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籍籍无名的皇帝:16岁登基,在位17天,20岁去世

咪加说 2025-01-13 14:42:05

公元710年的六月初二这一日,唐中宗李显于神龙殿溘然长逝,其生命就此定格,这一事件在唐朝的历史进程中无疑是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一个时代又迎来了新的变数与走向。

唐中宗的驾崩毫无先兆,来得极为突然,其死因一直是个谜团。据两唐书以及《资治通鉴》所记,乃是他的妻子韦后与女儿安乐公主一同合谋将他毒死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韦后妄图临朝称制,而安乐公主则一心想当皇太女。

然而,这究竟是否为历史的真实情况着实令人存疑。不管怎样来讲,唐中宗离世太过突然,这可让许多人都猝不及防。而韦后在此时选择秘不发丧,并且极为迅速地掌控了朝廷大权,意图效仿武则天当年的做法。

彼时,太平公主欲对韦后一党加以牵制,于是便与上官婉儿一同商议并起草了唐中宗的遗诏。

温王李重茂被立为皇太子,由皇后主持处理政事,相王李旦则担当参谋政事的职责。(出自《资治通鉴》)

其目的是让相王李旦对韦后一党起到牵制作用。但宗楚客却站出来对这一遗诏予以否定。在他的观点里,相王参与辅政于情于理都说不通。毕竟相王和韦后乃是叔嫂关系,二人一同处理政务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

宗楚客联合诸位宰相,一同向韦后提出请求,希望能免去李旦参谋政事的这一职务。期间虽有人持有不同看法并表示反对,可最终还是无奈做出了妥协之举。如此一来,相王李旦便被任命为太子太师了。

过了两日,韦后把李显去世的消息给公布了出来,随后便开始临朝行使摄政大权。而在此之后呢,就得从李唐的宗室里面挑出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当傀儡皇帝,这人选嘛,理所当然地首先得从李显的儿子当中去进行挑选咯。

李显膝下一共有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分别是李重福、李重润、李重俊以及李重茂。

韦后所生的李重润乃是唯一的嫡子,最终却落得个被武则天下令以杖杀方式处死的悲惨结局。

公元701年,李重润与妹妹李仙蕙以及妹夫武延基在私下场合谈及武则天所宠幸的二张兄弟。他们谈到二张兄弟能随意进出皇宫,还肆意干预朝政等情况。不曾想,这番谈论被张易之知晓后,他便向武则天告状。最终,武则天竟下令将自己的孙子、孙女以及孙女婿用杖刑处死。

之后,韦后把这笔账算到了李显庶长子李重福的头上,觉得就是因为李重福的诬陷,才致使李重润惨遭被害。

唐中宗于705年复位之后,韦后便急不可耐地在唐中宗跟前说起了相关事宜,促使唐中宗把李重福外放到濮州担任员外刺史,之后,李重福又被转调为均州刺史一职。

李重福抵达所去之地后,压根儿就没掌握什么实权,而且还被当地州官极为严密地防范着,这情形说他是遭到了软禁也并不过分呐。并且,还不允许他返回京城。待到唐中宗离世之后,韦后立刻就派人前往均州,对李重福加以防备。

如此一来,李重福显然不会被韦后看中当作人选。再看李显的第三子李重俊,在李显复位之后呢,他原本是被立作了太子的,只是呢,他这个太子当得可实在是憋屈得很呐。

李重俊并非韦后的亲生儿子,所以韦后对他极为厌恶。不仅如此,在当时权倾朝野的武三思以及肆意干政的安乐公主,也都同样不喜欢李重俊,对他很是不待见。

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常常挑唆安乐公主去羞辱李重俊,甚至公然唤其为奴。不仅如此,安乐公主野心勃勃,妄图取而代之,一心撺掇李显废掉李重俊的太子之位,好让自己能当上皇太女呢。

虽然李显并未应允,可这诸多情况却依旧致使李重俊萌生出了反抗之意。

在707年的时候,李重俊发起了景龙政变这一事件,在此次政变过程中,他将武三思、武崇训等一干人等予以诛杀。然而,这场政变最终以失败告终,李重俊也在兵败之后丢掉了性命。

在唐中宗李显驾崩之后,其在世的儿子仅剩下身处均州的李重福以及年纪最小的李重茂了。对于韦后而言,她显然不会去选择李重福,如此一来,李重茂便成了韦后在当时那种情形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在公元710年的六月初七这一日,年仅16岁的李重茂登上了皇位,开始承继大统。而在其继位之后,便尊奉韦氏为皇太后,由此韦后在当时的宫廷地位得以进一步确立。

