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关根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有能力,有信仰,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先锋。在他担任铁道部部长的时候却出现了一次重大的失误,因此被迫辞职。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如此优秀的官员被迫辞职?他又担负了怎样的责任?

1929年生人,早年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的高材生,丁关根进入铁路系统,无疑是专业对口。就这么一个科班出身的男人走到了铁道部长的职位,也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他提出铁道部要进行一揽子改革方案,称之为“大包干”。
在1985年,丁关根就拿着报告向小平同志汇报过,而小平同志也觉得要让铁路闯一闯,所以从那时起,铁路开始了进行全面推行“大包干”。
大包干主要是包括投入产出,一路建路,也就是铁道部提出的运输任务,机车车辆生产任务,铁路建设规模形成的运输能力,基本建设投资等等承包任务,要在“七五”期间全面完成,到了1990年形成完整的运输能力。

第一就是让铁路有更多的主动权,投入承包,收支一条线。铁路除了向财政部缴纳一定比例的营业税,定量的能源交通费以外,所得税和税后利润要全部留给铁道部使用。
运价方面也开了一些口子,当时政府和部分铁路人认为在国家财政特别紧张的情况下,这样做可以让铁路建设资金得到保障,从而使铁路进行良性的发展轨道。第二个方面是铁路经营成果要与每个铁路职工挂钩,也就是说超收提成,超利分成,解决了所谓的没有活力的问题。
发展的成果与铁路人的劳动付出有关系了,付出多少就会收入多少的道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明确了目标,丁关根着手开始了大包干,并且在1986年的四月份“约法三章”。
第一当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式,以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是首要位置;
第二就是精打细算,节约投资,改进运营;
第三是严格执行纪律,廉洁奉公。
丁关根在大会上说,这是最高的标准,也是咱们能够做到的,所以在1986年到1987年铁路全面实行了承包。前两年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当时铁路部对路局原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实现了一定层次的放权,鼓励增收微调政策,先让“大包干”干起来,再慢慢完善,慢慢规划。
这次“大包干”是丁关根提出,也是铁路铁道部第一次主动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主要是目的就是突破铁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困境,改革也是所有铁路人所期待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目标好,人民拥护,但也不是没有阻力,当时一车难求、一票难求,“大包干”不仅触及了旧的管理体制,更隐晦的触及到某些铁路职工的灰色收入。还有一些人虽然拥护大包干,但是相较于此前几十年的体制下形成的恶习,他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
也有一些人对大包干理解不到位,从而就影响了他们的行动。无论怎样,随着大包干的实施,铁路很快出现了新气象,劳动者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铁路职工开始真切的感受到“平均主义吃苦,按劳分配就尝到了甜头”,也不再有铁路部门是朝南坐、门难开、脸难看的情况。
经营理念跟效益开始树立起来了,甚至当时有一些铁路部的人说讲得很实在,承包,再花钱,也是掏自己腰包,所以人们也开始精打细算。当时在1986年至1987年期间,丁关根总结铁路实行大包干这两年,是铁路励志拼搏、负重爬行,却打了翻身仗。
的确,这两年客运周转量年均增加880多亿吨公里,增长的周转量高了30%,1987年全年装车突破了7万辆,每公里铁路货运密度达到2360万换算吨公里,比1985年增加了13%,还有很多数据可以感受到大包干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丁关根提出计划,从上到下全面执行,可虽然全方面的支持,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和调整,尤其是到了1988年铁路大包干遇到了一些问题,让大包干面临巨大的挑战。除了国家经济宏观层面,也有铁路自身的问题。
第一就是通过膨胀,铁路自身积累遭遇重大的困难,铁路建设资金难以为继,随着价格的放开,工资的改革和职称的评定,基本建设的大力投资,中国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大规模地增长,通货膨胀出现。
全国零售物价涨了18.5%,几乎80%的商品都上涨了,又因为物价上涨,铁路支出“要比去年增加得多,钢材、柴油涨价,都要自我消化”,再加上银行贷款利率的提高,进口物品汇率的调整,所以支出在整个“七五”期间高达了233.7亿。

与此同时,铁路的主要收入来源——运输收入,却因为运价的低廉而没有增长,逐步放开计划外工业品价格,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行定价,铁路被定位为国有大型企业,但铁路提供的产品——运输服务的价格并没有开放,导致铁路完全没有定价权。
铁路客运价格是1955年6月制定,除了1985年短途票价上调之外,铁路票价一直没做调整。
虽然国家也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运输的价格,但这种调整经过很多程序,很长时间之后,也肯定会落后于市场,如此货运价对灵活的市场价,低运价,最高物价造成了铁路急剧下降,难以完成完成养路的任务,所以利润是一降再降。
“大包干”当然也承包了安全,但仅强调了经济效益,安全第一的思想就没上位,铁路的设备老旧的情况长期得不到改善,运转时期设备问题凸显,事故频发。

1988年第一季度就发生了四起恶性的安全事件,国内外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尤其是从昆明开往上海的80次特快列车的颠覆事故,共造成88人死亡,以至于丁关根引咎辞职,这也是在新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首次。
大包干在1990年底结束了,丁关根提出的改革,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虽然与中国改革政策步调一致,但无法改变改革的初衷,那就是转化运能与运量之间的矛盾,最后丁关根担起了所有责任,辞职了,大包干也就被无形的废止了,铁路改革发展此后便上升到了新的阶段。

丁关根虽然辞职了,但之后还是担任着多个岗位,先后任命为国家计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最后又担任了中央宣传部部长。
丁关根属于改革类的先锋,计划和初衷都是非常好的,但当时也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路上不是平坦的,而是充满荆棘,丁关根做出了非常好的尝试。
丁关根于2012年因病去世,享年83岁。
作者:天下行
参考资料:“大包干”的实施与调整;扩张的动脉: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铁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张雪永

改革的启动;中国电视史:1958—2008(新中国新闻史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常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