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沈眉庄:凭借长相深得雍正宠爱

侯雨昕来了 2025-02-24 17:27:50

作为一部十多年前的电视剧,《甄嬛传》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黯淡无光,相反,其中的一些细节却让观众回味无穷。

2025年初,当《甄嬛传》一众主演再度亮相时,又把大家拉回到了那段后宫尔虞我诈的记忆里。

尤其是当沈眉庄的扮演者斓曦,与温太医的扮演者张晓龙出场时,大家所惦念的“白月光”又回来了。

《甄嬛传》里的沈眉庄人淡如菊,却又敢爱敢恨,她与温实初的结局颇为惋惜。可在真实历史中,这份凄美的爱情是不存在的。

据史料记载,大清宫里的规矩极严格,即使是郡王也很难入宫,这段婚外情发生的概率不大,故事如果换到开明的唐朝,倒是很有可能。

沈眉庄的原型,就出自历史上雍正的谦妃,也是六阿哥弘瞻的生母。

关于其出生年月,史书上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说是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还有一种说法是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谦妃本姓刘佳氏,出自内务府上三旗包衣,雍正登基时进行的一次秀女大选中,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作为官女子进入宫中,并在之后被雍正收为后宫主位。

与电视剧里的情节差不太多,谦妃刘佳氏入宫后,凭借其清新可人的长相,一度得到雍正皇帝的宠爱。

但又不同于电视剧里的沈眉庄遭到雍正的“抛弃”,并与温太医产生私情,现实中的谦妃可是一直陪伴在雍正身边。

所以她在入宫的第二年,先后被封为常在和贵人。

公元1730年,雍正的十三弟胤祥病逝,他是皇帝最宠爱的弟弟,雍正为此生了一场大病,迟迟未见好转,太医们束手无策,宫里当时甚至开始准备雍正帝的后事。

但神奇的是,雍正休养了几个月病情又好转起来。古人认为“精泄伤身”,为固本培元,太医让皇帝禁欲一年。1731年,解禁后的雍正帝马上就宣召谦妃。

1733年,刘贵人为56岁的雍正生下了六阿哥弘瞻。

六阿哥的出身与结局和《甄嬛传》里又有很大出入,剧中的六阿哥弘瞻是甄嬛所生,可在真实的历史上,弘瞻是眉庄的儿子。

六阿哥弘瞻出生后,他得到了雍正皇帝最为特殊的宠爱。但好景不长,1735年,在谦妃生下弘瞻两年后,雍正病重。

长期服用丹药且不注重保养身体的雍正,很快于当年八月驾崩。等到四阿哥弘历(乾隆)登基后,果亲王允礼去世,弘瞻被皇帝过继给果亲王一脉,承袭了他的封爵。

从乾隆皇帝此举不难看出,他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谦妃是特别尊敬的,也十分宠爱弘瞻这个幼弟,不然就不会把他过继给果亲王。

乾隆帝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这对孤儿寡母在后宫里有了倚仗,不会被人所欺辱,体现出他的良苦用心。

只可惜,乾隆帝的良苦用心没有换来好的结果。长大后的弘瞻凭着皇亲国戚的身份,跟随乾隆南巡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还干起了强买强卖的勾当。

乾隆知道后,立即对其施以小惩,但弘瞻仍没有改邪归正。于是,失望至极的乾隆将弘瞻降为贝勒,罚其面壁思过。

从小养尊处优的弘瞻遭受此次打击后,觉得皇兄恐怕是不爱自己了,整日胡思乱想,还生了一场大病,在自己33岁时郁郁寡欢而亡。

死讯传到后宫里后,年过半百的谦妃接受不了白发人送黑人的打击,终日以泪洗面。

毕竟从小入宫被雍正宠幸的她,极少与外界接触,虽然也得到乾隆帝的尊敬,但身边只有这么一个儿子。

现在,心里的唯一寄托离开人世,谦妃突然感觉生命毫无意义,于是忧郁成疾。

病重之时,她还念叨着弘瞻的名字,最终在其子病逝的第二年,离开人世。

谦妃的一生,比电视剧里的沈眉庄处境好上不少,但细细想来,似乎二者也无太大不同。

现实中的谦妃在自己最美好的年纪入宫,并得到雍正帝的宠爱,可却在青年时就守了活寡。

新皇登基后,母凭子贵的谦妃同样过着优渥的生活,比起《甄嬛传》的沈眉庄“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的哀痛,待遇简直天差地别。

可谦妃终归还是在后宫里守了大半辈子的活寡,唯一的儿子六阿哥又被过继给其他亲王,长久不在身边。

虽衣食无忧,但这真是谦妃所想要的吗?

而唯一的儿子长大成人之后,又是不学无术,屡次三番不改,后面壁思过时,突然因病而逝。

这是否就如同剧中沈眉庄和温太医生死诀别的那幅场景?只不过主人公从一对情侣变成了母亲和儿子,但哀痛感几乎不相上下。

甚至现实中的谦妃经历的丧子之痛,要比沈眉庄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更加凄惨。

可还是那句老话,一入宫门深似海。

无论谦妃或是沈眉庄,她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家族命运,也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

与沈眉庄相比,谦妃是幸运的,可此种“幸运”却要打上双引号。

若非没有选择,谁愿意将大好年华浪费于孤苦无依的后宫之中?

若谦妃一直与儿子生活,必将以母亲的责任将他拉回正轨。

但说什么也都晚了……

0 阅读:219
评论列表
  • 2025-03-29 12:07

    胡说八道,甄嬛传都是乱套,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历史原型,除了熹妃、齐妃这两个封号是对的,其他都错,华妃是嘉庆皇帝妃子侯佳氏的封号,其他的在清朝都没有。看看电视剧乐呵一下就得了,就别写这种继续误导历史的小作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