起,已经逐渐的开始介入希特勒的核心圈子了。

而隆美尔在军队里沉浮数十年,到了这个时候,他也变得更加善于抓住机会。

他知道,虽然自己已经非常贴近希特勒的核心团队,但如果没有一些能拿得出手的东西,还是很难真正跻身核心。

因此,在1937年,隆美尔把自己写的《步兵进攻》这本书给出版了。

这部书是隆美尔几十年的从军生涯的总结性质的一部书。

书里详细的记录了一战以来的若干经典战术以及分析,而且还用了不小的篇幅讲述一个人从啥也不懂,成长为一代名将的心路历程。

最关键的是这部书非常契合的写了几个大篇章,强调进攻,强调指挥官要身先士卒,强调战争要出其不意和迅速突破。

这几点,完全突破了原有的阵地战的思维惯性,而带来了一个狂热的和更加具有侵略性的战术思想。

这部书既是一本记述战术思维的教科书,也体现了隆美尔的指挥特点,要知道,当时的希特勒一直在寻求扩张,而这本书中的战术思维,实在是太对希特勒的胃口了。

有了希特勒的钦点,隆美尔的人生就像是开了加速器一样,1938年还担任了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

原本他十数年不曾晋升一次,到了1939年之后,每一年都在有若干次的晋升,更为关键的是,隆美尔的岗位越来越重要。

例如在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的时候,隆美尔的角色还不是指挥军队打仗,而仅仅只是负责希特勒的警戒工作。

但是到了1940年的时候,他就开始担任闪击法国的先锋的角色。

开始指挥第7装甲师独当一面,负责突破马斯河向瑟堡发展攻势的任务。

而此前就说过,隆美尔是一个极其善于抓机会的人,在对法作战的过程中,隆美尔不但表现的非常英勇,事事身先士卒,关键的是,隆美尔的战绩实在是太好了。

六天推进350多公里,缴获物资、俘虏士兵无数。

第 7 装甲师凭借此战,还得到了一个“魔鬼之师”的称号。

更为关键的是,隆美尔在法国作战的过程中,完美的践行了他在《步兵进攻》这部书中反复提到的出其不意和进攻迅速的思想。

盛极而衰

后来,人们对隆美尔最熟悉的莫过于他在北非地区的战绩,在利比亚,隆美尔的战绩十分辉煌,原本在非洲,德军面对英军是很吃亏的,一度陷入到被动的局面。

这让希特勒非常头疼,因此在1941年,隆美尔空降利比亚,成为非洲军总司令。

隆美尔不来则已,到了非洲之后,立刻就扭转了战局。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非洲军在隆美尔的带领下越打越厉害,原本占据上风的英军可谓节节败退,到了1942年初的时候,英军已经基本退出了利比亚,不得不退守埃及。

实话说,如果战局继续维持这个格局,那么北非可能会完全陷入隆美尔之手,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隆美尔获得了“沙漠之狐”的称号。

不过,到了1942年的时候,局势已经不是隆美尔一个人,能够凭借战术来决定胜负手的了。

因为当时,纳粹德国的局面已经开始逆转,当时,在苏德战场,德国已经开始处于下风了,在进攻莫斯科失败之后,德军就开始陷入被动。

因为苏德战场的失利,让整个德国对外扩张的步伐陷入了停滞,想想看,主战场欧洲都遭遇了阻击,远在非洲的隆美尔自然就更加艰难。

当时,一个很重要的情况是,德军的非洲方面军开始面临补给不足的问题。

这使得隆美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但先是输给了法国的柯尼格将军,随后又在11月在阿拉曼输给了蒙哥马利。

自此以后,北非的战局开始收缩。

眼看着苏联战场越打越被动,北非战场也开始收缩,这个时候,隆美尔已经意识到属于德国的高光时刻结束了,战争持续下去的结果是注定的,那就是失败。

这让隆美尔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失败对于隆美尔来讲,并不是不可接受的,毕竟一战的战败国就是德国,但隆美尔却不想看着自己的战友在炮火中丢掉性命。

因此隆美尔开始想要把非洲军撤回德国,但是这个做法,让希特勒大发雷霆,此时,希特勒已经对隆美尔大为不满。

希特勒万万没想到,隆美尔竟然是最先在心底里后退的那一个。

虽然此后,隆美尔依旧担任重要职位,但很显然,隆美尔已经无法得到希特勒完全的信任了。

而两个人隔阂的爆发点,是隆美尔向希特勒建议投降。

为什么隆美尔会提出这个建议?

是因为隆美尔已经预料到了当时的德国,赢下这场战争已经毫无胜算。

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对他也是有知遇之恩的,因此,他不想看到希特勒因为负隅顽抗而最终身败名裂。

但是很显然,隆美尔的恻隐之心,根本不会让希特勒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反而让希特勒对隆美尔更加不满。

毕竟,隆美尔在军中威望甚高,这样一个天天劝自己投降的人,希特勒自然而然的觉得要么隆美尔已经丧失斗志,是个懦夫。

要么就是隆美尔已经投降,随时有可能反戈一击。

而隆美尔的投降主义倾向在被更多人知晓的同时,德国国内一些反对希特勒的势力就开始利用隆美尔的这种情绪。

其中一些组织甚至开始接触隆美尔,想要拉拢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刺杀希特勒,避免德国彻底走向不归路。

隆美尔并不赞同这些反对派的做法,可终究还是被这些人拖下了水,当然后刺杀也是没有成功。

希特勒对于当时的隆美尔,其一是不满意他的投降主义倾向,其二是摸不住隆美尔真实的想法,对于这样一位功高震主的高级将领,希特勒自然是防人之心不可无。

第三便是导火索,卷入刺杀事件这场政治风波,他的存在已经被希特勒视为威胁。

所以,隆美尔的死已经是注定的了。

很快,希特勒就派人控制了隆美尔,他给了隆美尔两条路,其一是上军事法庭,接受审判,其二是自杀,到时候希特勒会给他举办国葬,安顿家人。

隆美尔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以毒药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事实上,隆美尔的结局,是因为隆美尔无法与希特勒保持一致,不管隆美尔是否有反叛之心,这对于希特勒而言都是威胁,完全是死局。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