李重茂作为傀儡皇帝,其处境比起在武则天高压之下的唐睿宗李旦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看似坐在皇帝宝座之上,实则毫无权力可言,任何事情都轮不到他说了算,仅仅是因他人所需而被摆在那个位置,完全没有丝毫的话语权。

皇帝出现之后,韦后的心思便再也无法隐匿了。仅仅在李显离世十天之后,也就是六月十二日那天,宗楚客、武延秀、赵履温、叶静能以及以韦温为首的那些姓温的人,纷纷一再恳请韦后效仿武则天的做法,并且还援引图谶之说,宣称韦氏应当革除李唐的天命。

总而言之,就是希望韦后能够效仿武则天那样登上皇位。真搞不懂这些人,行事如此急切,也不知他们心里究竟是咋琢磨的。难道他们觉得有武则天曾经登基的先例摆在那儿,韦后登基就会理所当然、顺顺当当的吗?

这怎么可能呢?就拿武则天来说吧,她那般强悍,在李治驾崩之后,先是临朝称制了整整7年之久。一直等到把所有事宜都筹备妥当,让朝廷完完全全处在她的掌控之下了,这才登上皇位,成为一代帝王。

韦后这边可真是令人咋舌,李显驾崩才不过十天,她就心急火燎地筹备起称帝事宜来了。暂且不论这时间有多仓促,单就韦后她本人而言,空有着像武则天那般的称帝野心,然而论及手腕与能力,她可实在是远远比不上武则天。

韦后的野心实则是被懦弱的李显给“滋养”起来的。想当初李显首次登上皇位,可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被武则天给废黜了,成了庐陵王。在那远离京城的十余年间,李显多次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而每一回都多亏韦后在旁劝阻,才打消了他的这个想法。

韦后言道:“福祸本就难以预料,变化无常,哪怕因此失去性命,又何必匆忙慌乱到这般地步呢!” (源于《资治通鉴》)

恰是韦后一路相伴李显,一同走过了那段无比艰难的流放岁月。在那漫长且困苦的日子里,韦后始终在李显身旁给予支持与陪伴。而后来,李显也曾郑重地立下誓言:

李显重新回到京城后,先是当上了太子,而后又复位成功。在这之后,他对韦后以及在流放路上出生的安乐公主,表现出了一种近乎毫无节制的放纵。也正是这样的放纵,使得韦后与安乐公主的野心不断膨胀起来。

李显初次登上皇位之时,也曾怀揣雄心抱负,竟敢与母亲武则天公然作对。然而,武则天哪能容他,一下子就把他逐出京城长达十余年。待他再度回京,整个人已全然改变。即便后来复位,他也对朝政毫无心思,任凭韦后、安乐公主等人肆意干政,致使朝廷一片混乱,乌烟瘴气。

有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在那个特定时期,女性干涉朝政最为严重的阶段,并非是武则天正式称帝那会儿呢,恰恰是李显重新登上皇位之后的那几年时光哦。

在那个时期,政坛之上活跃着诸多女性身影。像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长宁公主、上官婉儿,还有上官婉儿的母亲、韦后的妹妹,以及女官柴氏、贺娄氏等等,她们纷纷在当时的政坛舞台上展现着各自的存在。

在这其中,韦后与安乐公主的表现尤为突出,而韦后更是有诸多野心之举。她竟妄图效仿自己的婆婆武则天,不仅肆意干涉朝政,还企图临朝称制,甚至心心念念着要过一把做皇帝的瘾,觉得武则天能做的事,她同样也能做到。

为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只有武则天这么一位女皇帝呢?实际上,武则天是独一无二且注定无法被复制的存在。

韦后觉得只要暂时掌控住了朝廷局势,自己便能够顺利称帝。在她看来,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乃是其称帝路上最大的阻碍。基于此,宗楚客等一帮人便开始谋划着要将相王、太平公主以及少帝李重茂一一除掉。

可谁能想到,事情才刚刚着手谋划呢,就走漏了风声,传到了临淄王李隆基那里。彼时的李隆基才从潞州返回没多久,他正暗中召集那些有才华且勇敢的人士,一心谋划着匡扶大唐社稷的大事呢。

李隆基本就已然将矛头指向了韦后一党,在获悉宗楚客等人所谋划之事后,便联合太平公主,意图将韦后一党彻底铲除。

在六月二十日这一天,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一同发起了唐隆政变。在此次政变当中,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诸多韦后一党成员,均被诛杀殆尽。

彼时,少帝正居于太极殿。刘幽求言道:“众人已然约定就在今晚一同拥立相王,那为何不及早将此事确定下来!”(源自《资治通鉴》)

彼时是打算对少帝李重茂下手的,然而李隆基心里清楚当下还未到合适时机,于是出手阻拦了刘幽求,依旧安排人手去全力追杀韦后那一伙人。

待到天亮时分,宫中和宫外皆已平定无事。彼时,李隆基才前去拜会相王李旦,且向其请罪。原来,在发动政变之前,李隆基并未把相关谋划之事告知父亲李旦,而是对其隐瞒了下来。

据《资治通鉴》记载,政变顺利达成后,李旦面对李隆基感慨而言:“社稷宗庙得以安稳保全,没有陷入危境,这可全是凭借你的力量啊!”

