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这个团结而强大的诸侯国为何会亡?

书兰聊历史 2023-09-16 22:00:01

前言:清朝名臣陈廷敬曾写过一首气势雄浑的《晋国》,诗中很有画面感地展示出了晋国的险要地势和强大国力,尤其是那句“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直截了当地颂扬了晋国上下的团结一心。晋国强大是真,想当初秦国在晋国手上硬是没有出关的机会,可晋国的团结却让人打上了问号,概因晋国是因内部分裂而亡。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各诸侯国都在主动或被动地玩着大鱼吃小鱼的游戏,期间有的诸侯国可以制霸诸侯,有的诸侯国只能沦为他国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晋国作为春秋最强国,是春秋五霸中的佼佼者,然而晋国既没有像吴国那样亡于他国,又未像秦国和楚国那样顺理成章地贴上战国七雄的标签。为何晋国会有如此结局?

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

一、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1、夹辅平王

晋国原为唐国,周武王灭商后除分封宗室和功臣外,还将部分上古贤君和前朝君主的后裔封为诸侯,以笼天下人心,其中便有奉祀尧帝的唐国。不料周武王去世后,其弟管叔、蔡叔和霍叔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作乱,唐国亦被卷入乱后余波之中。待周公旦平定唐国后,考虑到唐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故将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唐叔虞封在了唐地。

唐叔虞治唐地如姜太公治齐地一般,尊重地方习俗,不过分推崇周制,堪称政绩斐然。然而唐叔虞越是出色,周成王就越觉得对不起自己这个弟弟。当初唐叔虞受封时,他还做不了主,只给了一个伯爵,好不容易等到他能做主了,可惜唐叔虞已然离世,以至于他只能将唐叔虞之子姬燮徙封为晋侯,即“王令昜(唐)伯,侯于晋”,晋国由此而来。

管叔等人引发的三监之乱

时间来到西周末年,晋国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已然发展成众所瞩目的强国。与此同时,晋国的内部问题也随之悄然而至,先是第九代君主晋穆侯标新立异,将嫡长子起名为仇,庶子起名为成师,嫡庶颠倒,后是穆侯之弟殇叔自立。太子仇费了老大劲才以武力夺回君位,是为晋文侯。适逢周平王姬宜臼初登大宝,平王之叔姬望(即周携王)亦在虢公翰等诸侯的支持下称王,周朝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如果没有申侯引犬戎攻镐京、弑周幽王之事,姬宜臼的正统性肯定比姬望要强。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申侯确是以下犯上了,偏偏他还是姬宜臼的外公,这就让姬宜臼的王位多少有些尴尬了,要不然崇尚礼仪的齐国和鲁国也不会在舆论上站位姬望。值此关键时刻,晋文侯站了出来,他不光联合秦国和郑国拥护平王,还力劝平王灭了携王。当然,晋文侯此举给晋国的后续发展带来了莫大好处,可负面的影响并非没有。

春秋初期的晋国

2、曲沃代翼

晋文侯去世后,其子晋昭侯秉承周礼,大封公室,其叔父成师在此期间被封于曲沃(今山西曲沃县一带)。对于成师来说,一来自己的名字更正,二来前有兄长晋文侯支持平王之鉴,他谋夺君位的野心还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晋昭侯占据大宗优势,他这个小宗只能韬光养晦。直到晋昭侯遇害,他才觉得自己期待已久的机会来了,为此,他准备率军入翼城(当时的晋国都城,位于今翼城县和曲沃县交界处)夺位。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他这个鼎鼎有名的曲沃桓叔最终还是败于人心,国人拥立晋昭侯之子姬平为君,是为晋孝侯。不过他的失败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毕竟曲沃当时的实力足以和翼城平分秋色。随着翼城和曲沃的矛盾不断扩大,成师之子姬鳝、之孙姬称均不忘成师之志,始终坚持夺取晋国大权的想法。

曲沃和翼城的所在位置

就在成师去世的第八年,姬鳝举兵攻打翼城,除掉了晋孝侯,只因晋国大宗的影响力尚在,他未能如愿继位。此后,他一改往日的单打独斗,选择联合一些对晋国不感冒的势力来不断削弱大宗的实力,曲沃因此在晋国声望日隆,曲沃和翼城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正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待到姬称继承曲沃,晋国已从晋文侯传到了晋哀侯,等于说翼城历五代时,曲沃才历三代,从中可以看出曲沃比翼城更加稳定。这种稳定在姬称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他在位四十年,活了将近八十岁,在位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和翼城死磕,期间灭了晋哀侯、晋小子侯和晋侯缗,到他去世的头一年,他终于成为晋国之主,史称晋武公。

