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国从埃及秘密运回一架米格23,是怎么躲过苏联监视的?

生远谈历史 2025-04-10 12:58:37

1978年的时候,我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仍旧处于低谷状态。

虽然,我国与苏联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但当时在国际上却势同水火,两国之间不但互相之间没啥往来,更是多次兵戎相见。

在这个情况下,我国在埃及得到了一架苏联产的米格23战斗机。

众所周知,这是苏联产的极其先进的战机,但是很明显,如果这个消息被苏联知道,毫无疑问又是一场冲突。

因此,我国只能想方设法避开苏联的监视,可是这么大一架飞机要跨越万里从非洲运回中国,还不被苏联发现,谈何容易。

当时我国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一壮举的呢?

冷战中的中苏关系,丝毫不比中美关系好到哪里去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建立之后,中美关系就一直处于敌对关系之中。

尤其是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败给中国,使得美国第一次在海外战争的停战书上被迫签字,这对美国来说,可谓奇耻大辱。

而很多人都觉得,中美关系不好,既有战争的原因,更多的是来自意识形态的区别,导致的两国之间势同水火。

那么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苏关系应该非常好才对。

但其实,熟悉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后来中苏关系的紧张程度,可一点也不比中美关系轻松。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一直到五十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还是很不错的。

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苏联对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援助。

当时有很多的苏联专家来到中国,支援新中国搞建设,很多大型的工厂,技术都是从苏联直接带来的。

比如我国北方的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包头,时至今日,在市区里还保留着很多的苏式建筑。

为什么在包头会有大量的苏式建筑遗留呢?

就是因为当时苏联专家来到中国之后,帮助咱们做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说,最开始,中苏关系确实经历过蜜月期。

但到了五十年代末期开始,苏联就展现出真正的意图。

原来,苏联对我国的援助可不是什么无偿援助,而是希望咱们中国像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一样,加入苏联;

再不济,也要像东欧国家那样,主动成为苏联的附属国,时刻听命于苏联。

而且,当时,苏联还保留了很多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就掌握的在东北地区的特权。

可以说,苏联完全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主子看待,而希望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属,附庸。

苏联这样的想法,怎么可能被我国所认可,因此,中苏之间的关系迅速跌入冰点,两国的关系也陷入到低谷之中。

尤其是到了70年代,我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开始缓和,乒乓外交,中美之间逐渐开始破冰。

从一些非常态化的外交关系的建立,一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整个70年代,是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之间关系常态化的10年。

这让苏联倍感紧张,毕竟当时还是处于冷战的大背景下,苏联对美国本就处处留心,如果中美之间关系正常化,苏联就开始担忧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权益是否会受到威胁。

苏联开始在远东地区加强军备,又通过支持越南,给我国的南方地区施压。

可以说,当时的中苏关系,已经恶化到几乎要兵戎相见的地步。

当时的局势,对我国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挑战,毕竟,我国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在科学技术方面和综合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说到底,当时我国的总体实力想要与苏联相提并论,还是远远不够的。

毕竟苏联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不但综合国力远远超过我国,技术水平更是我国短期内无法企及的。

因此,对于当时中苏之间的恶劣关系,我国也是压力巨大。

万一真的打起来,变数实在太多,虽然我国不畏惧战争,但毕竟当时我国刚刚有所起色的国家,是不愿意经历这样的事情的。

在70年代,我国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来给自己赢取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加强科技,提升实力,这才是自保的根本。

当时,我国也拥有的核武器,两弹一星咱也是有了的,从绝对实力上说,是有了能够威慑苏美的能力。

但毕竟核战争不会轻易发动,如果真的有冲突,更大概率还是常规武器为主导的常规作战。

但在常规武器方面,尤其是空军实力上,我国是存在明显的短板的。

因此,我国迫切的希望能够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研发,两条路来提升空军的实力。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积极的从海外引进技术和成品,1970年,埃及的萨达特总统上台之后,开始了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目的是拜托对苏联的依赖。

正因为埃及摆脱苏联依赖的政策非常对西方国家的胃口,70年代,埃及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量援助,使得埃及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得到了飞跃式发展。

到了70年代中后期,埃及的主力武器已经由全苏式,逐步摆脱苏式武器,来源更加多元化。

正因为埃及不再全部依赖苏式武器,这让我国找到了机会,埃及替换下来的大量苏式装备,对于当时的我国来说,那可是宝贝。

如果能够得到这些武器,拉回国内进行研发仿制和转化,那可是能大大节约我军研发的成本和时间。

因此,我国开始了与埃及之间的多轮谈判,最终,我们从埃及的手中得到了苏联产的米格23战斗机。

这块战斗机在当时已经实现了超音速,而且,从飞机的材料,设计层面,也是我国当时技术远远达不到的。

如果能够得到这架米格23,我国的技术飞跃就有了很大的助力。

可是,想要获得这架飞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来,埃及的米格23那是妥妥的苏联援助的装备,按理说,埃及自己用没问题,但要是随便送人,那可就犯了苏联的忌讳,就算埃及想要摆脱对苏联的依赖,也不可能真的当众撕破脸。

二来,苏联与中国关系紧张,苏联自然也不希望中国得到这架飞机,毕竟,技术泄露,对于苏联来说等同于损失。

如何运回飞机,就成了一件挺头疼的事,毕竟,我国并不想真的激化中苏矛盾。

为了能够顺利运回飞机,当时,我国派出了一支科研团队前往埃及,这支团队的领队,就是大名鼎鼎的航空领域的专家顾诵芬。

不过,这些专家去埃及,可不能堂而皇之的去,毕竟这么多顶尖的专家学者集体去了埃及,不引人注目才怪。

为了不引发苏联人的关注,他们全部使用化名出境,不但伪造了身份,还都是以游客的身份入境埃及,并且,做戏做全套,这些人干脆分批次离境。

因此,当他们到达埃及的时候,真的就没有人注意到他们。

并且,在埃及的工作,也还得保持演戏的状态,白天他们不得不装作游客去参观金字塔,参观狮身人面像,到了晚上,才去开展真正的工作。

而为了避免资料的泄露,他们甚至还使用密码的形式记录技术参数。

在埃及的不长的时间里,顾诵芬带领技术团队迅速的完成了测绘,技术参数的记录,系统构造的分析等一系列高难度的工作。

并且,为了最大的限度的获取数据,他们还对飞机的各个部分进行了大量的拍摄。

虽然这些工作的难度高,任务重,但这些事还不是此次出访埃及的重点,毕竟,他们这次的最终目的是把飞机运回国。

很显然,一整架飞机运走,实在太引人注目了。

想要顺利的运走飞机,只有拆解飞机,一部分一部分的运输。

所以,中方的技术专家,就把米格23拆解成一块一块的,还把这些部件伪装成废料,夹在不同的货品中运回中国。

等到飞机顺利运回国之后,顾诵芬的团队拍摄的照片,以及做的技术分析,参数记录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正是有了这些基础资料,我们才能顺利的把拆解成成千上万的零件的飞机重新组装,恢复原样。

而我国神不知鬼不觉的运回了一架米格23之后,也给我国的飞机制造技术提供了很多的革命性成果。

比如自动飞行,精确推力管理,创新性的材料,结构工艺,都是此前我国技术团队完全没接触过的。

不得不说,这样一个特殊的行动,既要兼顾国际关系,还要保证技术获取,其难度和压力真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

当年的技术专家,能够顶住如此巨大的压力,完美的完成任务,实在是令人钦佩,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奉献,才有了现在的富国强兵。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