之后,李隆基亲自率领军队前去迎接李旦,将其接入宫中,让李旦来辅佐少帝,以稳固当时的局势,协助处理诸多朝政相关事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推动各项事务的开展。

彼时的少帝内心满是恐慌,这皇位并非他心甘情愿所坐,而当下的情形似乎也由不得他继续稳坐这皇位了,未来能否继续当这个皇帝,全然没了把握,满心的惶然无措充斥着他。

他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宣称:“逆贼的首要分子已然伏诛,其余的党羽一概不再追究。”接着便差遣使者前往各地去安抚黎民百姓,并且特地安排使者前去均州对李重福进行安抚。

在完成了这一系列事宜之后,李重茂便静静地待在太极殿之中,默默地等候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命运的安排,此刻的他,就那样在殿内,怀揣着复杂的心情,静候未知的前路在自己身上展开。

二十三日那天,太平公主传达了少帝要把皇位禅让给相王的旨意。然而李旦却坚决予以推辞,一方面是因为在唐隆政变过程中他压根就没参与什么实质性行动,另一方面呢,在这种皇位交接的情境下,推辞原本也是一种向来就有的、约定俗成的必经步骤。

刘幽求于是对李旦之子李成器以及李隆基讲道:

往昔相王已然身处极为尊贵之位,乃是众人所仰望期盼之人。如今世道人心尚未安稳,国家之事又极为重大,相王怎能还拘守于细微末节,不早早登上帝位以安定天下呢?

李旦继承皇位实乃众望所归之事,理当早日登上皇位。毕竟谁心里都明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在当时的李唐王朝,年仅16岁的少帝确实难以掌控大局,相较而言,李旦无疑是众人所期盼的继位人选,继位宜早不宜迟。

李隆基曾言道,其父生性恬淡,昔日已然将皇位禅让出去。在这般情形之下,如今又怎会去和侄子争夺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呢?

刘幽求进一步劝说道:“众人的心意是不可违背的,相王即便想要保全自身,独善其身,可也得从江山社稷的大局去考虑考虑,这是不能忽视的。”

已然说到了这般地步,李成器与李隆基便一同前去对李旦进行劝说。经过二人一番努力,李旦最终还是应允了此事。

二十四日那一天,少帝身处于太极殿之中。彼时,李显的灵柩停放于此,李旦正静静站立在灵柩的旁边。就在这时,太平公主开口说道:“皇帝心里头想着要把皇位传予叔父,不知这样做是否可行呢?”

这次又是刘幽求跪了下来,然后说道:

当国家处于多灾多难之际,皇帝以其仁孝之德,效仿尧、舜之行,所行之事尽显至公之态。而相王肩负着代行重任,其慈爱之情更是极为深厚。(出自《资治通鉴》)

在国家处于危难的关键时刻,少帝展现出了仁孝的品质,相王也体现出了慈爱之情。而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形,少帝做出了禅位之举,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传予了李旦,这一行为也堪称是当时特定形势下的一种特殊体现吧。

在这一过程当中,少帝仿佛就是一个被人操控的提线木偶,完全没有他能够发表意见、开口说话的余地,只能是机械地、一步一步地跟着他人的安排往前走,毫无自主可言。

事情结束之后,他依旧呆呆地坐在皇帝的宝座上。这时,太平公主走上前去,对他说道:“如今天下人的心都已归向相王了,这可不是你该坐的位子!”(源自《资治通鉴》)

这究竟是怎么个情况呢?如今这天下众人的心啊,可都已经归附到相王那边去啦。所以啊,这个至高无上的宝座,压根就不再属于你这小子啦,你就别再惦记着咯。

太平公主把话说完之后,便动手将少帝从皇位上拉了下来。就在这之后,唐睿宗顺势登上皇位,正式即皇帝位,开启了属于他的统治时期。

李重茂这位少帝,在懵懂之间做了整整17天的皇帝。随后,太平公主出手干预,毫不留情地将他从那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上拽了下来,而李重茂自此之后便被封作了温王。

次年,其获封襄王之位,随后被迁至集州,由中郎将率五百人负责看守。到了开元二年(714年),又转任房州刺史,依然处于被看管的状态。没过多久,便离世了,当时年仅二十岁。

0 阅读:72