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前,钱其琛曾劝萨达姆回头,萨达姆:跟香港是中国的一样

折扇轻摇品茶香 2024-11-29 17:01:29

20世纪90年代的中东,风起云涌。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的战略博弈迎来了真空期,伊拉克的崛起让美国感到了威胁。

矛盾激化,战火一触即发。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派出时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前往伊拉克,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进行会谈,希望以和平方式化解这场危机。

萨达姆却说,科威特对于伊拉克,就像香港之于中国一样。最终,战争还是爆发了。在战火纷飞的硝烟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外交秘闻静静地沉睡着。

风云突变,局势微妙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东西方冷战接近尾声,美苏争霸进入最后阶段。尤其是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在美国的围追堵截下日渐势微,最终分崩离析。

中东地区一直是美苏博弈的重点区域,双方在中东的战略布局出现真空期。许多中东国家突然获得了喘息发展的机会,其中伊拉克的崛起最为迅猛。

伊拉克崛起背后,有两大因素在起作用。一是萨达姆掌权,这位雄心勃勃的领导人励精图治,意欲振兴伊拉克。

二是伊拉克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持。美国希望伊拉克能成为亲美的中东霸主,帮助美国维护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同时牵制伊朗等反美力量。

两伊战争期间,美国为伊拉克提供了大量军事、经济援助,甚至参与了对伊朗的军事遏制。在美国的扶持下,伊拉克迅速崛起,成为与伊朗抗衡的中东强国。

美国的如意算盘终究落空。野心勃勃的萨达姆并不满足于做美国的傀儡,他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东霸主。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人意料地入侵科威特,并迅速占领了这个弹丸小国。

伊拉克突然发难,打乱了美国在中东的部署。美国的利益遭受损害,整个中东的战略布局也面临巨变。萨达姆的冒进之举,使伊拉克一夜之间成为国际社会的公敌。

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国际社会的谴责,萨达姆会作何反应?中东这盘棋局又将如何走下去?风云突变之下,局势变得微妙而难测。

萨达姆追求中东霸权

从两伊战争中尝到甜头后,萨达姆的权欲日渐膨胀。战争的胜利,让他对自己的实力和才能充满了自信,甚至产生了做中东霸主的野心。

在萨达姆眼中,伊拉克完全有实力在中东称王称霸。他要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东霸权,一个能与美国分庭抗礼、联合中东国家共同发展的伊拉克。这个宏伟的目标,成为萨达姆日思夜想的霸主之梦。

要实现这个梦想,萨达姆面临着重重阻碍。伊拉克虽然在战争中崛起,但经济基础依然薄弱。更重要的是,美国和一些中东国家对伊拉克虎视眈眈,处处掣肘伊拉克的石油经济。其中,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尤为突出。

两伊战争期间,科威特和沙特曾经慷慨相助,为伊拉克提供了大量低息贷款,总额超过300亿美元。战后,伊拉克却以经济困难为由,想方设法拖欠债务。

更令萨达姆恼火的是,科威特为了自身利益,大幅增加石油产量,导致国际油价下跌,严重影响了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伊拉克多次要求科威特限制石油开采,给伊拉克留出发展空间,但都遭到了科威特的拒绝。

在萨达姆看来,科威特成了自己实现霸业的最大障碍。它不仅掐住了伊拉克的经济命脉,还勾结美国遏制伊拉克。忍无可忍之下,萨达姆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武力吞并科威特。

在萨达姆的盘算中,只要拿下科威特,伊拉克就能获得大量石油资源,摆脱债务困扰,为经济腾飞铺平道路。更重要的是,吞并科威特能够敲山震虎,让其他中东国家对伊拉克俯首称臣。

为了给发动战争制造借口,萨达姆声称科威特历史上曾是伊拉克的一部分。尽管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但萨达姆却铁了心要一意孤行。伊科两国的矛盾,在萨达姆的推波助澜下,变得愈发尖锐,最终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1990年8月2日,萨达姆发动了对科威特的闪电战。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主之梦,他不择手段,把两国推向战争的深渊。这场突如其来的入侵,震惊了整个世界,也彻底改变了中东的略格局。

钱其琛的和平使命

伊拉克突然入侵科威特,犹如一颗炸弹在中东爆炸,震惊了整个世界。美国对此反应强烈,立即对伊拉克实施政治谴责和军事威胁。联合国安理会也连续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立即从科威特撤军。

面对紧张的局势,中国政府高度关注事态发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在权衡利弊后,中国决定出面斡旋,派时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前往伊拉克,与萨达姆直接对话,劝其收手。

1990年8月下旬,钱其琛踏上了前往巴格达的航班。在飞机上,他一遍遍梳理谈判思路,准备与萨达姆这个强硬的对手唇枪舌剑。钱其琛深知,这次谈判事关重大,肩负着维护和平的使命。

抵达巴格达后,钱其琛直奔主题,与萨达姆进行了长时间会谈。他向萨达姆阐明中国的立场,呼吁伊拉克通过和平方式化解与科威特的争端,避免局势恶化。

萨达姆的态度出乎意料的强硬,他坚称科威特自古以来就是伊拉克领土的一部分,吞并科威特天经地义。

钱其琛对萨达姆的僵硬立场感到失望。他耐心解释,科威特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伊拉克的做法已经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如果伊拉克坚持错误立场,势必遭到更大的制裁和孤立。

萨达姆虽然倾听了钱其琛的劝告,但他的内心早已做出决定。在萨达姆看来,收复科威特是实现伊拉克崛起的关键一步,任何阻挠都是徒劳。他告诉钱其琛,在美国从中东撤军之前,伊拉克不会让步。

钱其琛意识到,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恐怕难以奏效。尽管如此,他还是表示,中国愿意继续为缓和局势做斡旋工作。离别之际,钱其琛再次呼吁萨达姆三思而后行,不要把伊拉克和中东推向战争的深渊。

遗憾的是,萨达姆对和平解决争端并不感兴趣。在会谈结束后,他甚至对中国代表团下达了逐客令,要求他们立即离开伊拉克。钱其琛无奈之下,只能黯然启程回国。

和平努力终告失败

钱其琛离开伊拉克后,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萨达姆对国际社会的呼吁置若罔闻,拒绝和谈,甚至变本加厉地吞并科威特。面对伊拉克的嚣张气焰,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并实施了全面的经济制裁。

然而,萨达姆对此不为所动。他断定西方国家只是虚张声势,不敢对伊拉克动武。为了巩固自己的军事优势,萨达姆在科威特加紧部署兵力,并在伊拉克边境集结大军,准备应对可能的军事打击。

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沙特阿拉伯集结,舰船在波斯湾集结,飞机在中东上空盘旋。整个中东地区笼罩在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之中。

1991年1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成员国使用一切必要手段,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这意味着,如果伊拉克在最后通牒期限内仍不撤军,联军将对其发动军事打击。

面对联合国的最后通牒,萨达姆依然不肯让步。他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国际社会的决心。1991年1月17日,随着第一枚导弹在巴格达上空爆炸,海湾战争正式爆发。

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大规模空袭。海量的战机和导弹倾泻在伊拉克的城市和军事目标上,巴格达和其他主要城市陷入一片火海。仅仅几天之内,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就被摧毁殆尽,重要的军事设施和基础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

尽管伊拉克军队奋力抵抗,但在现代化武器装备面前,他们毫无还手之力。伊拉克军队被迫退守科威特城,负隅顽抗。经过短暂的地面战之后,科威特城也被联军攻陷。萨达姆的部队仓皇逃离,科威特终于获得解放。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