曲沃和翼城之间的白热化斗争

二、矫枉过正,卿族做大

1、大灭公族

晋武公去世后,其子晋献公继位,有鉴于曲沃代翼的故事,晋献公心有戚戚焉,毕自曲沃小宗变成大宗后,从他曾祖父传下来的那些叔叔和堂兄弟也都成了小宗,他们这些人难保哪一天不会生出复制曲沃故事的念头。这种威胁实非夸大其词,史载“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桓、庄”分别指晋献公的曾祖父和祖父。

当威胁大到一定程度后,不是小宗灭了晋献公,就是晋献公灭了小宗。在一众谋臣的建议下,晋献公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先挑拨一众小宗之间的关系,顺利除掉了其中最有声望的富子,接着又将屠刀伸向一向不怎么听话的公族游氏,最后更是将“桓、庄之族”的子弟骗入聚城,一网打尽。自此,除晋献公的本支外,其余桓庄宗支几乎尽灭。

晋国部分世系

按周制,小宗是大宗的屏藩,可以分享大宗的土地和权力。晋献公大灭公族后,晋国公族所空出来的土地和权力自然会给其他势力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晋献公不管这些,他一心想着彻底消除公族对他的威胁,他有意识地提拔卿大夫来进入核心权力圈,而卿大夫们骤登高位,自然对他很是支持,双方结合在一起,重塑了晋国的辉煌,灭了包括耿国和魏国在内的不少小国。

君主当赏功罚过,卿大夫们立了功,晋献公自然有赏,比如“赐赵夙(赵国先祖)耿,赐毕万(魏国先祖)魏”。他真的无意将土地分封给公族,即便是他的儿子,他也只是为了让他们远离权力中心,才让申生、重耳和夷吾分别出镇曲沃、蒲地和屈地。殊不知他的这种做法让骊姬的枕头风吹得愈发得心应手,几个儿子死的死,逃的逃。

晋献公兼并十七国之后的形势图

2、三军六卿

经过骊姬之乱和夷吾的背信弃义,晋国声望大跌,国人迫切地希望有一贤君能够带领他们称霸诸侯。是时,在外流亡近二十年的重耳回国上位,即著名的晋文公。他在位期间对内选贤任能,对外举措得当,他在周王室内乱之际率先帮助周天子平乱,成功获得周天子的信赖,继位不到五年的时间就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进而会盟诸侯,被周天子封为诸侯之伯,即诸侯霸主。

关于城濮之战,还有两个有意思的事情,其一,晋文公在两军交战期间履行了自己因曾受过楚王之恩而许下的承诺,即退避三舍。其二,晋文公在开战前革新了军制,将晋国的二军制发展成三军制。原本曲沃代翼时只有一军,后来晋献公扩编为上下二军,由他本人和太子申生各领一军,晋文公则在此基础上又增设了中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是为三军六卿。

晋文公手指苍穹

原本晋文公也考虑到了此制可能会造成君权旁落,他为此还将军政分离,军以中军将为大,政以执政大夫为尊,卿大夫不可同时兼任中军将和执政大夫。只可惜到了他儿子晋襄公时,赵夙的后人赵盾却顺利完成兼职,开了个很不好的头,以至于后来的中军将都成了名副其实的朝臣NO.1。当然,这里面的危害是需要时间去印证的,三军六卿制一定程度上还是保障了晋国的百年霸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制的弊端就开始凸显了,三军六卿长期由比较固定的一些卿族把持。一旦国君势弱,这些卿族就开始得寸进尺,攫取更多的资源,如同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一般,而国君则演变成了空有其名的周天子。及至春秋后期,各大卿族经过一系列的激烈斗争,只剩下中行氏、范氏和赵氏等六家来对应六卿。最后其中的赵氏、魏氏和韩氏瓜分了晋国。

三家分晋前夕,晋国看着强大如斯

结语

综上所述,晋国在春秋时期的大潮之中唱响了辉煌之歌,而晋国的这种辉煌实际上意味着周朝制度的崩坏,不然也不会发生晋文侯夹佐周平王和曲沃代翼等事情。旧制度出现了问题,新制度又没个定论,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晋献公和晋文公打击公族、重用卿族的初衷都是好的,他们都是为了晋国的强大和长治久安,只是说他们没有长后眼睛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晋国纵使到了卿族尾大不掉之时,其内部在对外方面的团结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比如齐景公认为晋国上下心思不一,难以形成合力,便故意挑衅晋昭公,结果引得各大卿族鼎力支持晋昭公与齐国掰手腕,齐景公被迫参加晋昭公发起的会盟。直到三家分晋之后,魏国依然能和韩、赵两国联合,三国一致对外,在诸侯中呼风唤雨、力压群雄,着实亮瞎了一众诸侯的眼。总之,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希望。

参考文献:

《史记》

《资治通鉴》

《晋国六卿研究》

5 阅读:2796
评论列表
  • 2023-09-17 19:53

    先是四家分晋,然后三家分智吧?

    浙里小伍 回复:
    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呲牙笑][呲牙笑]
  • 2023-09-18 08:22

    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